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海鲜击中全球供应链死穴

时间:2022-09-19 12:49:50

血汗海鲜击中全球供应链死穴

你可能从未想过,你在高档餐厅里享受的海鲜,可能就来自一艘雇用奴隶劳工的泰国渔船。

你更可能未曾想过,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沿海海域上,很多和你年龄相仿的、和你子女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正遭受着惨无人道的虐待和奴役。

这些现象,被美联社记者Margie Mason、Robin McDowell、Martha Mendoza、Esther Htusan看在眼里,她们用一年多时间收集掌握了各种证据,照片、视频、行船记录…… 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采访到那些被奴役的工人,同时追踪并记录下了血汗海鲜由捕捉到运送至欧美市场的全过程。

最终,在4月18日揭晓的、有着新闻界最高荣誉之称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中,这四名记者凭着《血汗海鲜》的报道,夺得该奖项的最高荣誉“公共服务奖”。

事实上,这篇报道自去年3月25日美联社以后,便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数据显示,该篇报道后不到半年,就已有超过2000名劳工被从各个岛屿和工厂里被解救……

现代奴隶岛

正如文前我们向读者友情提示的“可能从未想过”,即便已有多达2000名劳工获救,但这仍然只是东南亚黑暗海鲜业的冰山一角,而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片段,对于长期在此开展强迫劳动、非法运营的捕鱼业来说也不过历史一瞬。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供应链里,你无法知道端上餐桌的鱼是由谁捕捞的,很多时候这同时也掩盖了一个看起来会残酷的事实:你吃的可能是奴隶捕来的海鲜……

相信任何一位看过《为奴十二载》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帕茜被鞭打的那个长镜头,实在太令人震撼了,摇晃冗长的镜头给人心理上不可放松的折磨,可谓是全片的亮点所在。而对于这些长期被奴役、被监禁的捕鱼工来说,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每天都要承受的巨大的痛苦和恐慌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从美联社记者一年多调查的记录中,可以发现:被迫每天工作20-22个小时、如有抱怨就会遭到有毒的鱼尾鞭打、深入零下39℃的冷藏室工作、长期的忍饥挨饿……

其目的也再明显不过:让他们夜以继日地出海捕鱼,然后将捕获的海鲜运到全球市场。不管这些海鲜最终是出现在各国的大型零售商店里供顾客选用,还是出现在一些高级的餐厅里供食客品尝,这些拥有多艘捕鱼船的捕鱼公司都能获得相当可观的收入,甚至前面提到那些专门负责殴打监督的监工也能分得一杯羹。

《为奴十二载》里另一个笔者最喜欢的部分则是肖夫人跟帕西说的一段话,只有忍耐才能看到希望。的确如此,只有能忍的人才能成为胜利者,而对于在东南亚从事黑暗海鲜业的捕鱼工来说,能像上述被营救的2000人一样逃出去的,毕竟都是少数。

更多人需要等待的命运是:可能在船上致残,也可能被丢进大海丧命。对于死去的劳工,海岛上的雨林往往就是他们生命的归属。

而那些被营救出来的,回家时一身伤病、身无分文,这也意味着经历长久的身心创伤后,面对依然贫穷的家庭,他们仍要去寻找新的工作。

孕育着文明和希望的海岛,对于他们而言,也不过只是一座漂浮的监狱。

全球供应链的补丁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海鲜最终是流向餐桌、还是走上超市,捕鱼业的全球价值链在东南亚沿海的渔船上悄然完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在美联社记者通过卫星全程追踪本吉纳血汗海鲜的运输过程中,可以清晰地发现,海鲜被捞上船以后就被集中到一艘冷藏货船上。半个月后,这艘船抵达泰国最大的渔业中心并分销到不同的渔业公司,最终流向全球市场。

尽管在对外的各项声明中,在公司的价值使命中,很多渔业公司都宣称不会购买血汗海鲜,但谁能说得清是否就有血汗海鲜通过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手段越过一些审核和监管流向市场。

血汗海鲜堂而皇之走上餐厅、走上零售超市、走入千家万户,是谁在幕后隐身和失位?谁又能站出来去补位……

应该说,首先失位的是畸形的竞争机制和不合理的成本压力传导机制。

伴随着跨国公司范围的延伸,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机销售等各个部分都分布在不同国家。疯狂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资本的逐利嗜利的本性进一步放大,导致许多企业将较多不合理的成本压力转移给上游供应链,而供应链末端在利益的驱使下也更加容易铤而走险,通过非法措施削减成本、增加收入。

以东南亚血汗海鲜为例,众所周知,随着东南亚出口业的增长,包括缅甸、柬埔寨和泰国的年轻劳动力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危险工作。这种情况下,专门寻找、招募非法移民劳工的人开始采用更为残酷的手段,不光雇佣儿童与残疾人,甚至谎报工资、绑架移民也时有发生。

与此同时,随着近岸渔业资源的枯竭,很多渔船也不得不行驶到更远的水域进行捕捞,对于捕鱼公司来说,长途捕鱼无疑意味着成本的增加,这种情况下,使用奴隶劳工就成为降低成本的一种选择。

其次失位的是:缺乏监管的全球供应链和不负责任的消费方式。利益可以跨越合规、超越法律。在实打实的好处面前,一个健康、可持续的供应链所必需的一些认证、质检等监督手段荡然无存,可追溯、可问责的机制形同虚设,直接导致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秩序轰然坍塌。

而同时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伤害的,还在于终端的消费市场。俗语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对于这些已列入黑名单的产业和企业,选择用脚投票,让它生存还是死亡是我们可以为这些奴役的工人所能做的最实在的事。

事实上,无论是前期爆出的雀巢公司支持奴役劳动和人口贩卖体系以制造其Fancy Feast(珍致)猫粮罐头,还是为沃尔玛和家乐福提供成衣的孟加拉国服装厂火灾致使近百位女工死亡,抑或是国内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抑或是近期谈的纷纷扰扰的无冲突矿产法令等,都将问题和答案指向了同一个问题:

全球供应链都在出问题,谁能出来打个补丁补位?

以笔者之见,首先能打个大补丁的就是国家贸易的手段,例如针对血汗海鲜中打击人口贩卖不力问题,泰国被美国列入2014 年人口贩卖报告黑名单,这可能导致美国取消对泰国的国际援助。2015年4月,欧盟将泰国定为“不合作”国家,因为泰国对自己的渔业监管十分不力。

此外,鼓励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其供应链管理也是当务之急。这不仅包括了强化市场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和作用,同时还应建立起可追溯、可问责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指标。在这方面,2010年11月1日ISO 26000可以说是标志性事件。其中就对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从组织实践、信息披露等维度提出了方法和路径。

近两年,国际范围内包括供应链、劳工等社会责任问题频发,全球也都在寻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补丁,从这个角度来看,反思国内近期引发热议的CSR已死的话题,可以说“CSR不仅没死,还会活得好得很”!

媒体戴上皇冠

打开朋友圈看看,搜索栏中输入“血汗海鲜”,除了对于东南亚黑暗捕鱼业的起底,最为人津津乐道和值得点赞的就是对美联社四位记者的一些描述了。

需要在爆炸性大新闻和劳工安危之间,在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之间,在个人荣誉和社会公德之间做出选择,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也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遇到的事。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小概率,所以才更能体现和彰显人性的伟大和不凡。

上面的四道选择题,美联社的四位记者给出的答案可以说都打了满分。这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于媒体行业、媒体从业者社会责任更多的思考。

社会责任,即为社会组织对自己(决策、实践)行为带来的影响负责。公众对于媒体行业及其从业者社会责任存在更多一致、取得较多共识的说法无外乎两点:其一,要发挥好弘扬正能量、引导新风尚的作用,对共建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民族和气、国家生气贡献力量;其二,要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对于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中立的报道,发挥好媒体协同共治的建设性作用。

而这无论与普利策穷极一生追求“调查、校验”的原则,还是与普利策新闻奖背后“客观、公正、正义”的内涵都是不谋而合的。

但要在职业的道路上划对自己的选项,要一生都能坚持这样的操守,何其不易,尤其是在新媒体、新通讯手段、新传播技术、新传统规律的条件下,笔者认为,媒体的社会责任还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其一,处理好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应该说很多时候媒体从业人员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并没有什么冲突,做一个好的选题创意,推崇一种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可能造成不利影响的问题,社会得到及时提醒,个人收获成就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是最理想的状态。

但近年来,同样也出现了记者虚假报道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做出失实报道对个人造成中伤的现象,这无疑就是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无论是职业赋予的,还是社会赋予的)。

其二,处理好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同前一种情况类似,这二者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较强的职业技能有利于提升职业道德。但很多时候新闻从业人员也都会遇到美联社四个记者遇到的情况:从职业技能来说,关于血汗海鲜的报道应该及早发,而且可以保证会取得轰动性的效应,但从职业道德来说,可能因此让2000多劳工置身危险的处境。

这多少有些类似社会责任理论中时常提到的一个现象:我只要做到合规合法,就没什么问题,但却不一定是负责任的。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观点就是,对于任何职业而言,人性和人道是最大的职业素养,而责任、情怀则是最大的职业操守。

其三,处理好传承媒体精神和善用新媒体平台的关系

新媒体洪流滚滚而来,极大地释放着新闻资讯和意见观点的价值。但同时正如我们此前所讲的互联网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样,新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媒体)在内容真实性、基调方向性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取证难、监管难等现实的掣肘,这些问题不引起警觉、不加以监管,往往还会形成重大的社会问题。

这就需要新媒体在善用新工具、新平台的同时,坚持好传统媒体务实求真的精神,重拾传统媒体的工匠精神,方能大有作为。

上一篇:以数据电子化为背景探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下一篇: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学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