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教学不能顾此失彼

时间:2022-09-19 05:32:00

编剧教学不能顾此失彼

摘要:目前编剧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内轻课外、重教书轻育人等偏失,这是不对的。编剧教学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既重课内又重课外、既重教书又重育人。

关键词:编剧教学;技能;课外;育人

随着中国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了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等艺术专业。作为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等艺术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课程之一,编剧课程在这些高等院校的相关艺术专业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这一方面是可喜的――且不问质量,它起码在数量上表明了编剧课程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也不无隐忧――当前的编剧教学过程中,许多偏差已经暴露出来,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偏差一:重知识讲授,轻技能培养

北京电影学院的刘一兵先生在回忆起自己当学生的时候听老师讲编剧课的情景时说:“我当学生的时候,常常会对老师的讲课不耐烦。因为他们总是讲很多我当时认为与编剧不着边际的‘功夫在诗外’的道理,诸如‘积累生活如何重要’呀,‘观察生活如何要勤奋’呀,‘某某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是多么成功’呀……”①

老师讲的不好吗?好!不对吗?对!那作为学生的刘一兵为什么不买账呢?根据我们的经验,原因在于老师讲的虽然既对又好,但是没用!不能有效地指导创作实践。中国传媒大学的陈晓春先生说:“艺术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要培养的不是学者或评论家,而是剧作家,对于这个专业的同学来说,重要的不是要了解那些空洞的理论,而是要掌握实际的创作技巧。”②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满足专业的要求、学生的期待,因而是不够令人满意的。

基于这种不满,刘一兵先生当上老师以后在教编剧课的时候有意识地侧重于编剧技巧的讲授:“告诉他们如何建立冲突、如何制造悬念、如何作情节的铺垫……学生认真地听呀听呀,记呀记呀,可最后怎样呢?他们开始写作了,却发现听课之前还能胡乱地编个故事,也有胆量写成剧本(尽管毛病很多),但听完这些‘规律’之后却编也不会编了,写也不敢写了。”③

这一次,问题又出在哪里?严羽在《沧浪诗话》里也说:“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诗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④意思是说,文艺创作与读了多少书、掌握了多少道理无关,创作者要创作出好作品需要有特别的才能和兴趣。而才能和兴趣是不能以知识的形式、灌输的方式培养的。西方有句格言:“By swimming you learn to swim。”意思是说,在游泳中你学会了游泳。反过来说,如果不下水实践,单凭教练讲解游泳知识和技能(知识),你怎么能学会游泳呢?同样道理,如果不动笔去写,单凭老师讲解编剧知识和技巧(知识),你也学不会编剧。

因此,我们既要注意纠正重知识轻技能的偏差,又要改变将编剧技能知识化的不良倾向。要少讲多练,让学生拿起笔来,通过大量地写达到提高的目的。

偏差二:重课内学习,轻课外自学

上编剧课的目的是什么?混学分?考好成绩?应该不是!至少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很多人仅仅把编剧当成一门课程――上课听听,考前背背,考完拉倒,没有认识到要学好编剧,“功夫在诗外”的道理,更没有在课外时间投入大量精力来提高编剧水平。

孙绍振先生说:“艺术形象是三个要素的结构:一是客观的生活,二是主观的情感,三是艺术的形式……生活、情感和形式在假定的虚拟中统一起来,才能构成艺术形象。”⑤在课堂上,我们更多的是掌握编剧艺术的形式和技巧,缺乏生活的积累,包括客观的生活和主观的情感。而刘一兵先生说:“决定一个剧本写作的首先是作者的生活积累、题材选择、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艺术的品味而不是组织材料的技巧。”⑥他又说:“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就来学习编剧,结果是不仅‘写什么’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写’的问题也无法搞通。”⑦因此,要利用课外时间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想象力――这些都是一个编剧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光靠课内那点时间是培养不起来的。

另外,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中。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用日本美学家橱川白村的话说是苦闷。而悉德•菲尔德先生说得更明白些:“在进行写作时……会情绪低沉、烦躁易怒、全神贯注和疏远冷漠等等。你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干扰,你会讨厌这种情况的,它会使你感到很不舒服。”⑧因此,他建议:“在写作之前,你必须要找到写作的时间。”⑨而课内时间显然是不理想的。要学着写点东西,必须利用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大段大段的课外时间。

有大学生抱怨,现在课程那么多,哪有那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大段大段的课外时间呀?高校现在的课程比1980年代、1990年代的课程的确多了不少,有需要压缩的必要,但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如果你能像鲁迅先生做的那样,把别人聊天、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你肯定能把编剧学习搞好。

偏差三:重教书,轻育人

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教书和育人。宽泛一点说,教书指的是教授课本知识、专业技能等,育人指的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却走了样。

第一种情况,只教书不育人。这当然是不对的,因为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的,而光有才不会做人非但成不了人才,还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另外,这也是不符合我们的教育方针的。

第二种情况,把专业课的目标定位于教书,把育人的任务/目标推给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和政治辅导员。这也是不对的。诚然思想政治课、德育课和政治辅导员是育人任务/目标的主要承担者,但是专业课和专业教师也不能免责,不能走白专道路。专业教师应该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事实上,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基本素质,比如健康的体魄、坚韧的品质、进取的精神、扎实的作风,做什么也做不好。编剧工作也不例外!比如,悉德•菲尔德先生说:“写作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是日复一日的差事,要成天累月地面对着稿纸本或打字机,一字一句地在纸上写。”⑩写作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时间、缺乏定力、不感兴趣是不行的。

林涵表先生说:“搞艺术的,不怕脑瓜子笨,就怕不肯去琢磨,一琢磨,都能无师自通,水到渠成。”⑾这样看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单单是从事编剧工作的起码要求,更是干好编剧工作的最大秘诀了。

以上我们讲了育人对搞好编剧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对于编剧工作,还是对于编剧教学来说,育人都不仅仅是手段,还更是目的。许多剧作家都从编剧工作中受益无穷。比如,《审死官》的编剧邵丽琼说:“编剧工作的吸引力在于从制造各种人际关系的过程中,改变自己。”这就是职业可以改变人的道理。又比如,《无间道》的编剧麦兆辉、庄文强都认为:“这个媒体发达的年代,每一部电影都会被印制成光碟、影带,理论上这些软件都可被无限次复制播放,即是说电影将比制作电影的人长寿!如果拍戏的人不认真拍好电影,哪有面目和子孙谈论自己所拍的烂片?”⑿编剧工作带给麦兆辉、庄文强的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对职业道德底线的坚守。编剧如此,做人亦当如此。

限于篇幅,其他偏失不再列举和分析了。

总之,在编剧教学上我们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不能顾此失彼――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内轻课外、重教书轻育人,而要顾此及彼――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既重课内又重课外、既重教书又重育人。只有这样,编剧教学才能科学发展,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注释

①刘一兵.《电影编剧是否可教》,《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②陈晓春.《电视剧创作:理论、技巧、案例•前言》第5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③同上.

④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2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⑤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第20页到第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⑥同①.

⑦同①.

⑧同①.

⑨[美]悉德•菲尔德著,鲍玉珩、钟大丰译《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第165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版.

⑩同上.

⑾林涵表.《电影电视文学创作》,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⑿庄文强.《记得很多年前――代序四》,引自刘隆段藜涞狼按》第10页,现代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浅谈现代科技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浅谈古筝摇指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