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A介入治疗44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9 04:50:10

DSA介入治疗44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3 - 128 - 01

【关键词】肝血管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为了探讨肝血管瘤的有效诊治方法,笔者对44例该病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4例肝血管瘤患者,男25例、女19例,年龄28~55岁。肿瘤位于肝右叶21例,肝左叶13例,肝左右叶同时发生10例,瘤体直径4~9cm。

1.2 方法采用荷兰飞利浦FD-20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经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将4―5FRH或3F微导管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入肝总,肝右/肝左或肝段动脉进行DSA。通过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观察瘤体的大小、形态及血供情况,再超选择插管到肿瘤的供血动脉内,造影证实无误后电视透视监控下经导管以低压―流控法缓慢推注超液态碘油与平阳霉素的混合乳剂适量行瘤血管栓塞治疗。

1.3 肝血管瘤缩小的影像判定X线平片示碘油密度增高,相互聚拢,轮廓逐渐缩小伴碘油缓慢流失;CT及腹部彩超提示瘤体缩小、无血液进入瘤体内或血流速度下降5O%以内。

2 结 果

DSA检查显示患者动脉可见大小不等的血窦显影,瘤灶大时动脉期表现为“雪树状”,瘤灶较小时表现为浓度不均的小斑点似“爆米花状”,结节大的中心可出现无血管区,周围血管糊显影表现为“环形”、“半弧形”;囊状扩张的血窦常于注射造影剂后1~2s出现染色,8~10s显影最清晰。本组患者造影均符合肝血管瘤“早出晚归”征象。栓塞治疗后经6~24个月随访,25例缩小5O%以上,16例缩小5O%以内,3例大小无变化,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DSA是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肝区供血血管及肿瘤供血的情况。造影检查前应使患者肠道清洁和禁食,术前要反复训练患者的呼吸及屏气。因为膈的运动会直接影响肝动脉成像。如患者深吸气后屏气,膈下降幅度较大、部分肺野显示在视野以内,形成饱和状伪影;如深呼气后屏气,膈上抬,膈下部分肝脏不在显示视野之内,不能充分显示。所以患者一定要在平静呼吸下屏住气,并坚持到曝光完毕。肝血管瘤显影密度较高,形态多呈“雪树状”、“爆米花”、“环形”或“半弧形”等,可与肝癌瘤灶染色、动―静脉瘘门脉癌栓等相鉴别;显影时间上肝血管瘤“早出晚归”与肝癌“快进快出”表现不同。肝血管瘤主要由充满血液、扩张的血窦组成,血窦间为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若以栓塞剂填满并滞留在这些血窦中形成血栓,血栓极化、纤维化可使瘤体变为纤维样结构,这样瘤体就会缩小消失,并可避免破裂出血的危险。在选择栓塞方式和栓塞剂时应注意,肝血管瘤的瘤血管不同于肝癌的肿瘤血管,是由扩张的血窦构成,仍具有部分正常的血管功能,如仅用碘化油栓塞,碘化油能被运走。另外仅栓塞供血动脉可阻断血流进入病理血窦,但没有直接破坏病理血管床,易形成由门静脉供血的侧支循环不能达到根治[1]。平阳霉素为温和的血管硬化剂,可以缓慢地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无即时严重刺激性。将平阳霉素与超液态碘油混合制成乳剂作为栓塞剂,经动脉注入病理血管床后,可在局部滞留,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栓。由于此过程缓慢,术后的疼痛较轻。栓塞时导管先端应尽可能靠近病灶,必要时使用微导管行同轴导管插管,并且以“低压流控法”缓慢注射,使乳剂主要进入血管瘤的血窦内,切忌快速大量注射,避免乳剂过多进入正常肝组织。

总之,采用DSA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瘤血管栓塞术是肝血管瘤的有效诊治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彦毫.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89.

上一篇:72例胆疾病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 下一篇:54例宫外孕患者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