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之关系研究

时间:2022-09-19 05:34:23

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之关系研究

摘 要: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新设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成为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维护第三人利益的事后保障机制,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都是针对生效裁判的特殊救济程序,在适用时二者存在竞合。对这两种制度的关系进行研究,在区分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适用,解决适用上的冲突,以更好地发挥这两种制度的功能。

关键词:第三人;第三人撤销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

第三人撤销之诉设立后,如何协调与案外人异议之诉、案外人申请再审等相关制度的关系就成为司法适用上的难题。大陆地区的第三人撤销之诉被置于当事人制度中,且仅有一个条文,未对提起期限、管辖法院、审理程序等作出明确规定,但理论界和实务界主张参照再审程序的居多,而案外人申请再审作为再审制度的一环,其与第三人撤销之诉因在性质、功能及诉讼主体等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而存在适用上的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就成为关键。

一、第三人利益保护机制

(一)第三人的概念

我国民事诉讼学理上认为,民事诉讼第三人是指对于他人争议的诉讼标的具有独立的请求权,或者虽然没有独立请求权,但与他人案件的处理具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因而参加到他人已经开始的诉讼当中来,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案外人[1]。显然这属于诉讼阶段第三人的概念,也即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诉法")所规定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以下简称"有独三")和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以下简称"无独三")。而在裁判生效至执行阶段,2012年民讼法修改之前只有"案外人",且未对其概念作出界定;民诉法修改后新设第三人撤销之诉,使民诉法首次在诉讼阶段之外出现"第三人"的概念,遗憾的是仍然限定为有独三和无独三。从其他国家或地区来看,在不同阶段第三人的含义及其蕴含的法理是不同的。比如大陆法系的法国,在裁判生效至执行阶段的"第三人"是指非民事诉讼当事人,且未经人进行诉讼的与判决有利益关系的人;我国台湾地区是指,非因可归责于己之事由而未参加诉讼,致不能提出足以影响判决结果之攻击或防御方法的有法律上利害关系之人。所以,对第三人的内涵应该从广义的范围来理解,即与民事案件的审理和判决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与到民事诉讼各项程序中的除诉讼相对人之外的人[2]。

(二)第三人利益保护机制

第三人利益保护机制依照诉讼阶段可分为事前保障机制和事后保障机制,前者包括诉讼参加和诉讼告知制度,后者包括案外人申请再审、案外人执行异议及案外人异议之诉、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下面主要介绍案外人申请再审和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

1、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

在第三人撤销之诉设立之前,对第三人因生效裁判而遭受的利益损害主要通过案外人申请再审加以保护,体现在新民诉法第227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5条。该些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对案外第三人开放了再审救济,但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在给付之诉中才有执行标的物,故排除了对确认判决和形成判决申请再审的权利;第二,从《解释》的初衷来看,意在将案外人申请再审扩大到执行程序之外,但"执行标的物"似又将该制度的范围限定在执行程序,是解释者的有意还是解释技术的问题无从得知;第三,未对"无法提起新的诉讼"作出解释;第四,就司法解释的本职而言,其规定属于"造法性"解释,有违司法解释的层级效力[3]。因案外人申请再审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等都存在着较大分歧,且与民诉法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冲突,故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启用率比较低。

2、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

鉴于案外人申请再审操作上的种种困难,同时也为了遏制恶意诉讼、虚假诉讼对第三人造成利益损害,新民诉法第56条第3款规定了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一种新制度,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规定也存在很多模糊与不健全之处。有些学者主张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的范围极其有限,在于依照既判力相对原则,有独三和无独三并不受判决效力的约束,其可通过另行或作为当事人再审来维护自己的利益。[4]另外,我国很多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并不完善,这也增加了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上的难度。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我国法上的诉讼参加制度或曰第三人制度本身即具有一定缺失或模糊之处;以既判力和参加效力为主要内容的判决效力制度在我国法上尚未明确建立,仅靠学说予以维持。上述不同之处为第三人撤销诉讼的制度解释提供了较大空间,当然也给实务操作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5]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之关系研究

(一)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联系

同样作为对生效裁判的纠错程序,二者有很多相似性。第一,性质与功能相同,都属于对因生效裁判而权利受损害的第三人进行救济的特殊程序,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裁判突破功能。第二,主体存在竞合之处,从条文规定来看,二者的适格当事人都包括有独三和无独三。

(二)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区别

协调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适用,区分是重要的前提。从立法理由来看,第三人撤销之诉是为了遏制司法实践中频繁发生的恶意诉讼、虚假诉讼侵害第三人利益的现象,而案外人申请再审则是对因生效裁判而权益受损的案外人提供权利救济。具体而论,二者的差异又可以在以下方面得到解释和表征。

其一,适格当事人的差异。

从现行民诉法规定来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主体为有独三和无独三;而案外人申请再审适格主体为原审当事人以外的人。前者范围比较窄,而后者却未有条件限制。从其他国家或地区来看,"第三人"范围都比较广,并没有严格限定是有独三、无独三还是遗漏的必要共同诉讼人[6],而是通过"非因可归责于己之事由未参加诉讼""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等条件来加以限定,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未获程序保障的第三人的利益。我国有学者主张通过合理解释"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来适当扩大"第三人"的范围,笔者是赞同的。如此一来,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范围将更为广泛,更符合该制度设置的初衷。

其二,提起事由及期限的差异。

第三人撤销之诉没有规定如再审般诸多的事由,诉的门槛比较低(但比普通民事诉讼高),且裁判错误仅限于实体内容。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审查,司法实务界认为,第三人撤销之诉是实行完全诉权保障的诉的一种类型,因此首先要按照民诉法规定的普通民事案件的条件进行立案形式审查;同时其作为一种特殊的诉讼形式还必须符合一系列的实质要件,如主体、程序、实体、结果、时间和管辖法院等方面[7]。至于案外人申请再审,其是否按照再审事由进行审查,必须达到"确有错误"的标准,立法与司法解释没有做出说明。笔者认为,作为再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案外人因对执行标的主张权利、认为原裁判错误而申请再审,其主张的理由也应符合民诉法200条所列明的再审事由情形方可启动。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提起期限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受损之日起六个月内。而依据《解释》,案外人申请再审可在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或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利益受损之日起三个月内。笔者认为,大陆地区应借鉴台湾地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法,规定最长期限,可改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之日起六个月内,但最长不得超过二年", 以平衡生效裁判稳定性与第三人权益保障的关系。

其三,管辖法院及适用程序的差异。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管辖法院为作出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的法院,而案外人申请再审之诉的管辖法院为作出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法院的上一级法院。笔者认为由作出生效裁判的法院管辖优势明显。第一,原审法院对案件情况最为了解,有利于迅速查清案件事实,保证原判既判力损害的最小化;第二,第三人的主张并未经过审理,原审法院无需回避,亦无需更换审判组织;第三,方便当事人的及应诉。

案外人申请再审属于再审,其理应按照再审程序进行审理。而对第三人撤销之诉所适用的程序,理论界有再审、普通和简易程序三种观点。笔者认为应当适用普通程序,原因在于:民诉法将第三人撤销之诉作为一种独立的诉讼程序而非依赖于再审程序,无参照再审程序的必要,这是其一;其二,依再审若是二审法院审理,作出的判决将直接生效,意味着第三人的上诉利益将被剥夺,无法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其三,与再审不适用简易程序的相同,作为特殊的救济程序,其不符合"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的特征。故,第三人撤销之诉应适用普通程序。

其四,效果及判决效力的差异。

我国民诉法对此问题并未作出规定。从学术界的讨论和台湾地区的立法来看,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启动并不能立即产生中止原生效裁判文书执行的法律效果;法院以判决形式改变或撤销原裁判或调解书对第三人不利之部分,且被撤销判决仅具有相对效力,原判决在当事人间仍然具有拘束力,仅当诉讼标的对于原判决当事人及提起撤销之诉的第三人必须合一确定的情形除外。而案外人申请再审,法院决定提审或指令再审后,发生立即中止原裁判文书执行的效力,法院撤销原裁判或调解书的部分对原审当事人亦失去拘束力。

三、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的选择适用

第三人撤销之诉存在诸多规定不健全和模糊的地方,但相对于案外人申请再审而言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适用不限于执行阶段,在裁判生效后至执行阶段前亦可提起;门槛比较低,提起期限相对较长;管辖法院更为便利,有利于保障第三人的上诉利益等。故,健全并完善第三人撤销之诉才是切实保护第三人合法权益的长久之计。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废除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时机尚不成熟。原因不仅在于第三人撤销之诉尚不健全,还在于案外人申请再审适用的领域仍有第三人撤销之诉力所不能及的部分。比如,在众多继承人围绕遗产而发生的纠纷中具有与原被告都不同的权利主张而应列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继承人,无论缘于何种事由未能参加诉讼,原诉的判决等法律文书都属程序错误而应通过再审程序予以纠正,因此其只能作为案外人申请再审[8]。

目前应思考的是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实务界有人主张,"充分尊重和保护案外人行使撤销之诉和申请再审的权利,并充分发挥两者的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案外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需要"。[9]还有人主张,"这次修法确立撤销之诉的立法目的意在取代《审监程序司法解释》依据修改前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笔者注:现民诉法第227条)规定解释而成的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不赋予案外人选择适用并行的案外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可以避免时间中可能产生的混乱。"[10]最高人民法院倾向于前者,认为"两者是并存的,案外第三人同时享有两种程序权利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但不能同时适用两种程序,不能既提起再审之诉,又提起撤销之诉,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行使,不得并用。" [11]

这里需提出一个问题:《解释》中 "无法提起新的诉讼"是否包含第三人撤销之诉?如果是,意味着第三人撤销之诉为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前置程序。显然这超越了立法者的原意。是故,笔者建议,当第三人在裁判生效阶段至执行阶段之前主张原裁判错误的,应尽量引导其采用撤销之诉;而对于已进入执行阶段的,可以引导其适用案外人申请再审。原因在于,执行阶段标的物面临被执行的危险,适用案外人申请再审可以立即中止执行;而适用撤销之诉原则上并不能阻止法院对标的物的执行,可能还会带来执行法院与撤销之诉法院之间不易协调的问题。另外,对于因程序错误而导致生效裁判错误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亦需要通过案外人申请再审予以纠正。

四、结语

如何协调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另行及案外人异议之诉等相关制度的关系,对此最高院应尽快出台司法解释予以规范。可以肯定的是,第三人撤销之诉将代替案外人申请再审成为第三人事后保障的一个主要救济手段,其适用与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正像有学者指出的,"它由抽象走向具体从而最终形成规范化运作,既需要理论上的探索,更需要通过判例的积累和总结,即使它有程序上的比较优势,我们也不应低估其在适用中所面临的障碍,也必然要解决个案正义与法的安定、事前保障与事后保障、案外人权益与当事人权益等多种价值层面的冲突。" [12]

参考文献:

[1]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99.

[2]张妮.第三人程序保障机制研究-以裁判生效至执行前之阶段为视角[J].前言,2011(14).

[3]王合静.案外第三人申请再审权--对第五条之解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具体可参见:陈刚.第三人撤销判决诉讼的适用范围--兼论虚假诉讼的责任追究途径[N].人民法院报,2012-10-31(7) 和张卫平.中国第三人撤销之诉制度的构成与适用[J].中外法学,2013(1).

[5]许可.论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J].当代法学,2013(1).

[6]同诉讼人存在争议。有的学者主张遗漏的必要共同诉讼人属于遗漏之当事人,应根据新民诉法第208条提起再审申请,而没有适用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必要。具体参见许可.论第三人撤销诉讼制度[J].当代法学,2013(1).

[7]张铮,陈琦,彭浩.刍议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立案审查[N].上海法治报,2013-7-24(B05).

[8]王亚新.第三人撤销之诉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12-9-26(7).

[9]汪晖.案外人撤销之诉制度与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之比较[N].人民法院报,2013-5-22(7).

[10]高民智.关于案外人撤销之诉制度的理解与适用[N].人民法院报,2012-12-11(4).

[11]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修改研究小组著. 修改条文理解与适用[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242.

[12]王福华.第三人撤销之诉适用研究[J].清华法学,2013(4).

作者简介:胡玉洁(1988-),女,山东临沂人,华东政法大学2011级诉讼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事诉讼法学。

上一篇:论物权法中物权变动的区分原则 下一篇:“牛顿第二定律”教学中蕴含的科学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