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19 05:12:19

中印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竞争力对比研究

【摘要】在产品内分工的国际趋势下,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中印两国作为人口、资源密集的发展中国家,竞争关系明显。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受挫,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放缓。本文对中印纺织品服装、中印机电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分别进行比较,在分析我国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贸易优劣势的基础上,审视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提升我国出口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纺织品服装 机电产品 出口竞争力 加工贸易

一、中印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的贸易现状

在生产链延长与产品精细化的国际趋势下,产品内分工顺应而生,加工贸易逐渐成为贸易的重要方式。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的多数生产环节具有工序可分性,运输成本低,其加工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3439.5亿美元,增长了约807倍。

中国和印度长期将纺织服装业作为传统优势产业。在市场倒逼、政策引导下,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升高,201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1794.2亿美元,增长8.7%,占出口总值的57.6%。

近几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凸显,纺织品服装出口受挫,印度政府甚至对纺织业出口实施超额补贴,印度国务委员帕纳拉克希米公开表示印度已经开始开拓拉丁美洲、非洲的新市场,并预计在2013至2014财年纺织品出口能够同比增长15%。这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带来了新的威胁。同时,外需低迷、摩擦增多、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使得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值虽不断上升,增速却在下降。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1995-2012年中印两类产品出口贸易数据为基础,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ESI)进行研究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表示j国在i类商品上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为j国i类商品的出口额,表示j国所有商品的出口总额,表示i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RCA>2.5代表极强的比较优势;1.25≤RCA

2.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

表示i国和j国出口到市场k的产品相似性指数;表示i国的l产品对k市场的出口额;表示j国的l产品对k市场的出口额;表示i国所有产品对k市场的总出口额;表示j国所有产品对k市场的总出口额。

如果i与j两国出口到第三市场的商品分布完全相同,则ESI为100;若完全不相同,则ESI为0。ESI>50表示两国出口产品相似度高,存在明显竞争关系。ESI越高,意味着两国产业结构或工业化发展水平越相似,两国向第三市场出口产品的竞争程度越高。

(二)数据来源

本文以《国际贸易标准分类(修订4)》(SITC)为统计基础,纺织品服装包括SITC下第65和84类的全部条目,机电产品包括SITC下第69至79类的全部条目及第87和88类的部分条目。数据来源为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数据以及UNcomtrade数据。

三、中印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995至2012年中印纺织品服装产品在世界市场的RCA值如图1所示,中国RCA在经历缓慢的降低后,在近五年内保持在3.1左右,印度RCA自1995至2000年经历小幅增长,随后较大幅下降,最终到达2012年的最低值2.31。这说明,在纺织品服装产品的世界市场上,中国长期具有强比较优势,印度在2007年以前具有绝对的出口优势和很强的竞争力,实力高于我国,但随后优势逐渐降低,目前优势较弱。中国的比较优势稳中有升,印度的比较优势高开低走,两国生产专业化程度均高于平均水平。

图1 中印纺织品服装在世界市场的RCA(1995-2012)

注: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数据以及UNcomtrade数据计算得出

(二)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

图2显示了中印纺织品服装在世界市场的ESI走势图,可见ESI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最高值达到了81.57,说明两国纺织品服装对世界出口产品相似度高,存在很明显的竞争关系。

图2 中印纺织品服装在世界市场的ESI(1995-2012)

注: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数据以及UNcomtrade数据计算得出

四、中印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1995至2012年中印机电产品在世界市场的RCA值如图3所示,印度RCA偏低且长期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于2012年达到0.48,说明印度在机电产品世界市场上长期具有比较劣势且劣势缓慢减小;中国RCA逐年平稳增长,增速大于印度,说明生产专业化程度逐渐增至高于平均水平,比较优势越来越强。2012年中国RCA为1.52,说明目前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图3 中印机电产品在世界市场的RCA(1995-2012)

注: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数据以及UNcomtrade数据计算得出

(二)出口产品相似度指数

由图4,中印机电产品在世界市场的ESI基本保持在50左右,近两年都高于50,表明两国机电产品出口相似度较高,存在较明显竞争关系。两国产业结构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接近,在机电产品世界市场上竞争程度较高。

图4 中印机电产品在世界市场的ESI(1995-2012)

注: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网站数据以及UNcomtrade数据计算得出

五、中印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首先,由图1、图3,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的比较优势均大大超过本国机电产品的比较优势。中印两国原材料优势显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呢绒、茧丝、苎麻、羊绒生产国,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之首,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丝绸、合成纤维等的产量也遥遥领先。此外,两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纺织品服装相对于机电产品,有劳动力需求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等特点,中印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在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上长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5年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我国纺织品出口潜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发挥,印度纺织业在政策支持下迅猛发展。而中印机电产品的出口起步较晚,198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8亿美元,仅占出口总额的6.1%。相对于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很多发达国家为机电行业注入了大量资本,中国和印度作为在资本和技术要素方面相对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其机电产业大部分仍处于低附加值的产业链下游。

其次,由图2、图4,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对世界市场出口产品的相似度一直大大高于两国机电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出口产品相似度,且由图1,中印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比较优势差异较小,呈现你追我赶的态势,两国出口结构差异趋于收敛。由图3,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长期高于印度且差额看涨。这是由于印度的制造业发展滞后,其机电产品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受益于政策支持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在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上两国的竞争十分激烈,远大于机电产品市场。

六、对策建议

我国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的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一些现象表明我国的贸易形势愈发严峻:1.国内棉价不断攀升,原料市场流通性差,纺织原料不能自给自足;2.人民币持续升值,生活资料价格上涨,新劳动合同法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3.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低迷,国际市场需求不振;4.一些国家反复针对我国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面对自身优势流失、市场需求走低、贸易摩擦加剧等现状,我国应有效应对。

(一)鼓励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大部分纺织服装和机电企业在科技含量高的领域无优势,我国应聘请行业专家进行生产技术培训,还可在企业中实现知识管理系统,鼓励员工将学习到的新技术与他人交流,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知识共享。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己所用。

(二)树立品牌意识,增加产品附加值

我国是文化大国,应将我国文化、历史元素融入产品,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培育优质品牌,这是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的有效途径。加强品牌效应,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逐渐由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环节向高端转变,才能实现出口的长期高效增长。

(三)开拓新兴市场,风险分散化

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目标局限于欧美发达国家,风险过于集中。为保证企业的长期安全发展,在发达国家与我国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墨西哥等新兴市场进口量逐年上升的背景下,加快拓展新的出口市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四)提高应诉成功率,维护自身权益

政府和相关协会应遏制国内企业“互打价格战”现象,协助企业对可能引起进口国上诉的产品及时做出价格调整,给予应诉企业政策和财力支持,还应加强培养一批精通WTO规则及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外贸人才,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1]汤碧,陈佳.中印机电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J].亚太经济,2012(05):65-69.

[2]王廉正,奚俊芳.我国加工贸易竞争力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1):115-119.

[3]曲可伸.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J].四川科技与经济,2006(03):62-64.

[4]朱晶,陈晓燕.中印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01):40-46.

[5]齐玮.中印纺织品及服装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J].工业技术经济,2009(08):94-98.

[6]王亚静,陈富桥.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04):85-88.

基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作者简介:姜玉珑(1988-),女,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商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

上一篇:中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与中资事务所的... 下一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韩自由贸易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