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环节

时间:2022-09-19 01:23:16

试论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环节

德育课案例教学是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政治、经济、法律、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

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 环节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崭新的教学形式,广泛运用于法学领域、医学领域、工商管理学领域、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师资培训领域及中学基础学科领域。就德育课堂而言,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政治、经济、法律、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一、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上课时,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有: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教师念案例;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因为在课前准备中己经把文字案例给学生,所以最好采用后两种方法来呈现案例,会增加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时间的整体安排,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的整个过程、具体细节和相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消化分解案例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有效的案例教学中,这个环节需要向前延伸,也就是在案例教学准备时,学生要提前认真研读案例。

三、集体交流,讨论案例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即集体交流,讨论案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集中集体的智慧,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借鉴能力。集体交流有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形式。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按老师提供的案例讨论问题的顺序简单的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难点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补充。注意在小组范围内不一定要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种意见都要允许。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进行引导,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在讨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讨论时往往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讨论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提示或提供结论给学生,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为了使这个重要环节能够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也必须向前延伸,也就是说,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由各小组选派1~2名学生到讲台前介绍本小组讨论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组员也可以相互补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升,但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甚至争吵,或者出现“冷场”、“走过场”等现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面临的考验最大,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当然也最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课堂讨论有序、有效进行。当课堂发言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课堂发言偏离案例主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把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课堂发言争执不下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刹车”,将问题暂时“存而不论”,留待课堂总结和课后再仔细深入研讨等。总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够保证课堂发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四、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证明,教师精彩的总结点评往往能够消除学生心头的疑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点评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因为总结点评是否精当与教师的思维是否严密明彻、语言是否条理清晰、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总结发言时,不应对案例讨论结果简单下结论,关键是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中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案例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重在说明处理的理由,没有答案的,老师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总结发言的分寸,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要能够做到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上述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减少一个环节,也并非不可以,最重要的是达成案例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章福.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

[3]麻晓春.加强案例研究,提高教学实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

[4]刘有为,冯文全.案例教学――德育中不容忽视的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上一篇:让游戏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下一篇:关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元智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