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农科研究生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9 10:35:51

边远地区农科研究生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已形成了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协同互补、多学科相结合的培养系统,为农科研究生教育及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受地域、经济及教育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着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尤其是东、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相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迫切需要而言,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不适应性。因此,我们应当深刻剖析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在注重规模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以促进西部地区农科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地区发展差距,这对推动“西部大开发”乃至促进国家整体经济的腾飞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农科研究生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研究生生源结构、生源数量不足和质量与规模快速增长的矛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农科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农学类本科专业,多年来农科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专业素质和英语水平相对薄弱,这对于提高农科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长远目标是十分不利的。特别是边远地区农科院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以及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原因使研究生招生面临的问题更为严重。

2.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质量亟待改进与提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科研究生教育重专业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专不重博的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在教学形式上,以课堂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农科研究生自身的培养质量。

3.边远地区农业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学术梯队不完善

调查发现,近年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失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现有高层次人才流失加速。边远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师资“流失易、引进难”的现状,使得目前导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造成学术梯队不完善,直接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二是边远地区吸引、留住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受限。因此,如何大力发展边远地区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大批有能力站在时展前列,能够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且“养得起、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就成为边远地区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加强和改进农科研究生教育应采取的对策及建议

1.努力做好农科研究生的招生复试工作,全面提升农科研究生生源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竞争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地缘劣势要求研究生有关部门必须加大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不仅要在本校学生中宣传,还要加大对外校的宣传力度,不仅学校要组织宣传,导师也要有意识地宣传,特别要加大网上宣传力度。

2.建立农科研究生教育地区合作机制,加强学科建设,加大对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指导与投入

除了政策倾斜外,国家还应创造条件促进东西部地区的高校加强联系,互相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和完成服务于边远地区的农科类科研项目;落实对口支援政策,鼓励东部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到边远地区高校做短期访问、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研究生,促进边远地区高校提高师资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边远地区学科发展较弱的农科院校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挖掘和发挥西部边远地区的资源优势,实行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带动西部边远地区弱势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国家应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重点高校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产学研基地,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学科与工程研究中心,发挥其在欠发达地区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尽快扭转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3.边远地区农科院校要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建设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以特色求地位,以特色谋发展

目前边远地区农科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必须加以调整完善。调整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原有学科的优势,结合本地区的地域特点和区域、行业、学科的发展水平,继续支持一批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着力建设一批对整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兴学科和应用技术学科;尽快建立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学科点,充实提高现有博士硕士点。通过调整、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各门类学科的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地区特色、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增强自身的发展能力,以特色谋发展。

4.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提高农科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其选题是为了解决当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或管理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为区域农业发展决策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产学合作,既得到了高层次人才,又加强了校地合作,更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研学”合作培养研究生,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科研院所完成研究课题所必需的人力资源,而且可以与高等院校的研究力量形成互补,进而争取更大的研究项目。此外,应加强农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建立博士生访学制度、资助优秀博士生参加重要学术会议,完善质量评估保障体系等措施,促使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5.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的作用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导师更应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贯彻者和灵活教育方式的实践者。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本身就是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重要内容。尤其在目前我们培养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研究生学习及实验条件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还有赖于导师及其所在学科的科研实力。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强化导师队伍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导师的总体素质和学术水平。如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打破导师职务的“终身制”;实现导师多方向交叉、促进学科交叉、扩大导师自身的研究范围;采取留学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出国访问进修、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等形式,不断提高导师的素质,从而在更广范围内营造导师育人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

上一篇:新建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策略之探讨 下一篇: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