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

时间:2022-09-19 09:14:02

陕北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

摘 要 现阶段,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以及进行GAP管理的关键点就是中药材病虫害防治问题。针对中药材的病虫害产生和防治,并依据中药材的栽植特性经由国家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充分联合中央和地方性研究单位,从各个方面进行了中药材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共性技术分析探究。本文分析了陕北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并提出了实用性技术平台构建策略。

关键词 中药材 病虫害 生物防治 技术平台

中图分类号:S5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年来,国内的中药材栽植种类及数量和相关种植面积持续加大,随之出现了生产病虫害问题,并且呈现出逐年加剧的状况,这就致使关于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成为了药材栽植的关键点以及难点。现阶段的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大多均是使用化学农药,不科学合理的对药材实行用药就严重导致了中药材中所含的农药残留成分超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1天敌昆虫的繁殖和利用技术体系

1.1管氏肿腿蜂的繁殖技术研究

探究了关于寄主昆虫处理技术以及生长与繁蜂寄生率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并合理的确定了在两种温度之下寄主昆虫的最优处理时间段。并使用相关分析软件关于寄主展开了各类因素及水平处理技术探究,最终表明了温度处理寄主繁蜂方式是非常简单且可控制性较强的,并且其也是繁蜂效果最佳的。并最终提出了人工繁殖天敌管氏肿腿蜂要实行优良蜂种选择,以及充分分析且评价了蜂种质量指标。对应研究有效确定了使用中间寄主昆虫繁蜂最优化蜂虫比例。并且,研究肿腿蜂对应蜂种复壮技术来有效促使肿腿蜂的繁蜂寄生率能够明显提升。

1.2寄主昆虫的饲养及适宜繁殖虫态调控技术研究

关于寄主昆虫最适宜繁蜂虫态时段较短的问题,合理的将繁蜂寄主昆虫实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控,促使能够适应于繁蜂对应时段延长了10个月,这也充分的解决了由于繁蜂虫态可以持续的时段过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肿腿蜂产业化进行繁殖,以便于能够提供最优质的寄主昆虫。

1.3天敌昆虫肿腿蜂的贮藏保存技术研究

分析研究所确定的对应肿腿蜂最优质贮藏技术,以便于能够促使肿腿蜂贮藏生命延长至200天之上,对应的肿腿蜂可以达到350天最长贮藏,该贮藏技术能够充分确保肿腿蜂的繁殖和生产用蜂的各方面需求。

1.4天敌昆虫管氏肿腿蜂的应用技术研究

经过诸多的实验,最终结果显示肿腿蜂会对相关危害罗汉果愈斑瓜天牛以及会危害雷公藤的对应双斑锦天牛,还有危害催吐萝芙木的黑卫暗翅筒天牛等寄生率为56%~100%。还有对应的橡皮榕天牛寄生率是在25%~40%之间。还有对应田间诸多调查结果表明肿腿蜂对相应的愈斑瓜天牛田间平均寄生率可达44.5%~65%之间,对应的防效率都达到了50%之上。

2利用拮抗微生物防治人参属植物根病技术研究

2.1根际微生物区系分析和拮抗菌筛选

基于人参是属于植物根病关键病原菌展开了拮据菌有效筛选,并合理的得到了抑菌作用非常显著并且极为稳定的菌株。 并且,生测和田间对应区域最终实验结果显示相关菌株对其种子发芽以及幼苗生长并无影响,或者说些许菌株以及土壤的熏蒸有效配合还会对人参根腐病进行一定程度的预防,其相关的防效率可达70%之上。

2.2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及其复配制剂的施用方法和防效研究

分析研究了对应的生防菌以及多抗霉素等相关的复配剂来处理种子以及其对应种苗关于三七根病的有效预防,最终结果显示BH1菌剂相关防效以及化学农药的处理是一样的。最终筛选出的高效菌株是地衣芽孢杆菌以及测报端芽孢杆菌。

3植物源农药研制、应用技术研究

3.1植物提取物的活性成分筛选及制备技术研究

关于西洋参片的叶斑病以及立枯病等常见病害进行了各类相关植物提取物筛选,并通过多次分离纯化,再加上生物性测定,并确定了三类植物抗菌活性成分是萜烯以及芸香苷和异槲皮苷以及缩合单宁。

3.2杀火、杀菌有效成分的测定方法研究

在第一次使用薄层层析对应生物测定法快速筛选出对应的抗药用对应植物病原真菌相关成分,并且发现了新型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成分,该成分对诸多植物病原真菌都是有着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属于广谱抗菌成分。

4中药材病虫害防治农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

药用植物栽培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地道的药材可以说是中医药使用的重点,其生产上的相关病虫害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因为长时间的自然选择适应相关地区环境条件和寄主植物病原和虫源也是会逐渐累积。借鉴诸多的研究结果,并合理结合陕北田间所出现的情况,合理选择出生产及化学农药应用较为频繁且危害较大,损失过大病虫为基本研究对象,全方位的研究了人参及农药和药材质量之间所存在的相互联系。

5结语

现阶段,国内较为常规的中药材品种可以说是超过了200种,并且随着对应引种面积的持续扩展,新病害持续出现及防治工作难度也不断增大。国内的病虫害防治基础性工作总体来讲是较为薄弱的,新型技术的使用及健全也还是需要提高投资量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呈现多药材无公害生产。

参考文献

[1] 陈君,张蓉,傅俊范,曾华兰,简恒,丁万隆,张爱华,缪作清,曾纬,王沫,巢志茂,孙海峰,陈昱君.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病虫害防治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J].中国现代中药,2013(11).

[2] 程惠珍,高微微,陈君,张蓉,李世东,刘红彦,丁万隆,张连学,缪建华,杨春清,张永清,李学兰,陈士林.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平台体系建立[J].世界科学技术,2013(25).

[3] 陈士林,魏建和,韩建萍,邹健强,陆建伟.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8).

[4] 付利娟.中药材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12(10).

上一篇: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下一篇: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