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工”急需救“心贫”

时间:2022-09-19 01:43:37

有比老家好吃的饭菜,还能拿到不少钱,这些花花绿绿的诱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收买了一颗颗“稚心”,吞噬了其应有的向上、向学之志,让他们果断坚决地去当童工,尽管金色的童年最该用琅琅书声和丰润的知识来滋润填充,但孩子还是拒绝了。在感叹孩子的“本能化生存”的短视苍凉之余,我们更切实感到,解救“心贫”是一种沉重的教育责任,解决“心贫”任重而道远。

所谓解救“心贫”,就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在做好“控辍保学”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更要认识到,仅仅提供物质性的“教育优惠学位”、减免学费是不够的,更要通过教育输血,给孩子积攒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一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梦想发动机,自觉抵制住肤浅的“有肉吃的美味”的诱惑,而将发展目光投向开阔的“知识美味”领地。

联合国世界人文发展报告中也谈到,“‘收入贫困’与‘人的贫困’不是一回事”。 “收入贫困”只是经济上的,而“人的贫困”却影响长远,如果人的教育水平不高,就是能得到政策扶持,因为文化素质不够高、认识水平低、观念落伍,也难以得到终极脱贫。因此,我们更应该积蓄教育力量,注重解决“人的贫困”,进而走出“收入贫困”的影子。

优越的物质条件当然是接受良好教育的前提,但是只要信念如炬,坚定如耀眼的太阳,善于穿越贫穷,打碎心路旁的卑微,贫寒不但不是气势汹汹的拦路虎,反而会成为希望和梦想的推手。诸多名人和伟人,小时候都因啜饮过这种穷困的甘露而得到了茁壮拔节。贫穷和困难不是关键,关键的是我们要始终有一对善翔的隐形翅膀。这也正是新闻中的“小童工们”最应该重视和唤醒的一种精神。

毕竟,“有肉吃的美味”充满了一定的生物性本能,而“知识美味”才是作为一个充满情趣和尊严发展的人必不可少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多挖掘教育中潜藏的能量和力量,让“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成为自觉践行的公共价值观,那时,“甘愿当童工”的现象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上一篇: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定位及教学改革 下一篇:做好三个“结合” 提升德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