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音乐教育政策导向

时间:2022-09-19 07:31:11

大陆音乐教育政策导向

一、“京剧进课堂”政策所产生的社会争鸣

(一)关于曲目的争议在该文件颁布的同时还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在这15首京剧唱段中有9首“样板戏”,对此引起了人们对“样板戏”的争议。“京剧进课堂”的最初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孙萍说,“京剧进校园这一步本身没有走错,因为这是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关键在于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样板戏很难代表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在《反对“强推京剧进课堂”》一文中作者司振龙尖锐的批评了京剧进课堂中的样板戏,文中这样提到:“样板戏”作为时期独有的文化产物,既是极端政治的“伪艺术”表症,也是与艺术绝缘的“政治唱本”,它不是京剧的“合法传人”,更没有资格腆颜充当“现代京剧”,充其量只可视之为一个“痉挛的小丑”。从它的身上,我们丝毫看不到艺术之美,看到的仅是一段虚脱的历史与苍白年代之“痒”。笔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强推京剧进课堂”的同时,若是“样板戏”也公然在列的话,这不是在给中小学生提供“艺术大餐”,而是不折不扣的“校园投毒事件”。在《样板戏进课堂有感》一文中作者王海光也对样板戏提出了质疑,他表示:“教育部此举,确有着贯彻十七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精神和弘扬‘主旋律’相结合的考虑,积极表现之心可嘉。但是,‘革命样板戏’并非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而是‘’的政治文化标识。八个‘样板戏’从出台,到独霸文艺舞台的‘一花独放’,记录着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专制主义的发展史。”④(二)关于师资的争议在实施过程中,师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教育部实施的“京剧进课堂”这个活动,把它当作是唱歌课,而不是欣赏课,那么就要求教师首先会唱才能教给学生。而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在传统音乐文化方面是一个缺失,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困难。

二、“京剧进课堂”音乐教育政策的深入分析

(一)这一音乐教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通过采访教育部“京剧进课堂”调查组负责人张援老师和北京市教委沈一民老师,我们发现“京剧进课堂”的试点并不像社会上讨论的那样学生根本不喜欢、讨厌京剧,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行不通。通过一年半的试点,学生逐渐了解京剧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上了京剧,从“京剧进课堂”这一活动我们发现京剧以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还是可行的。不是学生不喜欢京剧,而是他们没有机会去了解这门艺术。(二)从社会的争议来看,我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渐加强了从社会各界对“京剧进课堂”的争议来看,有对剧种的争议,有对曲目的争议,有对师资的争议,还有很多很多的争议,但没有一个是反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课堂的,他们的出发点是无可置疑的,都是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在学校中传承。这说明通过几十年国家对文化的重视,我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逐渐建立了起来。对于“京剧进课堂”的争议,其实是社会对于传统音乐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议和讨论,这对于我们传统音乐文化来说是一个好现象,也是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机遇期,我们现在关注的应该是传统音乐怎样更好的传承,而不是对于京剧进课堂本身的争议。(三)但同时这一教育政策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社会各界共同来完善它1.由于一系列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教育宏观决策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权力相对集中的政治体制条件下形成的,决策体制比较单一,行政垄断现象比较严重,”⑤从“京剧进课堂”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研究。2.“京剧进课堂”这一教育政策的提出是一种文化的自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回应,然而却忽视了中国的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音乐,而且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音乐文化、戏曲文化,如陕北有信天游、甘肃有花儿、福建有南音等等。就像很多学者指出的那样“一定要契合当地文化要‘服水土’”,如果只有京剧进课堂,可能有悖于我国多元音乐文化发展的现状,因此关注多元文化是制定教育政策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3.通过“京剧进课堂”在全国的试点,我们发现“京剧进课堂”实施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问题。“在北京试点学校的48名教师中有戏曲学习经历的仅有10人。”如果老师就不喜欢京剧不会唱京剧怎么更好地教给学生呢?学生怎么能喜欢上京剧并爱上这门艺术呢?在京戏的发源地北京何况如此,那么其他地方师资更是问题了。4.此次活动把京剧作为唱歌课,教学生唱几段京剧唱段,对于学生了解京剧艺术非常有效,但如何在传承音乐的过程中加入更多的文化成分,使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学习音乐而学习音乐,而是要让学生们了解音乐中的文化,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

三、从“京剧进课堂”看中国大陆音乐教育政策的导向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音乐教育政策在近些年来发生的变化,首先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建国(1949年)以来,我国音乐教育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一)1949-1977时期我国的音乐教育政策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政策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基本上是以政治加技术为其根本方针的,其教育目标的通用说法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此处的‘红’指的正是对受教育者政治上的要求,而‘专’指的是专门技术和专门知识上的要求。”⑥(二)1978-2000时期我国的音乐教育政策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项事业都步入了正规,1986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对美育作了明确规定,指出:“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⑦“美育”作为教育方针的重要方面,又重新写进了国家纲领性文件中,同时音乐的美育价值也被重视了起来。(三)2000-2010年我国的音乐教育政策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新《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个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音乐课程的四方面价值:1.审美体验价值;2.创造性发展价值;3.社会交往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其中第四方面“文化传承价值”也是首次写进《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可以反映出国家在政策导向上对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视。通过对建国以来音乐教育政策发展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教育政策在导向上逐渐摆脱了社会政治系统,从“重视学科技能到重视个体发展,从重视个体发展到重视社会文化传承”⑧的一个发展过程。而“京剧进课堂”这一音乐教育政策就是《音乐课程标准》基本思想的发展,“京剧进课堂”可以认为是国家在重视文化传承价值方面走出的重要一步,它的产生进一步表明了国家在音乐教育政策上的导向:重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一个重视学科技能、重视个体发展、重视社会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目标体系正在形成。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教育宏观决策的因素具有多重性。教育决策主题必须由多种组织因素构成,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实现离不开其他组织因素的关键性参与,通过对影响宏观决策的体制环境进行整合,决策才能更科学民主,更有效益。”“京剧进课堂”这一音乐教育政策的制定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加强教育政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研究,需要顾及多方面的因素,如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尤其要关注近年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笔者相信,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加强,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刘学梁 赵肖 单位:曲靖师范学院

上一篇:多元背景下的音乐教育 下一篇:云媒体时代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