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特色资源 加强文化建设

时间:2022-09-19 08:45:03

依托特色资源 加强文化建设

【摘要】欠发达地区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如何抓住机遇,深挖优势,趁势而上,创新发展,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迫切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思考。本文以青海省门源县为对象,就如何依托特色资源加强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分析。

【关键词】特色资源;文化;门源

门源回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古老黄河文明的早期发祥地和传播地之一。目前,县境内居住着回、汉、藏、蒙古等21个民族,形成了以“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服饰”为代表的饮食、歌曲、服饰、工艺等民间民俗文化;以青铜时代的卡约、辛店文化遗址和永安等多座古城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东晋石窟、宗教寺院等建筑物,古尔邦节等节庆活动和祭山拜神等祈福祭拜活动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西王母在岗什卡雪峰会周穆王、格萨尔王在珠固藏剑为代表的神话文化。同时,距今3000年左右,已有先民从事农牧业生产,形成了丰富的传统农牧业文化;作为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和农牧业集约化经营的试点地区,成功实践了生态畜牧业和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初步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农牧业文化;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辅道、浩门马一青海骢的故乡和白牦牛的重要分布地,形成了神秘独特的丝绸之路文化、马文化和白牦牛文化。

从发展大势上看,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同时,国家将启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和宁张、宁武高速公路将横贯县境。受惠于这些政策措施和交通枢纽,门源经济社会必将引来新的发展机遇期,有利于推动县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门源荣获了“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社会平安和谐,各民族安居乐业,迎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最好时期,为加快文化门源建设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

“十一五”以来,门源文化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文化门源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地域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初步形成。始终把品牌建设作为文化门源建设的引擎,依托祁连山渊源的历史文化、多元一体的自然景观和多民族和谐交融的人文景观,通过深入挖掘保护和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形成了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服饰''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油菜花文化旅游节、承办和协办环湖赛等省州重大节庆活动,形成了独特的节庆文化品牌和以国家4A级景区百里油菜花海等旅游景区为主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日趋丰富。始终把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门源建设的基础,社火、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周末文化广场等各类文艺汇演形式多样,花灯花卉、书画摄影、民族民俗展会等各类展会精彩纷呈,“全民健身活动月”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深入,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文化服务入户等工程深受欢迎,为全面推进城乡文化活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十一五”以来,全县共开展周末文化广场活动90余场次,送书下乡活动4 0余次,群众性文化活动18 O余场次,举办各类展会1 0余场次,放映电影近2000场次,受益群众达24万余人次。

文艺创作累结硕果。始终把文艺创作作为文化门源建设的轻骑兵,成功承办了青海省基层文联工作会议,举办和协办了数届笔会、文学论坛、花卉书法美术摄影展会和门源原创歌曲演唱会等文艺活动,先后出版发行了《金门源》系列文学丛书和一批涉及摄影、音乐、历史、民间故事等内容的地方文化类书籍,并扶持县内作者出版发行了八册个人文集,其中有多部文学专著、音乐、书法美术摄影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马志庆同志摄影作品在韩国展出,文艺创作正成为反映改革发展稳定进程、鼓舞发展斗志的良好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保护。始终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门源建设的载体,成立了边麻掌业余剧团和回族宴席曲表演队,建成了回族宴席曲传习所,“回族宴席曲”和“华热藏族服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眉户、皮影、社火、口弦、刺绣、药枕、腰刀、浩门马、白牦牛等地方文化和民间艺术进行了挖掘整理;青海省摄协和音协在门源建立了省级摄影基地和音乐采风基地,摄制制作了《刺绣,女人河的浪花》、《古老的乐器重新奏响》等电视专题片,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完成了《走遍中国》栏目之“走进海北”专题片《寻找青海骢》;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0处,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文物档案不断健全,为传承发扬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对外宣传工作稳步推进。实施了广电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视进万家”等工程,新建了3个乡镇的广播电视转播台,在86个自然村实施了3027套地面卫星接收设施项目,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89%以上。编辑出版了文学、歌曲、专题片等对外宣传作品,开通了以“金门源信息网”为主的1 7个地方网站,与门源有关的网络报道及链接在百度网站中达4万多条,为宣传门源文化软实力搭建了重要平台和载体。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始终把公共文化设施和文艺队伍建设作为文化门源建设的先决条件,实施了一批以农家书屋、文化进村入户、文化大院、 “村村通”、体育设施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主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了文化广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广大群众搭起了文化活动平台。同时,创建特色文化乡2个、文化中心户128户,扶持业余文艺剧团2个,业余老年乐队、老年文艺队各1支,组建社火、秧歌表演队1 6 支,县文联发展会员14 5人。

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大力整顿文化市场,设立了举报电话,建立了受理群众举报的查处办法。“十一五” 以来,通过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整治网吧”等专项和突击 检查,查出并集中销毁非法音像制品、出版物11 00余件,依法对32家违法经营场所进行了专项整治和处理,确保了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文化门源建设营造了良好环境。

但在文化门源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认识不到位、推动措施不力,存在观望态度。二是对文化资源复杂性的认识以及对深层次矛盾、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探讨,文化资源的深层开发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往往停留在文化资源的浅层开发上,偏重短期效益,忽视综合考量,造成资源的浪费或破坏,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文化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特别是适应现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高素质经营人才更为缺乏。四是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投入基数过小,城市文化功能不强,文化娱乐业普遍存在小、散、差现象,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品种还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品牌少,精品力作不多等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门源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提高全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体制创新为核心,以政府为主导繁荣文化事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改革,加大投入,完善政策,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门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打牢思想道德基础上实现新突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建设文化门源,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好,弘扬主旋律,大力倡导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切实把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意识及社会舆论5I领和整合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门源上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文艺创作和文化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全县各族人民团结奋发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二、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发展文化事业上实现新突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打破文化资源条块分割现状,吸g J和鼓励社会力量介入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格局。制定好“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加强现有文化设施的更新改造,进一步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牧区,优先安排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加快城乡群众性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范围,力争“十二五''末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农牧家书屋,社区有文化中心的目标,基本形成以浩门镇为文化中心枢纽,联结各乡镇、辐射各村和社区的布局合理、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大力实施又化精品工程,深入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坚持cc三贴近,原则,加强创作规划,繁荣文化创作,推出一批具有门源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努力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团体和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家庭。

三、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上实现新突破

把和谐文化作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懈追求,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门源提供思想基础和道德支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推进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积极发挥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申请和保护,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变文化遗产优势为文化发展优势。以搞好活动为主线,顺应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化、节庆文化、春节文化、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各类文化活动,推进单位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使文化活动成为展示艺术、普及知识、教育群众的有效载体,使先进文化占领城乡基层文化阵地,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四、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在培育文化品牌上实现新突破

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关系到文化门源建设的成败。深入挖掘门源历史和现实的丰厚创作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开发适应群众需求、地域特色明显的文化产品,培育门源文化品牌,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把文化产业培植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加快文化与经济、旅游、科技、资本的融合和发展,把文化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县域经贸活动、产品开发、餐饮娱乐业等方面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品牌潜力。加大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促进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领域,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文化建设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文化单位与企业联姻,支持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大力开发城乡文化市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来抓,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壮大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步培育和扶持具有区域文化发展带动作用的龙头产 业项目。大力扶持发展具有深厚群众文化基础的文化项目,塑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品牌,着力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门源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坚持创新与建设并重,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推进文化门源建设的根本动力。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文化运行机制,尽快研究制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方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有利于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运行机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把精力集中到培育市场、管理市场、繁荣市场上来,逐步实现由具体办文化向依法管文化转变。督导和鼓励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深化内部改革,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努力实现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实施文旅结合,在提升文化旅游内涵上实现新突破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市场,更是激活释放文化生命力的有效手段。门源要建设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迫切需要文化因素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业品质。依托自然风景秀丽多样、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物景点分布广泛、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把促进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挖掘旅游景区景点文化底蕴,积极培育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结合文化创意,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积极塑造鲜明的景区风格和宾馆特色,努力实现一个景区一种风格、一个宾馆一种特色,从整体上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对其他产业的提升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城市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等的融合发展,增强文化魅力。

七、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在造就新型文化队伍上实现新突破

文化人才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是建设文化门源的骨干力量。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培养人才作为文化建设的第一战略,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拔尖人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等特殊人才,逐步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拔尖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支用得上、靠得住的文化人才队伍,提升门源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政策保障环境,健全完善人才选拔、流动机制,努力探索建立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更有利于人才队伍成长的体制机制,调动和激发文化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使用意识,广纳群贤,爱护文化人才,着力解决现有文化工作者职称问题,帮助解决文化人才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环境,为门源文化建设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上一篇:紫菜:亟需品牌化 下一篇:论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