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成长更需要品课

时间:2022-09-19 05:11:35

专业化成长更需要品课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是相通的,我们的教学艺术就应向一切的艺术学习,善于比较与借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法宝之一,而身边的榜样往往和我们面临相同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情境,最方便请教学习,最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在听课之后更需要的是“品课”。

[关键词]:专业成长 品课 教学艺术

一、聆听

在了解教材与学生情况的基础上,仔细聆听师生对话。即听上课老师是怎样引入新课的?怎样启发学生思维的?怎样指导学习的?怎样巩固知识的?怎样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练习是怎样设计的?难点是怎样突破的?只有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客观分析和比较,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在课例《不在同一点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位老师的引入分别如下:

甲老师:画图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和半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1)过一点A可以画几个圆。老师在黑板上经过点A画出几个半径不等的圆。得出:过一点可画无数个圆。

(2)过A、B两点可以画几个圆。仍在黑板上过A、B两点画出几个半径不等的圆。

得出:过两点可画无数个圆,且圆心都在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过不共线的三点A、B、C可以画几个圆呢?仿(2)画法,得出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乙老师: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好,现在研究一下,画圆首先要确定什么条件?

学生:总结得出圆心、半径。

问:过一点能画几个圆?

让学生上来板书,其余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得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问:过二点能画几个圆?

再让学生练习,得出同样结果。

问:过三点能画几个圆?过四点呢?

让几位学生上来板演,讨论为什么?

显然乙老师所用的方法得出的结论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二、观察

认真观察上课教师教态、表情、肢体语言、板书,所用教具及学生反应与表现。看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分配,看课堂上是否全过程让学生参与,老师如何与学生打交道,如何将教材活起来,使之成为学生愿意和喜欢学的活知识,用智慧的劳动不断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看是否坚持做到了“六个一点”,即“起点低一点,覆盖宽一点,台阶密一点,坡度小一点,反复多一点,要求严一点”,对例习题的精选是否坚持“四性”:一是针对性,题目的内容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题目的形式符合训练目的,题目的难易切合学生的实际;二是迁移性;三是延伸性;四是整体性。

三、思考

边听边认真思考,把授课者的理解、感悟及教法与自己考虑的方式方法作比较。即思考这一节课有什么特色?教学结构是否科学?教学目的是否明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灵活?新课程理念是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教学效果怎样?如果换成自己去上,对教材又该如何处理?

思考上课教师是怎样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自己对学到的闪光点应怎样进行活学活用?如何控制课堂节奏?如何应对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并与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扬长避短,汲取精华,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前提,追求对学生的有效指导,追求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记录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全面、具体、详细。记录包括情境创设、点拨引导、师生交流过程、练习设计、教学反馈、教学中的亮点与失误等以及听课者的评价与灵感。记本节课教材的处理方法,记对这节课的简要分析,记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情况,要记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学生探究过程是否积极主动,教师是否应对了学生的需要,是否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环境,学生在课堂是否成为一个主体,每位同学是否都投入到学习中,还要记录学生的发言、动作、行为、表情以及师生交流情境,以使课后回顾探讨。

五、交流

课后应对所听的课进行分析整理,客观评议,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并与上课老师、学生交流。可先请上课老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后感,请学生谈学习的收获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目标达成情况检测题,统计学生对这节课的满意情况,了解是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相互交流对本节课的看法、本节课的特色、谈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以及由本节课所受到的启迪与所学到的思想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自己对本节课的思想方法与处理建议。

总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交流,更离不开品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不断的评课、品课,在反思与追问中调整,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上一篇:班级管理质量提升途径探析 下一篇:浅谈如何借助《几何画板》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