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热打铁”与“乘胜追击”

时间:2022-09-19 05:41:47

从事新闻工作十多年,上千次的采访实践告诉我:新闻采写必须趁热打铁,乘胜追击。

“新闻是易碎品”,可以说稍有怠慢就稍纵即逝,再抓起来报道便已成为“旧闻”。正是因为新闻具备时新这一重要属性,才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突出一个“新”字,这就使得新闻记者必须争分夺秒,抓“活鱼”,抢“冒热气”的新闻,并“趁热打铁”地形成文字迅速“出炉”。而有时要使新闻达到最佳效果,仅仅靠及时客观报道新闻事实还不够,还必须“乘胜追击”,深入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及结果,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向读者解释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的含义及社会影响,也包括对事件的发展作出展望。在新闻采写中,我认为如果新闻记者做到了这些,就能够使其新闻报道充满生机。纵横捭阖,引人入胜,受到读者的欢迎,从而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趁热打铁”是贯穿于新闻采写整个过程中的。当我们凭借高度的新闻敏感抓住“冒热气”的新闻以后,必须立即投入到采访、写作之中,最大限度地缩短新闻事实发生的时间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差,越短越好,越短我们的新闻就越新,也就越能成为“独家新闻”。如果我们不“趁热打铁”,“冒热气”的新闻很快就会“冷却”,“冷却”了的新闻就失去了新闻性。也就不能称其为新闻。况且,凭着新闻敏感抓住的新闻都会有极大的采写冲动和激情,那么灵感也会随之而来。而一旦这种冲动和激情消失,灵感也会自然消失,这时不但没有了写的欲望,就是写成了也与最初的报道目标和效果相去甚远。所以说,“趁热打铁”在我们的新闻采写中是至关重要的。

要做到“趁热打铁”就来不得半点懈怠。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一些新闻记者往往不是因为缺乏新闻敏感抓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是由于懈怠,使很好的新闻线索与自己擦肩而过,或者是由于行动迟缓,贻误了最佳的采访、报道时机。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尤其容易存在于有了多年工作经验的新闻记者身上。我就曾有过这方面的追悔事例。最初开始干记者时,激情满怀,热血沸腾,能跑能干,勤奋好学,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锻炼后,新闻敏感迅速增强。加上当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高,所以当年主动出击采写出的几篇报道受到好评,反响强烈。后来,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新闻技巧,在新闻战线上也算“站稳了脚跟”,便有了懈怠心理,有不少好的新闻线索发现了却没有主动去捕捉,有的甚至采访了却没有及时动笔去写,以至于使本来能够成为优秀的报道中途夭折,留下极大的遗憾。要绝对杜绝这种遗憾的发生,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时间观念,克服消极意识和懈怠心理。只有责任意识和时间观念增强了,我们才能够主动出击。“趁热打铁”“出炉”出一篇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只有消极意识和懈怠心理克服了,我们才能不知疲倦,辛勤写作,持之以恒地为人民群众更好地鼓与呼,成为受人民欢迎的新闻记者。

在知识、科技和信息融为一体的今天,新闻事业发展迅猛。在新闻报道中,重心已向“为什么?转移,“深度报道”所占的比例急剧上升,尤其是报纸。我认为,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应该还是读者的需求。随着读者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达,使世界相对来说越变越小,地球上很多事情的发生、事态的发展,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加密切相关了。人们要确定自己的行动,并为之作出选择或取舍,需要从大众媒体中获得信息。了解周围的变化。因此,他们看新闻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更想知道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发生,是怎么发生的。意味着什么,与自己有何关系。这样,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事一报的“纯新闻”就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在一事一报的基础上“乘胜追击”,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挖掘“为何”与“如何”这两个重要的因素。

面对能够挖掘出“为何”、“如何”这一类新闻的时候,在整个新闻采写过程中。新闻记者在“趁热打铁”的基础上,更需要有“乘胜追击”的求索精神,使其报道层层深入,扣人心弦。这是“深度报道”给我们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因为“深度报道”是对“纯新闻”一事一报报道方式的突破。它是通过事理结合,深入挖掘新闻事实所隐含的意义,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实。这类报道比较灵活多样,运用得好,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在事实发生前,我们可以发表预测性新闻;在事实发展中。我们可以发表解释性的新闻或连续性的报道;在事实发生后,我们可以发表新闻综述和分析性的新闻:在报道新闻事实时,我们还可以让消息、通讯、调查、评议、图片同时上,这样不但能把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实质、外部联系详细道出,还能将其意义影响、发展趋势解说得清清楚楚。这类新闻体裁特别适合于对重大新闻和热点新闻的报道。如果新闻记者能够在这类报道中做到游刃有余,就足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新闻记者。为此,新闻记者要把“乘胜追击”作为自身必须具备的素质,使自己采写出的新闻更快、更新、更深,这是新闻记者顺应新闻事业发展趋势必须努力的方向。

编校 张红玲

上一篇:对节目主持人管理现状的思考 下一篇:浅论新闻与广告的整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