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发展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22-09-19 05:30:38

又好又快发展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我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依靠三大产业协调带动经济增长,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2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报告提出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的“三个转变”。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经济增长指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或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品的增加。由于生产能力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主要决定于一国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的数量与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经济增长也意味着这些因素的扩大和改进。经济增长以真实国民总产值或人均真实国民总产值的增长或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外,还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等多方面内容。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但有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有经济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经济发展了;GDP高速增长了,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了。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举措,意义深远,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 是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加,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是第一位的,以好为前提和基础,要在好中求快。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全面、不可持续的问题,是把增长作为第一位的追求的结果。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经济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必然成为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最便宜的“加工工厂”。这就必然带来投资、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而投资、工业的快速增长又必然带动消耗高、排放多的投资品生产的扩张及这些产业的投资扩张。加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和出口的快速增长又必然主要依靠附加值低而占地多、消耗多、排放多的增长方式来实现。这是支撑现阶段粗放增长方式的机制。因此,单纯地转变增长方式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要从本源上抓好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的调整,抓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内外需结构平衡。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更强,现实指导意义更大,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许多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由于一些地区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以人为本,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3.1 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需求结构中投资率偏高、消费率较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而外贸顺差过大和国际收支盈余过多,还会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因此,无论是着眼于改善民生,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国际收支平衡,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调整和健全消费政策,通过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促进居民扩大即期消费。要拓宽服务性消费领域,不断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同时,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发挥拉动增长的作用。

3.2 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

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

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不失时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在继续发展商贸服务、社区服务、旅游文化、住宅产业等生活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抓住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淘汰钢铁、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3.3 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影响我国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抓紧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继续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重视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力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广泛开展煤炭的清洁利用。二是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深入开展千家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推动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编制节能规划,开展重点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健全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机制。逐步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机制。

上一篇:劳动关系评价指标研究综述 下一篇:试论企业经济发展中伦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