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抓好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程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9-19 05:57:40

江西省抓好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程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1年5月,江西省财政厅投资1800万元,用于定向采购电教馆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打造江西省第一部公益性学科网络教材。接受任务后,江西省电教馆始终把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灵魂和生命力来抓,以委厅开展的“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基层学校、师生学习需求为根本,健全完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开发建设机制,资源建设工作效果显著。建设了一批资源、开发了一个平台、申报了一个课题、锻炼了一支队伍。资源上传到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全省中小学校师生免费使用,有效地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义务教育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1 成效和反响

省电教馆党支部通过精心组织,强化责任,使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省政府网、江西教育网,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江西日报、江西卫视都先后报道了江西省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

1)建了一批资源。到目前为止,全省12个资源拍摄点共完成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初中九门学科近1500节课程的视频、课件、教案、试卷、作业五个模块资源的建设任务,并陆续上传到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供全省700万师生免费使用,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开发了一个平台。为了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的免费推广应用工作,我馆于去年10月就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开发,并于2月底完成。如今,此平台被江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使用,实现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

3)申报了一个课题。省电教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陈学军同志申报的《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研究》被评为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编号为:11ZD017)。此课题的申报立项,为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4)锻炼了一支队伍。在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过程中,一大批执教教师得到锻炼,并从中脱颖而出,既提高了他们的教学素养,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另外,通过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全省十二个资源拍摄点共投资了580万元,改善了拍摄条件,更新了拍摄设备,也带出一批资源拍摄的技术骨干。

2 实施过程与方法

2.1 明确任务,各负其责

接受任务后,江西省电教馆通过座谈会、调研等形式,就教师选拔、学科课程数量、课程建设模式和制作经费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核算。通过对拍摄场地、设备及学科师资等情况的调研,确定了南昌、九江、新余、抚州、萍乡5个设区市等12个拍摄点为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工作点,并与承担任务的设区市电教馆签订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任务合同书。根据各地学科特点,确定了各单位承担资源建设的学科。从省到市、校都成立了领导小组,江西省电教馆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并承担了小学英语的课程制作任务。各地组织选拔执教教师、组织学科专家跟进指导,要求执教教师集体备课。江西省电教馆不定时组织学科专家、技术骨干到校、到点指导,帮助解决难题。并要求所有课都要有学科专家把关。为了保证课程制作的统一性,电教馆为全省12个拍摄点统一订做了课桌、椅、讲台、黑板和教室虚拟环境的设计。在“省—市—学校—各处室—执教教师”五级垂直指导、横向联动的协作机制运行中,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程规范、有序、高效,保障了工作的健康开展。

2.2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新机制。加强与财务、基教、教研、电教、学校等部门单位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他们在设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优势,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联合搞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了资源建设由电教系统“唱独角戏”到各部门“大合唱”。

2.3 加强培训,提升素质

积极创新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队伍培训形式和方法,多渠道、多形式搞好培训。一是聘请省级学科专家对执教教师集中授课。围绕如何备课、素材处理,上课技巧等对执教教师进行培训,进一步拓宽了执教教师备课、选材思路,提高了执教教师教学水平。二是举办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摄制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就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拍摄准备、画面构图注意事项、蒙太奇语言、后期编辑、团队精神、编辑合成等6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生动的解析;对后期非编软件Vegas安装、操作、渲染影片等进行了讲解。同时,省电教馆还为12个摄制点都配备了培训光盘,其中内容包含后期制作软件安装程序、片头片尾学习工程文件、省馆摄制的优秀课例以及为培训精心录制的视频教程。三是加强了对各拍摄点的工作指导和培训,省馆先后派出20多人到各点进行培训、指导,其中邀请了省级学科专家到各设区市去讲课、辅导;对各点试拍的课程进行了初审,对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答,并邀请厂商到场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教学上的问题,学科专家提出了修改意见,对存在的普遍的问题,省馆派出专家到各地进行培训。

2.4 创新形式,打造精品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质量,将其打造成精品,首先在教学设计标准上起点要高,让有条件和有能力的教师可以争取把每节课当成优质课的标准来规划和设计,设计实施过程紧紧围绕学科教学大纲,依据新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其次,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好,可以从内容上把好质量关。在制作资源过程中,注重请一些在教育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一些“名家大腕”来演我们资源建设的大戏,发挥“明星”轰动效应,起到教学指导和示范作用。据统计,全省共有学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共50余人参与了课程资源的指导、执教。再次,资源实行谁审谁负责,从制度上把好质量关。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优势,对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倾注了心血的学科专家将在每节课的前面和授课教师一样进行署名,对终审把关的学科专家也将在资源网上署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对学科专家和评审专家付出劳动的一种肯定和回报,二是也能起到网上监督、督促的作用。

3 体会与思考

3.1 全面部署,联动运作激活工作效能

为做好义务教育学科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工作,先后召开了宣传动员会、任务分析会、专题培训会、工作布置会等多个会议,使得整个上课、拍摄、制作等环节细致周密,充分调动了所有参与部门和参与者的工作热情,在此基础上,学校出台了指导明确化、操作系统化、实施有序化的《江西省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方案》。做到了组织、培训、课程、学生、备课、摄制等各环节的整体把关。

3.2 教师敬业,团队合作

拍摄录像课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人就可以完成得好的,大家意识到:只有发挥集体的力量,集合每个人的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因此,许多学校采取同一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帮助执教教师修改教案、课件,大家经常会从轻声交流到集体探讨,从口语述说到资料论证。当授课老师每上完一节课后,大家都会自觉地在教研组等待听他们的授课分析,然后结合授课内容,一起总结心得体会,同时又开始了为下一节课的授课老师提出自己的备课意见。执教教师更清晰地感觉到,只有充分依靠集体的智慧,才能代表集体上好课。

3.3 克服教材变动带来的资源建设工作难度

2011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执教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而新课标又要求执教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并要求执教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参加资源建设的同志们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迎接挑战,这就要求执教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尽快熟悉、吃透教材,保障学科网络资源建设工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电化教育馆)

上一篇: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持有观点的讨论 下一篇:电教媒体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