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商品牌战略探究

时间:2022-09-19 11:02:45

苏商品牌战略探究

【摘要】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苏商”作为一个从事工业制造、流通贸易、现代服务的群体,为江苏经济大省地位的确立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时期,“苏商”能否顺利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由“加工贴牌”到“自主品牌”的跨越,是每一个“苏商”企业所面临的新考验。本文试图从企业、政府、社会三个层面,探究如何实施“苏商”品牌战略,使江苏由经济大省成为品牌大省、品牌强省的方略。

【关键词】 苏商 经济转型 品牌战略 品牌强省

一、苏商品牌战略现状与存在问题

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作为浙商、潮商、徽商、晋商等五大商帮之一的苏商,在荣宗敬、荣德生,杨宗濂、杨宗翰,周舜卿,薛南溟,唐定谦、蔡缄等人“实业救国”号召的引领下,掀起了振兴民族工商业的热潮,从1895年到1911年,“苏商”共有218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4252万元,占全国新办民族工业的50%,产业涉及丝绸、棉布纺织印染,粮食、茶叶种植加工,日用化工等,培育出一批如“福新面粉”“申新纺织”等令国人自豪,与洋货抗争的民族品牌。

1978年,我国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历史性变革,无疑为“苏商”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乡村工业蓬勃兴旺,资本市场逐步解禁,一代“新苏商”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壮大。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省共有各类“苏商”企业近百万家,几乎涵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年创造地区国民生产总值34061亿元,贸易遍及世界各国。

如果说,当今中国是巨大的世界工厂,那么“苏商”就应当是这个工厂的核心车间或中坚力量。经济增长年均12.6%,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进出口总额4000亿美元,年销售过百亿的企业超1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9%,世界排名500强的企业,有381家在江苏落户。一组组数据足以说明其发展势头异常强劲。但是,在这些骄人业绩的背后,仍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实质性问题,那就是“苏商”的品牌战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由于国际市场疲软,“苏商”企业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出口订单锐减,产品交货期缩短,使得生产力急速膨胀的外贸企业不堪重压,尤其是服装纺织业普遍开工不足,超过半数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残酷的现实,给“苏商”敲响了警钟。

著名营销学家拉里・莱特曾经精辟的指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是拥有占统治地位的品牌”。事实上,“苏商”恰恰就缺少这些占统治地位的品牌。据相关资料显示:江苏经济总量虽已稳居全国第二,但自主品牌的拥有量只能屈居第五,大量的“苏商”企业均属加工型厂家,主要靠承揽加工配套产品或生产贴牌产品生存。由此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苏商”生产的产品遍布全球各地,市场上却很少看到江苏的品牌,“苏商”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却只能获得微薄的加工费。尤其是风险来临时,“苏商”的境况最惨、最悲壮。付出与收入不相符,风险与收益不匹配。为什么?只因为“苏商”品牌在市场中并没有完全立足,“苏商”企业不同程度的受制于人,没有话语权。由此可见,仅有“世界工厂”的美誉是不够的,“苏商”必须要有自主的品牌,能赢得消费者,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论及“苏商”品牌战略现状,有几个普遍现象令人担忧:其一,只有工厂,没有品牌。为数不少的企业家们,任劳任怨的“为他人作嫁衣裳”,长期满足于加工承揽,生产贴牌产品,至今不去设法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其二,有品牌,却没有品牌的经营理念。一些企业只把品牌当作普通的商标名称,品牌的定位不准确,品牌策划、品牌管理、品牌维护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其三,品牌质量不高,在市场上叫不响。据相关资料显示:江苏全省共有品牌注册产品数十万件,但其中拥有省级和部级的名牌产品不足800个,产值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比重的25%。

造成“苏商”企业品牌战略现状滞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主观方面:因为“苏商”企业很大成分上是家族式企业,企业家们多数是由新式农民转化而来,文化层次不高,传统意识浓厚,对品牌在市场中的作用缺少足够的认识。

客观方面:一是众多“苏商”企业是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工业、村办企业演化而来,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乏,而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的资金、技术支持,经营者能力有限。二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时间较短,而品牌的确立需要长期的文化积淀和市场考验。三是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绝,企业维护品牌成本过高。四是社会消费者盲目崇拜外来货,对本土品牌缺少情感与忠诚度,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苏商”品牌战略工作的实施。

二、苏商品牌战略应具备的几种理念

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使得商品市场的竞争由传统的供求竞争、价格竞争转变为品牌竞争。大卫・奥格威认为“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品牌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由此可见,品牌的内涵极其丰富,竞争是全方位的。所以,在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过程中,应当具有以下几种现代经营理念。

1、产品经营与品牌经营同步进行的理念

“苏商”企业往往重视产品经营而忽视品牌经营,因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产品经营似乎更便捷、更直观,而且投入少,见效快。因此,在传统的经营理念中,“苏商”企业的生存往往是靠加工、销售产品,发展方式是粗放式的扩大生产规模。他们认为品牌只是产品的名称,并不重要。实际上,企业营销产品的同时,也存在着营销品牌的行为,企业产品的质量、服务、信誉、文化等诸多因素,最终都将沉淀、并积累于品牌之中,而品牌对产品具有反作用力,一旦市场认可了某种品牌,它将转化为生产者的荣誉感与责任感,消费者的信任感与忠诚度,能为企业提高质量水平,减少营销成本,增加附加值,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2、短期利益与持久利益统筹兼顾的理念

品牌的确立往往需要漫长的培育与不断地验证,一个成功的品牌要靠几代人的积累。如杰尼亚西服一套能卖出13万元,是经营者坚持品牌经营近百年的结果。路易・威登皮包售价过万元,缘于其制造专业化、规范化的运作与品牌维护。而“苏商”企业大都由乡镇企业演变而来,或是乡镇企业的复制品。企业家首先考虑的是谋生,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过分重视眼前效益,对品牌建设热情不高,热效不长,使得一些原本有发展前景的品牌中途夭折,令人痛惜。因此,企业在考虑短期生存利益的同时,也要着眼于持久发展的利益。

3、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互为促动的理念

品牌也是一种文化,企业的创新、创牌更离不开文化,“苏商”企业应当正确处理企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有了社会民族文化的底蕴,品牌才有了根。有了企业文化的特质差异,品牌才能有自己的立足之本。现实中,有的企业往往片面强调企业文化,忽视了民族文化,最终只能昙花一现。也有的企业只追逐民族文化,忽视了企业文化,结果长期混同于一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品牌的存在价值。可见,只有使这两种文化交叉互容,才能有品牌的健康发展。

4、企业功德与社会公德相互溶合的理念

品牌是为企业利益最大化服务的,但这种最大化的利益是通过为消费者服务、为社会服务实现的,所以任何品牌必须首先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消费者在注重品牌直接利益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社会公德、公共环境等相关因素,如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对环境造成污染,用工形式与员工待遇缺少人性化,经营者见利忘义,没有社会责任感等,往往会使得品牌黯然失色,为社会与消费者所抛弃。

三、苏商品牌战略应整合三方资源

“苏商”品牌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充分整合企业、政府、社会三方资源,致力打造和谐的内外部环境。

1、“苏商”企业

企业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最基本要素,它既是品牌的承载者,又是直接受益者,品牌的创建首先要从企业做起,这就要求“苏商”企业必须具备四项基本条件。

(1)决策者、经营团队、全体员工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品牌意识与品牌经营理念。坚持将品牌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并能在企业创办、经营、未来发展过程中予以贯彻。

(2)有一支品牌建设专业队伍。企业可以通过培养自身的品牌专业人员或聘请品牌顾问的方式组建一支专业团队,为企业品牌策划、定位服务。

(3)健全品牌管理与维护的相关制度。品牌应当是企业的一种稀缺性资源,需要有计划的管理与维护,保证其应有的品质,任何无节制的使用资源的方式都将对企业品牌造成伤害。

(4)重视品牌创新工作。品牌是动态的,不能一劳永逸,随着社会观念改变,科技进步,消费者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变化。因此,任何一种品牌都需要不断创新,提高技术含量,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2、各地政府

品牌战略的重要性与系统性,决定了各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当投身其中,通过法律、政策、公共管理与服务等,推动与保障品牌战略的实施。

(1)培训与指导。我国目前对许多类专业人员做出了相关的资格准入要求,如会计、工程、技术、法律等。建议应当将品牌专业人员列入其中,在对企业相关资质审核把关的同时,也对企业经营者、包括品牌专业人员做出具体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培训指导,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服务。

(2)政策、法律保障。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对实施品牌战略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企业维权不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且往往收获甚微。所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不但要对企业创牌给予政策上的扶持,更应充分利用《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武器为企业保驾护航。

(3)舆论引领与监督。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一方面发挥舆论引领作用,为实施“苏商”品牌战略宣传造势,另一方面运用舆论监督手段,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商贩进行抨击,不断净化市场环境。

3、消费者与社会公众意识

一个好的品牌不仅是企业的财富,也是社会的财富、消费者的财富,这就需要广大消费者与全社会共同维护,但如今我国民众对民族品牌的情感与认识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是追求品牌,但更关注价格,热衷于购买假冒商品。二是追逐外来品牌,甚至宁愿花费高价购买“留过洋”的贴牌商品。这表现出人们一种不健康的心理,贪图小便宜,盲目崇拜,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民族品牌的培育、生存与发展。

其实,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民族品牌之所以立足市场、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忠诚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如韩国以开自己国家生产的车、穿国产品牌的服装为荣,即使是最普通的日用品,也多自觉使用本土产品,客观上造成进口商品价格远低于本土商品仍很难打开市场的局面。

因此,培育民族的健康心理,提高社会公众素质,形成用本土产品,爱“苏商”品牌的民众意识,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支持民族工商业的社会氛围,是推动“苏商”品牌战略顺利实施的一项不可忽视且任重道远的任务。

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跨越了一些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我们仍应看到差距,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我们坚信,有了“苏商”企业、各地政府、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江苏商人定能在新时期实现新的跨越,让“苏商”品牌誉满全球。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名牌战略实施纲要(2005―2010)[Z].2006-12.

[2] 孙嘉夏: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N].每日经济新闻,2010-11-05.

上一篇:会展顾客消费者行为初探 下一篇:有效的物资供应管理:基于项目管理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