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柱有效支撑与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9-19 12:24:40

内侧柱有效支撑与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内侧柱有效支撑与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锁定钢板固定术,研究组加用内侧柱支撑。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及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及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内侧柱;支撑;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 5%~ 9%,目前的手术治疗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为主,但术后肱骨头内翻移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率很高,尤其是内侧粉碎失去有效支撑的患者,主要原因与内侧柱支撑时锁定钉不能稳定地固定肱骨头有关。因此我们拟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分别给予内侧柱有效支撑干预与不进行支撑干预,通过对比分析内侧柱有效支撑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诊断为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骨折原因为车祸、高处跌落等,Neer分型为2部分3部分及4部分骨折。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和5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锁定钢板固定术,研究组加用内侧柱支撑。研究组平均年龄(59.6±13.7)岁,男性26人,女性24人;对照组平均年龄(60.9±12.7)岁,男性25人,女性25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骨折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年龄大于18周岁,入院后临床资料完整。(2)不稳定性骨折。(3)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术中需要植入4~5枚锁定螺钉者。

1.3 手术方法 仰卧位,臂从神经阻滞,钝性分离三角肌、胸大肌间隙,不剥离骨膜,清除血肿及碎骨片,在直视下进行骨折复位,使肱骨头恢复解剖位置,克氏针临时固定,透视下骨折复位满意后,用锁定钢板置于肱骨大结节下方。置入锁定螺钉及皮质骨锁定螺钉。有缺损者采用植骨,透视下再次确定螺钉位置,位置满意后冲洗切口, 放置引流管, 逐层缝合。

1.4 术后处理 有肩袖损伤及大结节移位的患者,采用肩关节外展支具固定,术后第 3 天后开被动锻炼,3 周后解除外展支具进行主动肩关节功能锻炼。无上述损伤或移位者术后24小时开始康复锻炼,摄 X 线片证实骨折愈合后开始主动功能锻炼。3月后开始力量锻炼。

1.5 评价指标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及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

1.5.1 Neer评分 参考文献标准,Neer评分分为疼痛、功能、运动限制、解剖复位4项,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恢复越满意。

1.5.2 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 通过测量术后即刻与术后6月X线,计算肱骨头高度的变化值即为肱骨头高度丢失值。

1.6 统计分析方法 将资料录入 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_(_软)±s描述,使用t检验。当P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及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及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Neer评分及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比较

3 讨论

锁定钢板较传统钢板更具有生物力学优势,但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固定中也常常会产生复位的丢失,有学者[1,2]认为锁定钢板放置在外侧,螺钉作为支撑肱骨头的垂直支柱,当缺乏内侧柱支撑时,导致应力加大使螺钉支撑力下降。

有学者对56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无内侧柱支撑组早期出现6例内翻移位,4例螺钉与钢板之间的松动,而内侧柱支撑组骨折复位良好,无1例患者出现内翻畸形。本次研究同样发现无内侧柱支撑的对照组术后6月肱骨头高度丢失值明显多于研究组。可以看出当内侧柱获得有效支撑时,内固定系统可抵抗肩袖收缩所产生于锁定螺钉尖端的强大内翻应力,为应力分散创造条件,避免肱骨头内翻畸形等。而且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螺钉对骨的把持力相对较低,更需要加强肱骨头内侧的稳定。还有学者指出将螺钉放置于肱骨头内侧软骨下骨,可以增强螺钉的把持力。对于肱骨近端粉碎的骨折患者,可采取在肱骨头的内下方用锁定螺钉固定,增加近侧端骨折块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提高内侧柱的机械稳定性对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极为重要,术中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有利于预防术后内固定失败。

参考文献:

[1]文良元, 薛庆云, 黄公怡, 等.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4, 24(11): 641-643

[2]刘志雄, 刘涛. 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63-66

上一篇:辛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脂水平及微炎... 下一篇:HIV/AIDS病人机会性感染特点与CD4+间的关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