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流通 不容放松

时间:2022-09-19 10:15:00

生产流通 不容放松

“近年来,绍兴市食品抽检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2011年,全市食品流通环节定性抽检合格率达90.06%;地产食品合格率达97.97%,地产食品省级抽检合格率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

“7年多来,宁波没有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物中毒发生率连续几年维持在较低水平,我市食品安全总体平稳可控、趋势向好。”

切实加强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监管,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8月上旬,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明、省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丁耀民分别率检查组,赴宁波市、鄞州区和绍兴市、绍兴县、越城区,对生产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重点检查。

小作坊、小食杂店成监管难点

宁波市是典型的食品消费性城市。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1244家,食品流通主体近10万家。75%以上食品来自市外,全国各省市(包括台港澳)、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数千种食品供应该市或在该市有销售。

2012年8月7日,检查组一到宁波,就奔赴位于该市江东区中兴路248号的家乐福商业有限公司实地查看。

在家乐福超市面包区,记者看到,一个液晶显示屏悬挂在选购区的上方,面包师的制作过程,可以通过视频看得清清楚楚。在散装食品区,散装食品全部盖上了透明的塑料盖子,干净卫生。

在超市临近保质期商品专柜,“临近保质期”几个大字非常显眼。“我们超市有一套过期食品销毁机制。”超市的工作人员介绍说,只要是过期的未销售食品都会被统一集中销毁,并拍摄销毁照片或视频,存入记录备查。

不过,当陪同检查的省卫生厅工作人员随机抽查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相关工作员工的健康证时,发现其中两张已经过期。

宁波市工商、质监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坦言,由于食品产业从业者素质不高、经营者管理能力薄弱以及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生产和流通环节食品监管仅仅依靠限量的抽样检验和日常巡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在源头治理、产业升级、诚信建设等方面深化和努力。

从检查情况来看,大型食品企业、大超市的食品安全工作比较规范,但小企业、小作坊、小食杂店仍是食品安全问题易发多发领域。

绍兴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反映,当前该市食品产业依然是小企业、小作坊相对集中的行业之一,从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由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组成,文化程度不高。而从流通环节看,不仅经营主体多、分布广,更有食品种类繁多的特点。

据介绍,截至2012年6月底,绍兴全市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28811家,其中小食杂店多达26682家。“因为流通环节的食品经营店特别是小食杂店经营随意性很大,短时间内改头换面的很多,停业、注销、换人的频率较高,给监管带来诸多不利。”绍兴市工商局有关工作人员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我省流通环节食品有4万余种,其中70%左右来自外省甚至境外。从近几年流通环节食品质量检测情况看,我省地产食品合格率明显高于外省输入食品,流通环节已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的输入洼地。

工作任务繁重 力量明显不足

检查组了解到,从绍兴、宁波两市的实际情况来看,人员力量缺乏是当前生产、流通环节监管能力建设的一大薄弱环节。

虽然负责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比较多,但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专业人员、执法人员依然偏少。

宁波市工商局鄞州分局向检查组反映,截至2012年6月底,该区注册登记的各类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共有17926户,其中流通环节食品经营主体14743户,占82.24%。各类菜市场79家,市场内食品经营单位4866户;有大型商超及各连锁店74家,另有食品添加剂经营单位4家。

“然而,从事直接监管的人员只有20多人,人均监管700多户,监管的深度及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证,这样又导致投诉举报的增加,使执法人员疲于应付。”宁波市工商局鄞州分局有关工作人员说。

为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绍兴提出食品安全工商指导员、企业专管员、群众监督员等“三员一化”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食品安全员管理模式。目前,全市已组建一支由100余人组成的食品安全指导员队伍,确定商场超市批发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专管员312名,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招募食品安全监督员125名。

为了完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化的体系,绍兴市还成立了包括舆情分析队伍和应急处置队伍在内的两支队伍。舆情分析遍布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及时收集并研判食品安全有关舆情信息;在各基层单位建立应急队伍,按事件级别分级响应。两支队伍随时待命,应急响应。

检查组同时了解到,技术支撑不足是工商、质监部门反映强烈的另一个问题。

“食品安全的监管较为专业,如果依靠常规的巡查手段,监管效率和效果都会受影响。从目前来看,工商的手段相对有限。”2012年8月1日下午,在向检查组汇报情况时,绍兴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大倒苦水。

据反映,相对于同一级的农业、质监、卫生、药监等部门,唯独工商部门没有自己的检验机构。而食品安全法规定,县级以上工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

“所以工商部门的食品抽检只能委托其他部门的检验机构进行,有时要一个多月以后才有结果,监管时效性受到较大影响。而目前工商部门从事的快速检测工作,只能作为初步筛选的依据,不具有法律效力。”该负责人说。

此外,随着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和广泛应用,一些食品违法违规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但基层部门的技术装备比较滞后,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未能同步提高,难以有效应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同时,现有的标准、方法跟不上科技的快速发展,部分检测标准空白,一些重要指标严重滞后,由此造成监管无据可依或监管不到位。

监管新模式发挥重要作用

在绍兴、宁波两市的执法检查中,检查组发现,监管新模式在两地的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说起小作坊,市民总会觉得,那里生产出来的食品不靠谱,吃到嘴里不放心。不过,从2012年2月13日起,宁波市小作坊加工生产的豆制品、年糕、米(麦)面将不再游走于“灰色地带”。

上一篇:提高解剖教学质量的体会 下一篇:安全监管 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