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媒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19 01:48:04

高校传媒类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三网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媒类高等教育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如何有效管理高等院校传媒实验室使其适应快速发展的传媒业,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从高校传媒类实验室的特点、现状及对策三方面结合山西传媒学院实验室现状提出意见,为我国高校传媒类实验室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媒体;传媒文化产业;传媒类实验室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175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1

1 高校传媒类实验室特点

1.1 实验室基础建设投入成本高、专业性强、设备更新快

传媒实验室前期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场地位置、空间大小,都需综合考虑反复论证。由于在广播电影电视领域中的摄、录、编,及播音主持等专业性极强,如虚拟演播室、专业的演艺中心、展览厅等装修都需要达到专业标准,一些设备如专业的摄像机、录音设备有的则需从国外进口,价格高昂,花费巨大。

1.2 共享性、开放性高致使管理难度大

由于传媒类专业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传媒实验室通常具有多个专业共享的特点。如编导专业、摄像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等都需要进行素材的后期编辑等,致使管理难度和调配难度增大。

1.3 实践教学形式特殊

传媒类专业是将传媒艺术与技术巧妙融合在一起的学科,它具有实验教学本身的特点,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成果展示能力,为我国的传媒文化事业培养专业突出优秀人才。

2 目前我国高校传媒实验室建设管理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传媒类实验室建设已初步取得规模,具有代表性的有:综合高校第一家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科类院校以中国传媒大学为典型代表,它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6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山西传媒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已投入使用的实训室有编辑室、审片室、摄影棚、灯光室等14大类近100个。从以上数据来看传媒类实验室的重视程度已明显提高,但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考毕业生加入传媒专业大军,传媒类实验室建设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重视程度不足,设备资金投入力度较低

传媒类专业学生规模不断壮大,但许多高校人均实验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明显增长,一些高校设备缺乏,甚至借用邻校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学生实践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一些学校设备陈旧,采用已经淘汰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进行教学,导致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能已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传媒行业。数据显示目前我院2014-2105年度生均教学设备值为1.3万元,超出国家的相关规定值,而较2013年度增长值处于较低水平,且经费来源单一,缺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

2.2 定位不准确,缺乏一定的前瞻性

传媒类实验室从功能来分,可以分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综合实验室。基础实验室为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提供实验环境,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传媒行业人才提供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功能实验室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帮助学生展示能力的重要场所。综合实验室是集产、学、研于一体,以促进三者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实验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为传媒企业合作项目的完成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目前大部分传媒实验室定位不准确,不能物尽其用。

2.3 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重视科研的传统原因,实验室工作被认为是一种辅助工作。各高校把天平倾向于教学队伍的发展,而忽略了实验室工作队伍建设,这样很难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投身到实验技术队伍中。另外,针对传媒类高校的专职实验人员数量少,一名实验员通常要管理多个实验室,工作压力较大。据统计,我院现在岗在职实验人员的人数低于生均标准,研究生学历仅为教师队伍的十分之一。

3 传媒类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对策研究

3.1 加大投资建设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

传媒类实验室应在原有的学院经费拨款的基础上创新运营模式,如模仿媒体集团管理模式,通过承包或者和企业、媒体合作等方式,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扩大实验室的经费来源。学院还可鼓励运用实验室资源开展活动。运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制作并播出各种节目和校内新闻,通过此平台吸引广告商。

3.2 加强信息化管理,开放共享实验设备

开放共享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开放,除了实验场地、空间对师生开放外,仪器设备也需要开放共享。具体来说,就是要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功能模块集成,让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参数、使用状态、借用情况公开透明,并实现动态化管理。在实验室建设上要将“跨学科”的先进思想贯彻到整个实验室的建设中来,推动整个学校相关专业的共同进步。

3.3 加大管理人员培养和激励机制改革

实验室的管理中,人才是核心,培养一支素质优良、责任感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实验队伍是搞好实验室工作的基本保证。这就需要在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吸收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或者从传媒业界引进相关的行业精英,并通过建立完善实验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优、奖励制度,对优秀实验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鼓励和表彰,开创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向上的工作的新局面。

4 结 语

笔者着力于对传媒实验室目前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希望通过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的改良,让传媒实验室的运作更加科学高效。

主要参考文献

[1]沈丽霞.传媒类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9).

上一篇:密集波分技术在舒兰光纤传送网络中的改造与应... 下一篇:规范完善征地补偿工作 切实维护征地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