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19 04:55:47

【关键词】 拉米夫定;胸腺肽;肝炎

作者单位:453003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药房

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绝大多数呈慢性或隐匿性,病程迁延,病情起伏,最终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拉米夫定为一种核苷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抑制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的活性,能迅速降低HBV DNA的浓度,改变肝组织的病变。拉米夫定现已成为全球公认且为我国正式批准治疗慢乙肝的第一个口服药。我们应用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肝50例,取得一定效果,并与单用拉米夫定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00例患者均为2006年2月至2008年3月收住传染科患者,诊断符合2000-09(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采用分区随机化分组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22~78岁,平均40.2岁,对照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24~75岁,平均38.4岁。入选的全部患者HBV-DNA(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均为阳性,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eAg阳性,血清ALT(丙氨酸转氨酶)在正常值参考上限2~3倍,排除重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治疗前6个月内未使用过其他的抗病毒药物。

1.2 治疗方案 对照组口服拉米夫定(苏州葛兰素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0 mg/d,疗程12个月;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1次/d,口服,同时给予迈普新(α1胸腺肽)1.6 mg,2次/周,皮下注射,共计6个月,随后单用拉米夫定6个月。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辅以一般护肝药物(肌苷片、葡醛内酯片、维生素)等。

1.3 检测项目 肝功能指标检测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乙肝病毒标志物e抗原的检测用Elisa法,HBV-DNA的检测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肝纤维血清标志物(肝纤4项):HA(血清透明质酸)、ⅣC(Ⅳ型胶原蛋白)、PCⅢ(Ⅲ型前胶原)、LN(层黏连蛋白)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3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血清HBeAg/抗-HBe及HBV DNA的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及血清HBeAg、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HBeAg/抗-HBe血清转换及HBV DNA

转阴的比较(例,%)

组别例数HBeAg转阴HBV DNA转阴HBeAg/抗-HBe血清转换

治疗组5026(52.0)38(76.0)21(42.0)

对照组5013(26.0)26(52.0)10(20.0)

注:和对照组比较,P

2.2 血生化学指标的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 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血生化学指标的变化(U/L,x±s)

组别

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μmol/L)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564.3±200.1109.1±66.3332.5±134.8102.5±62.974.8±25.924.5±17.9

对照组565.8±197.5121.3±86.7332.3±154.3111.9±67.974.1±25.532.3±20.5

表3

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x±s)

组别例数时间

肝纤维化指标

HALNPCⅢⅣ-C

治疗组50治疗前210.3±105.4135.9±57.8138.9±71.3121.1±103.1

治疗后109.6±79.9**95.6±36.9*86.9±58.3**82.9±63.8*

对照组50治疗前210.7±121.6135.5±61.9138.7±88.1121.1±106.9

治疗后145.9±65.9**101±51.8**116.9±50.992.3±60.1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P

3 讨论

全世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超过3.5亿人。其中我国每年死于乙肝病毒相关疾病者约2713万人,有1516万人死于肝癌,目前,我国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已高达10%~15%[1],由于乙肝病程较长,且大部分患者感染初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很难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加之调理不善,用药不当极易延误治疗,造成不良后果。a-干扰素是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药物。但干扰素治疗费用昂贵,仅部分有效,许多人对此治疗无反应,且用药后有较多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差。乙型肝炎病毒本身并不引起机体细胞病变,而病毒持续复制启动和诱发机体的免疫清除可造成肝脏损害,故慢性乙型肝炎的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成为关键的环节。拉米夫定作为抑制HBV逆转录酶是最近开发的一种核苷类抗病毒药。因其疗效好、安全、口服方便、不良反应小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同[2]。拉米夫定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比其他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有更确实的优势,并且有可能使病毒标志物和肝脏疾病两者都得到改善。胸腺肽为小分子的多肽,主要由人体胸腺上皮细胞分泌。胸腺肽作为免疫调节剂,不仅能增强I型免疫应答反应,同时也具有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直接抗病毒的作用,通过刺激干细胞的分化及减少T细胞的凋亡,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T细胞,发挥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3]。因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

国内林炳亮等[4]探讨了拉米夫定(LAM)和胸腺肽α1(Tα1)两者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治疗52周,LAM+Tα1组HBeAg血清转换率(16/28,57.1%)与LAM组、Tα1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1,0.168。LAM+Tα1组抗病毒应答率(82.1%,23/28)明显高于LAM组和Tα1组;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HBsAg的表达减少,与笔者研究的一致,治疗组在HBeAg转阴、HbeAg/HbeAb血清转换、HBV-DNA转阴、肝纤维化指标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本文两组血液生化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可能因样本较少,临床观察相对较短,有必要对其疗效作进一步评价。

总之,采用胸腺肽α1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但笔者仅观察了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和评价。

参 考 文 献

[1] 张振华,叶,杨东亮.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30):200-203.

[2] 李俊义,王辉.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治疗慢性乙肝62例.陕西医学杂志,2006,35(3):343-344.

[3] 朱银芳,刘海肃.胸腺肽α1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合并感染疗效观察.肝脏,2000,5(4):248-249.

[4] 林炳亮,黄桂梅,张晓红,等.胸腺素α1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华传染病杂志,2003,21(3):217-220.

上一篇:茵陈四苓汤加减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应用 下一篇:复方氨基酸在血液科肿瘤患者化学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