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中拾粹 箴言里采撷

时间:2022-09-19 04:31:44

“读读这本书吧,或许能带给你一些启发。”当教导主任把卢志文的《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一书送到我面前

时,我并没有任何欣喜。近年来我县多次开展读书活动,领导们经常推荐教育教学类书籍,虽然这些论著无不闪

耀着智慧的光芒,但我还是觉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阅读时总是走马观花,摘抄做点笔记而已。

我本想随手把书放下,可一下子被书名吸引了:《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是批评我们如今教育中存在的误区,还是告诫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教育呢?带着疑问和好奇,我翻开书开始寻找……

三月二十日 星期三 晴

“埋怨环境,我们可以找到一百个理由,但环境不会因为我们找了这些理由而发生甚至是百分之一的变化;可是改变自己,只需今天去做,明天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埋怨环境,不如改变自

己……”

卢志文校长的话一语中的,直刺入我的心灵深处。几年前,教育体制改革,我校由镇直属中学变成了村办学校,学生也有几百人缩减到了几十人,而且所剩的学生要么是家庭贫困的,要么是基础特别差、自身又懒散成性不想继续求学的。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们都觉得没有出路了,就更别谈什么实惠了,很快的生气蓬勃的课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沉闷、压抑。在这期间,自己不也是牢骚满腹、自怨自艾么――怨命运不公、时运不济,恨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什么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高效课堂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等教学理念,好像都跟自己毫无关系,这样的学生也根本用不上似的,却从不曾想过,既然环境已无法改变,何不改变自己呢?如果能换一种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学生,或许这十几个学生将来就是各个行业的精英呢!

“一流的学校创造变化,二流的学校顺应变化,三流的学校被动变化,末流的学校顽固不化。”这是卢志文校长从管理者角度对学校最经典的概括,同样的作为教师不也是如此么:一流的教师寻求变化,二流的教师适应变化,三流的教师被迫变化,末流的教师不会变化,自己审视一下自己,又该算几流教师呢?

今天,我要换一种心态重新做教师。

四月八日 星期日 多云

今天读到卢校长关于教学效率的三个不等式,第一,“讲”不等于“懂”;第二,“懂”不等于“会”;第三,“会”不等于“通”。反复品味,豁然开朗。是啊,多年来自己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在“讲”“懂”“会”中徘徊呢?一味地追求“讲全”“讲深”“讲透”,以学生听懂了、会做题了为最高宗旨,好像只有这样才算尽职尽责了,还真没有考虑过要上升到“通”的层次呢。“通”我理解为“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无师自通”。学生的终身发展不是靠教师的“教”能达到的,因为你教的时间有限,教的知识更有限,今日的“教”不正是为了明日的“不教”么!

要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通“的境界,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做真正意义上的主人。课堂上我们总是不放心自己的学生,习惯于面面俱到地讲解,很

多需要学生自己去思索的也被我们包办代替了,要知道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想想几天前的那节有关对联知识的复习课,我感触就很深:按照我原来的预设只想简单地介绍一些对联的相关知识而已,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我随口问了句“有关对联的知识谁还能补充一下呢?”时,没想到学生还真说了不少我没讲的知识,生成的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范围,让我不由得重新审视自己的学生了。

牵着孩子的手,孩子就永远长不大!请不要在考试后以“这道题我讲过了”来宽慰自己了,难道“讲到了”就是自己尽职尽责了,就是合格的老师了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如果这道题没有讲过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只有靠老师讲到了才能会吗?难道我们需要的只是考试卷上的高分么?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是我们的最高宗旨啊!

今天,我想换一种理念重新进课堂。

我想说,教育教学之路既短暂又漫长。说它短暂,是因为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说它漫长则是因为我们要在这几十年的教学之路上,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再实践、再反思――教学之路无止境!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县果松镇七道沟学校)

上一篇:幼儿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篇:关于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