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线的几个问题的案例图解探讨

时间:2022-09-19 12:26:37

关于雪线的几个问题的案例图解探讨

摘 要:研究雪线要从教材入手,深入浅出的逐步分析,结合案例,依据图表能更直接的理解影响雪线的各个要素,从而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关键词:雪线;降水量;气温;地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2-206-01

中学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雪线这个问题,教材里研究雪线只有一幅喜马拉雅山的自然带分布图,便没有做深入的阐述,而高考复习中时常会考察雪线的相关知识,学生对于这个点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答题模棱两可,言不达意,因此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探讨。

一、问题的研究还是从教材开始吧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雪线高度有差异,南坡低于北坡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常情况下,在北半球,应该北坡的雪线低于南坡,但喜马拉雅山南坡是西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北坡多,海洋性气候使得这里雪量丰富,雪线较低。这个问题是很直接的,可以通过读图分析作出解释,不难看出影响雪线的一个很重的因素是地形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当然也可以看出海拔也是一个因素,山地的一定高度出现积雪,那我们会引出第二问题,什么是雪线?

二、雪线的概念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1、雪线高低与降雪量和消融量有关,而降雪量实际上就是当地降雨量,消融量与气温有关,气温越高,消融量越大,雪线往往越高。降雨愈多,雪线愈低。因而我们把这三个量通过曲线图来分析可以理解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如图所示

气温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雪线高度大致是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降低。实例验证: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5200米以上为积雪冰川带,到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以下。在中国这一现象的变化也是如此,从青藏高原、昆仑山往北到天山、阿尔泰山,雪线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降水量的变化是赤道和副极地地区相对偏多,雪线因此有降低的趋势,反之副热带和极地地区降水少,雪线有身高的趋势。实例验证:在气温相同的条件下,雪线高度取决于年降雪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雪线高5500~6000米;阿尔卑斯山脉雪线附近的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雪线高度仅2700米左右。祁连山东段的年降水量大于西段,雪线由东(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雪线高度与纬度位置、降水量密切相关,纬度愈高雪线愈低,降水量越大雪线也愈低。因此世界雪线位置最高处并不与赤道重合,而是在南北两个亚热带的高压带。这两个高压带同赤道带的温度差别并不显著,降水量却相当悬殊,亚热带高压带降水量的急剧减少,使雪线上升到最大高度。南美洲南纬20—25间的安第斯日雪线最高,主要在智利北部和玻利维亚西南部,一般高5500—6000米,最高可在6400米,是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

2、雪线既然是永久线那它必须接受夏季高温的考验,也就是说雪线应该是当地夏季的积雪最低高度。一个地方的雪线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季节变化就能引起雪线的升降: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降低,雪线下降。这种临时界限叫做季节雪线。只有夏季雪线位置比较稳定,每年都回复到比较固定的高度,由于这个缘故,雪线高度都是在夏季最热月进行测定的。

3、雪线是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或称万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冰,发育冰川。 雪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因此其分布高度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其高度也会发生变化。比如空气变冷、变湿,导致雪线降低;反之,引起雪线上升。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因此,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因此不要把雪线看做固定不变的永久线,它也是动态的。

三、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陡峻的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坡度较小的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4200~4500米,而北坡雪线高度为3500~3900米。

原因分析:天山南坡为向阳坡,气温比北坡高,且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少,故天山南坡雪线比北坡高。

综上所述,在研究雪线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既要考虑降水和气温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地形地貌的影响:既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变化对雪线的影响,还要考虑人为因素间接的对雪线的影响,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尘暴等因素均可对雪线高度产生影响,做到分析准确,符合实际。

上一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下一篇:以《草船借箭》为例谈变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