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保”进行时

时间:2022-09-19 11:02:45

4月,东风起,甘霖至。

在这个非同寻常的春天,国土资源部再举大旗,推出为时10个月的“保增长保红线行动”。这个行动,将为土地管理以及抗击金融危机的工作,创造新的契机。

为了大局,奋战十月

2009年3月3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保增长保红线行动”进行动员和部署。宣告“双保行动”这部土地管理的年度重头戏正式拉开大幕。

3月底,动员部署会议召开之前,国土资源部印发了《保增长保红线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双保行动”的主要任务和预期目标、行动的推进阶段以及具体的工作部署;建立了以部办公厅、土地总督察办公室、调控司、规划司、耕地司、利用司、储量司、执法局为成员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督察部门牵头,其他各部门联动协作,负责“双保行动”的整体工作安排。

“双保行动”有三项主要任务。―是保障用地,督促各地将扩内需保增长的调控政策执行到位,确保扩内需项目用地到位。二是密切跟踪,把握土地调控政策实施的新态势,对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出调整和完善土地调控政策的建议。三是严防反弹,维护土地管理秩序;监督各地严格抽行产业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标准,保证有限的土地投放符合中央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

按照方案设计,“双保行动”由三方面的工作组合而成。

专项工作是行动的核心,通过扩大内需政策实施调研、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事项督察、配合服务扩大内需的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计划差别化管理与地质技术信息服务这五项工作,一步一步落实“保增长”政策。目标在于为扩大内需项目供地。

支撑工作是行动的基础,主要内容是跟踪把握土地调控政策实施的新态势,评估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目标在于及时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和措施。

策应工作是行动的保障,包括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检查、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的实施、违规违法案件的查处等三项具体工作。目标在于维护土地管理的秩序。

整个“双保行动”3月1日开始,11月30日结束,全程分四个阶段逐级推进。

刚刚过去的3月份是启动部署阶段。关键在于将“双保行动”推向人们的视野前台,置于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上,上下一心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4月到6月,也就是当下,是调研宣传阶段。关键点,一是深度调研,准确掌握各地用地需求和用地审批的真实情况,及时摸清各地暴露出来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提出计划指标中期奖惩建议。2008年执法检查中大显身手的卫星遥感技术再度出马,覆盖的城市是2008年的整整两倍,达到172个。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更是布下天罗地网,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特别是国土管理所每天都分片、分区、分路段、有重点地巡查。任何抱有侥幸心理的违法用地都将无处遁形。而且,国土资源部在5月下旬,头一次安排了部领导带队,分组分片到各省去督察。二是集中宣传,在系统内外同时造势,扩大“双保行动”的社会影响力,宣传重点在土地调控政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问责制、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等等。三是坐实调研和宣传的内容,想方设法将地方动员起来,切忌“空对空”。切忌“以文件贯彻文件”。正如甘藏春在4月初一次联席会议上所言: “宣传什么,调研什么,这个‘什么’是这一阶段的迫切问题”。

7月到9月是督察推进阶段。突出关键问题和重点地区,会对重大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查处,进一步清理前期调研报告中初露苗头的那些违反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或用地标准,搭车用地,借机圈地,侵害农民权益之类的问题。

10月到11月是评估总结阶段。在评估“双保行动”成效的基础上,研究完善或制订土地审批和监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业地价调整、土地征收、划拨用地目录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制度性成果。

从237号文件到“双保行动”

“双保行动”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近半年来,国土资源部一步一步配合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决策部署的必然选择。

2008年11月28日,万众瞩目的4万亿投资计划面世十天后,国土资源部发出《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和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37号,以下简称237号文件),定下了“保发展”“保资源”两手抓不可偏废的工作基调。

237号文件涵盖8个方面24项政策措施,按照“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的总体要求制定,秉承“依法依规、突出重点、节约集约、优质高效”的原则,强调下一阶段的工作要以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灾区恢复重建等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为重。

为使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用地尽快到位,237号文件要求各地将新增中央投资计划项目纳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在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下,优先安排用地。237号文件还提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实施前,凡列入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计划清单的项目,因选址难以避让基本农田的,可以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再者,237号文件为服务大局,在提高用地审批效率上用了不少心思,要求各级国土部门主动参与中央投资建设项目的前期论证,为地方出谋划策。237号文件还大胆提出,列入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计划清单的项目申请用地预审时,在完成初步设计、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申请先行用地。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237号文件下发后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投资项目的统筹和管控作用,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进行重要性排序,在规划布局中统筹考虑。

237号文件还突出了对民生的关注,优先保障的几方面用地,民生项目排在了最前面。城镇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项目用地;农村优先保障游牧民定居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等用地。对纳入新增中央投资计划的城镇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文件要求各级国土部门加快供地速度,落实到具体地块。

2008年12月22日,国土资源部主动沟通国家发改委等10个综合管理部门和用地大户: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用地保障和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98号,以下简称298号文件),提出及时提供用地保障、严格规范用地管理、促进各项建设依法依规合理用地的10条具体要求。

2008年底,237号文件和298号文件的威力初步体现了出来。国土资源部调剂年度剩余指标,增加建设用地指标52万亩,保障了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用地需求。2009年国土资源部确定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总量为630万亩,比加08年增加了50万亩。

2009年2月开始,国土资源部组织各派驻地方

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在全国开展了一轮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情况的快速调研。“两会”期间,国土资源部与东、中、西部8个省区市就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情况进行了座谈,并且再次与10个综合管理部门和用地大户进行了沟通和衔接。

国土资源部为“保增长”作出的积极努力显而易见。到2009年3月中旬,两个多月来经国土资源部审查报国务院批准建设项目用地达到384件,批准用地面积102621.6公顷。其中,公路项目153件、铁路项目29件、机场项目3件、港口项目5件、航运项目3件、水利水电项目34件、能源项目100件。

而调研和座谈中听到、看到的一些倾向性问题也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警觉。他们发现,一是有的地方规划修编衔接期与扩大内需项目用地需求存在矛盾。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考察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后,在这些地区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写到,这两省一市相当多数量的扩大内需项目用地不符合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亟需调整。比如,上海市本轮规划确定的指标2002年就已用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有60%和90%以上项目与本轮规划不符。

二是有的地方浑水摸鱼,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征地,操作程序不规范,个别地方甚至动用警力强行征地拆迁。有的地方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安置不到位、不落实,侵害了被征地农民权益。比如上海督察局的报告认为,―些重点工程等项目有了便捷的用地审批政策,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搬迁安置用地政策,按1:1的比例确定拆迁安置用地无法满足实际需要,避让基本农田的难度很大。这种现状很容易因为工程进度出现违法用地的现象。

三是有的地方耕地占补平衡落实不了。上海督察局的同一份调研报告指出,两省一市本就后备资源不足,现今“扩内需、保增长”更是加剧了耕地占补平衡的矛盾。耕地开发成本越来越高,空间布局的余地越来越小。上海市的情况尤其严重,已经难以在市内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完成占补平衡任务。此外,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鄂湘黔三省扩大内需项目用地情况调研报告》中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经济发展快、用地量大的地方和经济基础薄弱、用地量小的地方都难有补充耕地储备,前者是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后者是耕地超前开发垫付资金不足。

四是有的地方借机突破政策界限,未批先用、借机圈地、搭车用地等违规违法问题出现反弹。上海督察局的报告反映,为加快扩大内需项目开工进度,个别施工单位以重点工程建设周期短、时间紧、任务重为由,迟迟不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五是有的地方遇到的现实困难,暴露了供地审批程序在新形势下的困难。比如上海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大量不符合规划的新增投资项目需要在上半年上马,而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尚未批准,通过对现行规划调整的方式审批,程序多,周期长。而武汉督察局的报告称,现在的建设项目供地审查对重点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的把关不够,闲置土地将会难以避免,危及节约集约用地大局。

国土资源部意识到,这些问题当前虽然只出现在个别地方,如果不及时防止和纠正,就有可能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为了确保土地政策从一开始就“不走偏、不折腾”,“保增长”同时“保红线”的“双保行动”成为了2009年国土资源部工作的逻辑必然。

“保增长”与“保红线”的有机统一

“保红线”,与“保增长”看似有所抵触,其实无论是从战略层面,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两者都是有机统一的――是为了大局,也是为了国土资源事业自身;是顺应当下情势,也是双双指向未来。

“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这一对矛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盘踞在中国的强国复兴之路上。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把握地根的国土资源部,近年来一直处于这对矛盾的漩涡中心。而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迫使我们必须在激流中正面迎击这一难题。

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在一个时期内将“保增长”置于首位,是责任,也是使命。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改革的大局把脉引航,会议《决议》的重中之重在农村土地管理两个“最严格的制度”。就在这个秋天,一年多来钝刀子割肉一般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忽而图穷匕首见,急速酿成危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到了2009年,各大经济体政府的强力干预,将金融体系崩溃的可能暂时逼到后台,而世界范围内实体经济的停滞和衰退引起了更深的忧虑。

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国内经济放缓的态势持续数月,尚未结束。世界贸易组织3月23日预测,今年全球贸易量历史性地下降9%。3月初,第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出口成交比上届下降39.06%。4月,波罗地海指数(BDI)再度从2000多点跳水到1400点上下,预示未来中国钢铁业是乍暖还寒。更让人揪心的是,企业实现利润在总体下降。1月到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这一水平比去年9月到11月的4.98%大幅下降了42个百分点。现在说“中国奇迹”已挣出危局,似乎还为时过早。

国家着眼于大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定下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立意高远。经济衰退的魅影逡巡在世界大大小小的经济体上空时,中国GDP保8%,就是保民生,就是保稳定,是一等一的大事。或者说,在三十年的改革中,一直都是头等大事。国家经济社会的各个向度,当前都以“保增长”为重,是无可置疑的。

另一方面,“保红线”不论是针对当今形势,还是着眼未来,也都丝毫不能放松。

工业化、城市化是国家长期的发展战略,是当前的头等大事;而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坚守的,任何时候都不放手的安全战略。18亿亩这个数字,不是拍脑瓜拍出来的,而是综合考虑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与未来的粮食安全作出的科学论证,本身就是“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结合。

就今年的经济大环境而言,在拉动GDP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前两架双双失灵的状况下,中国政府看准国内消费这一自救的命门,推出4万亿的保增长投资计划,颁布扩大内需的10项重大措施,进而陆续通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虽然现在不能说大底已现,但各项指标都表明,中国经济还是很有可能早于其他经济体,率先重新焕发活力:2009年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会,公布第一季度各项经济运行数据。GDP“结果好于预料”,同比增幅为6.1%;其中,投资和消费双双表现出色,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速高达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而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更是创出4.58万亿元的“天量”,超过往年全年新增贷款金额。

两个“最严格的制度”掷地有声、言犹在耳,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历经几年坎坷刚刚出台,4万亿之下陡然上升的用地需求会不会使得趋严的土地管理制度有所松动,会不会冲击新规划?会不会进一步对18亿亩红线形成威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和信贷放量,

让我们不得不引起警觉:近来一些地方在征地过程中的倾向性问题,会不会在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通道里演变为全局问题?

具体到今年国土部门的工作,“严防反弹,维护土地管理秩序”亦是“双保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甘藏春在动员部署会议上发言说,“双保行动”一方面“通过更积极主动的服务,使得保增长的措施更实、更快、更有力”,另一方面“通过更加严格规范的措施,确保扩大内需的项目走得更稳、更实、更有序”,“是纠正和预防实施扩大内需政策过程中已经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倾向性问题的重要举措”。“保红线”同“保增长”一样,是为了扩大内需项目走得更好。况且,“用地需求不是漫天要价,不是什么项目都上,是保障国家重点项目,特别是在4万亿投资清单上的项目。”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副局长张璞,在4月10日的“双保行动”在线访谈中这样解释。

何况,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维持土地管理秩序,不仅仅是为了扩大内需项目,也是土地管理事业的内在需求。中国的土地管理法律和制度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改革的激流中,不断经受经济社会形势快速变化的洗礼。土地管理的具体政策理当随经济大势而动。而土地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又必须坚持和完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面前,土地管理制度应当保持运转的稳定化和常态化。

现今,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土地调控政策调整幅度较大。但是,无论经济社会形势如何变幻,在今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动摇,严格节约集约用地的标准不能降低,土地管理的秩序不能乱。这是国家大计,也是国土资源战线的天职。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稍有松懈,将是难以更正的历史性错误,必将贻祸后世。

在强调“保增长”的同时,不放松“保红线”的神经,不仅要求我们一方面积极主动地服务大局,一方面严格规范土地管理,同时,还要求我们在调整与坚守之间完善自身、锐意改革。正如徐绍史在“双保行动”动员部署会议上指出:“应对危机和国内的调整转型的双重挑战应该以改革的办法来破解难题”,“要从危机当中获取启示和经验,推进改革,使危机成为改革创新的动力和契机。”

不是翻版的“百日行动”

“双保行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7年9月到2008年1月的“百日行动”。同样涉及一个时期内集中凸显的土地违法现象;同样是一次浩大的宣传教育活动。虽然这两次行动都是当年国土资源部的亮点所在,二者也都是国土资源部在大规模使用宏观调控杠杆,但是,“双保行动”不是“百日行动”再战江湖,它与“百日行动”从外部环境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

首先,时过境迁,两次行动的经济大背景已大有不同。从国家的经济基本面来看,2007年正值2003年以来经济发展上行通道的顶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4%,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导致“以租代征”等土地违法现象高发。而2009年,很可能是国内这一轮经济增长放缓的谷底,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一出,用地计划必然随之调整。而且,虽然都是宏观杠杆在动,“双保行动”是配合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4万亿投资计划而动,切入国家经济的脉搏更深,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更为广泛。

迥异的背景,使得两次活动的主力军和主要内容也不相同。“百日行动”执法部门打头阵,“双保行动”督察部门是主打。甘藏春在2009年4月3日的第一次联席会议上说得很明白:“‘双保行动’不同于‘百日行动’,纠偏不是大规模地查处违法案件,而是开展同步督察”。“百日行动”目的在于以一次雷霆万钧的集中执法,震慑各类抬头的土地违法;而“双保行动”重在为扩大内需保增长保驾护航,保证与之相关的土地政策“不走偏、不折腾”。

还有,除开督察、执法与宣传之外,“双保行动”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调查研究,判断形势。行动一则力图摸清各地用地需求的数量和结构,掌握建设用地预审和审批情况,找到各地土地利用和管理中暴露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求提高土地调控政策的针对性、主动性;二则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制度的漏洞,从而为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完善土地法制,建立稳定化、常态化的土地管理秩序,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三则行动立足更高的视角,“要跟进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管理职能等重大转变”,“要跟踪财税、金融、国企、投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资本市场等专项改革”。

上一篇:莫使“执法模范县”流于形式 下一篇:地价能决定房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