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19 07:48:09

小学心理活动课中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 要: 心理活动课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学生成长的需要和心理困惑为主题,以学生的自我探索为主线,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活动。作者所在学校较早开设心理活动课,就当前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应对策略,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 小学心理活动课 存在问题 对策

近几年,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投入资金建设了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教师岗位,多次派员外出学习培训,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积极开展心育工作。随着心理活动课的开设,学校师生及家长越来越深入了解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活动课也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作为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我结合自己在心理活动课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做法。

(一)问题一:资源不足

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载体,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如课程资源、场地资源、教学设备资源,等等,实现辅导效果的最优化。而目前学校团体辅导室的建设还无法一步到位,现有课程资源也非常有限,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

(二)思考与对策

有效整合资源。我校于去年引进一个教育慈善项目――梦想课程。它是一系列面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基于“全人教育”理念,融合问题探究、团队合作、创新创造、情绪智能等元素的跨学科综合素质课程;课程的设计以活动、游戏、心理训练为主,提倡学生在玩中学、在互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体会;梦想课程关注的是自我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人实现内心的成长,塑造儿童有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明天。这和心理健康课程促使学生自我成长并最终学会自助的目标是一致的,连课程的活动形式也是相通的,两门课程之间有很多契合点。实践表明,梦想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通过尝试在一定范围内将二者整合,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梦想中心教育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学生解决问题、探寻方法带来便捷和高效,优美温馨的室内环境,可以成为心理活动课堂绝好的场地资源;如游戏活动资源、各种图书、主题模块设计等都为心理活动课程的设计提供资源补给。用学生的话来说:“我们喜欢梦想中心,喜欢到这儿上课、读书、上网……”心理活动课与梦想课程整合的尝试,有效解决了心理活动课程资源短缺的不足,极大地强化了心理辅导效果,使心理辅导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之一。

(一)问题二:课堂易乱

由于是活动课程,课堂上学生随意说话、插嘴、窃窃私语、不认真听同学发言,甚至故意哗众取宠等,存在“课上闹哄哄,课后早忘光”的现象,导致课堂失控,学生活动体验不深,影响深层次分享,消耗辅导老师的心理能量,无法顺利实现辅导目标,严重影响辅导效果。

(二)思考与对策

形成课堂失控的原因除了心理活动课有自身的规律特点外,一方面是有部分学生认识上有偏差,认为心理课上活动多、游戏多,很轻松可以玩,是副科而不重视,小学生普遍自控能力较弱,缺乏规则意识,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心理老师经验不足,重气氛轻管理,对课堂缺乏有效管理的能力,或为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对学生比较宽容造成的。

在尝到了几次课堂失控的苦头后,我找到了几种有效管理课堂的方法:

1.有效语言。我深感心理教师要先把教师做好了,才能当好一个会上心理辅导课的心理老师。因此,教师语言要生动精彩,深入浅出,清晰准确。同时运用一些非言语的眼神、动作,更能吸引学生。

2.约定。订立约定是指上课开始之前教师与学生约定达到的行为准则。下面是我课前常用的约定:

我们的约定

我愿用心投入本次活动,用心感受!

我愿说真话,克服害羞,不用担心会被笑话,就算说错,都会被理解!

我愿尊重同学,严守秘密,保证不在课后说事。

我愿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用掌声表示理解与支持!

我愿意遵守以上约定,若有违背,愿无条件接受自我检讨!

学生是讲信用的,有了课前约定在先,违约的学生来个“自我认错”,或者给予唱首歌、跳段舞的小惩罚,对课堂的有效调控可以起到很大作用。

3.竞争。课堂上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引导小组、个体进行合理竞争,采用财富积分的办法。学生座位是基本固定的,在课程开始就已完成了各小组的团队建设,每组设有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管理,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有扣分的权利,当然有很多加分的机会,形成组与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良性竞争,到期末时再统一评比,小学生好胜心较强,这一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音乐调控。学生在好玩有趣的活动中,经常处在手舞足蹈、大声讨论、兴奋不已的状态之中,如果此时需要终止活动,就算老师大声喊停也不能让学生很快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放一小段幽默诙谐的音乐,先大后小地控制音量,学生听到音乐觉得好玩、新鲜,很快能安静下来,达到调控课堂的目的。

5.个别辅导。在一个班级团体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破坏力最大的是极少数学生说怪话、做怪动作,故意展示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与行为。他们必然有一定的心理需求,那就是需要得到关注,引起别人注意,渴望展示自己。这些学生不应是我们批评的对象,而应当是我们辅导的对象,可以通过课外同质小组或个别辅导,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总之,课堂上需要教师具备敏锐感觉和准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可能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以便有效处理课中的各种问题。

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我深感只要你能站在学生角度,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不断反思课堂,不断改进课堂,相信你的课堂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陈虹.郑小东中小学生团体辅导福建教育出版社.

[2]李珊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调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5):23-24.

[3]谢维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

上一篇:学科史系列研究项目开题会在北京召开 下一篇:由最美乡村教师评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