宝贝,遇事别嚷嚷

时间:2022-09-19 07:15:02

作者简介:练丽丹,网名醉梅,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常年出版)副主编,中国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家庭教育亲子研究指导中心首席专家。在报刊上发表100多篇家教文章,最新出版游戏式早期教育之作《好父母会游戏》一书。

小宝宝人儿不大,叫喊声却不小。妈咪对他稍有忽疏,或是宝宝一不开心就大喊大叫。叫得妈咪心烦又焦虑,再好的脾气也会给整没了。想让宝宝不叫嚷,首先要弄明白宝宝为什么叫嚷。通过对下面几个案例的解读,妈咪们或许能汲取一些有用的建议。

叫嚷案例1:

同同1岁3个月,看到什么东西想要,就用小手抓住妈咪的大手,示意妈咪去拿。但妈咪缺少带宝宝的经验,对同同的需求不敏感,因而常常回应不及时。这时同同往往会尖着嗓门“啊啊”地大声喊叫,听起来颇为刺耳。当然,妈咪回应同同后,宝宝自然就不叫嚷了,可是下一次,同同又叫嚷开了。妈咪觉得这是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就对同同说:“妈咪这就给同同去拿,但你别叫了行不行?吵死了!听话!”同同似乎听不懂,该叫嚷时还是叫嚷。妈咪这下不知怎样做了。

诊断:妈咪回应迟缓造成的叫嚷

行为分析:

教养宝宝的过程,实际上是妈咪和宝宝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是很微妙的,有时无意间的一次成功的互动,让宝宝觉得很开心,那么这种互动模式就很容易被巩固下来“发扬光大”。

案例中的同同可能在最初的时候,由于还不善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他选择了用自己的方式(抓住妈咪的手)发出需求的信号,如果没有马上得到妈咪的反馈,就会换另一种方式——叫嚷。这时候,假如妈咪刚好回应了,那么宝宝便获得这样的经验——我抓妈咪的手没有用,我要大声叫嚷才有用。同同妈就刚好对“抓手”行为没反应,而对“叫嚷”行动有了反应,所以,同同自认为找到了成功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其实是不受妈咪欢迎的,还会让妈咪苦恼不已。

指导建议:

既然已经形成了这种不良的互动模式,给宝宝讲道理他又听不懂,那么,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妈咪该怎么来纠正呢?

1.如果宝宝还是用以前“抓妈咪手”的方式,妈咪一定要变得敏感一点,及时回应宝宝,不让宝宝跳到下一步——叫嚷。

2.妈咪对“叫嚷”这一行为不去批评和纠正,就当作没听见。但这还不够,同时要向宝宝提出要求,即要求宝宝用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宝宝指着水杯要水喝,妈咪要问他:“宝宝要喝水对不对?那宝宝自己告诉妈咪好不好?”如果宝宝说了,妈咪一定要夸奖宝宝:“宝贝说得真棒,妈咪听懂了,这就去拿给宝宝喝。”但如果宝宝不说,妈咪也一定不要强迫宝宝说。因为每个宝宝语言发展水平不同,有可能宝宝一时还不会说或说不完整,妈咪可以给宝宝做个示范,但不要强行要求宝宝一定去做。

叫嚷案例2:

小伟(2岁半)很顽皮很好动,爷爷奶奶都管不住他。他在饮水机前用水杯接凉开水,爷爷过来帮忙,小伟便哇哇叫:“不要动,不要动!”但最终爷爷还是“动”了——帮小伟把水倒好了。过了会儿,小伟又把一家人的拖鞋全都放到了门外,还把门关上了。爷爷要把拖鞋拿回来,小伟一边阻止一边叫嚷:“不要动!不要动!”结果爷爷还是“动”了——把拖鞋拿了回来。小伟一边尖叫一边哭:“讨厌,臭爷爷!臭爷爷!”此时爸爸下班回来了,看宝宝在闹,就是一顿打……

诊断:探索受挫造成的叫嚷

行为分析:

宝宝开始会跑会跳的头两年,世界正为他掀开最新的一页。这个时期正是宝宝好奇心、探索欲极为强烈的时候。既然要探索,肯定会不顾一切地“勇往直前”,所作所为也常常会不合成人世界的规矩。在妈咪看来宝宝的行为是在捣乱,制造麻烦,具有破坏性,反常规性,但宝宝为了满足自己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对妈咪的干涉和阻止表现得极为愤怒。当宝宝的身体力量不足以抗衡妈咪时,当宝宝不能替自己维护权益时,就会用“叫喊”来帮忙。结果就是遭来妈咪更严厉的“镇压”。

指导建议:

妈咪要理解这个年龄段宝宝的行为动机——受好奇心的驱使而探索、求知。别看宝宝小小年纪,其实是在研究和体验,自己试着接水喝,不要妈咪帮忙;把拖鞋放到门外,也可能是想看看这样做是不是能给房间腾点地方,不管怎么说,宝宝一定有自己的理由。

1.妈咪要理解和认可宝宝行为背后的良好动机,要呵护宝宝的好奇心,这是成长的需要,对宝宝的行动支持、引导而不是阻碍才是对宝宝真正的帮助。当然对于宝宝探索中出现的一些不安全因素也是需要妈咪及时阻止的。

2.妈咪要给予宝宝应有的尊重,尊重意味着态度上的平等,不要耍家长作风;不打骂宝宝,不粗暴对待;行为上不干涉、不阻碍,不打击。

对于一些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可以宽容地支持。比如案例中小伟自己倒水时,如果怕他湿了袖子,妈咪可以帮宝宝卷起袖子,或在旁边护着,而不是像爷爷那样直接代劳。如果是宝宝太出格的行为,则可以合理引导。比如,如果怕拖鞋放在门外面丢了,爷爷可以建议:“我们在门外放五分钟就拿回来好吗?”或者问宝宝:“把拖鞋放门外万一别人拿走了怎么办呢?”因为有时候宝宝是想不到这么多的。

叫嚷案例3:

玥玥(3岁)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每天晚上听妈咪给她讲绘本故事。但妈咪讲故事并不是很准时,有时8点讲有时9点才讲。因为妈咪每天晚上确实很忙,要做家务还要忙其他事情。玥玥自己觉得妈咪该来讲故事了,就催妈咪:“妈咪,快来给玥玥讲故事!”这时候妈咪总是说:“宝宝等会儿,这就来了!”玥玥等了会儿,见妈咪还没有来,便开始烦躁不安,扯开嗓门不停地大声叫喊,叫得妈咪心烦,忍不住吼上一句:“别叫了好不好!再叫今晚妈咪不给你讲故事了!”玥玥被妈咪一训,脾气更坏了,开始在房间摔东西……

诊断:性情急躁造成的叫嚷

行为分析:

有些宝宝性情比较急躁,缺乏等待的耐心,除了本身性格因素外,也和妈咪的教养方式有关。现在的宝宝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几乎是像要什么,妈咪就可能地给什么。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宝宝缺乏等待的耐心。案例中玥玥妈咪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恰当,传递给宝宝的时间信息是模糊的,“等会儿”到底是等多久呢?不要说是宝宝,就连大人都不知道“等会儿”到底是多久,时间全凭妈咪掌控了,宝宝没有个盼头,这样容易引发宝宝的急躁不安的情绪和叫嚷行为。

指导建议:

1.妈咪要合理安排时间,使做家务的时间与给宝宝讲故事的时间不要发生冲突。最好能定一个准确时间,比如8点半开始讲故事,这样让宝宝的等待有个盼头。而在等待的时间里,告诉宝宝他可以自主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2.如果妈咪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准时给宝宝讲故事,就需要把工作做到前面,要给宝宝讲明规矩:“妈咪每天都会准时来给宝宝讲故事,但有的时候妈咪可能临时有事不能给宝宝讲故事,一定会提前告诉宝宝的。”妈咪要让宝宝明白,生活中总会有变动的情况,这时需要互相理解。如果是讲故事推后,或当晚没法讲,都要事后采取补救措施。

如果妈咪把时间安排妥当了,宝宝也不用催了,哪还用一直叫嚷呢?

上一篇:西雅图,与电影结缘的海洋之城 下一篇:管教宝宝的7个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