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小班化之'初教'

时间:2022-09-19 12:02:25

最近有句话很有感触:“教得好,不如管得好。”这句话虽然不能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所反映的道理却是不错的。‘教得好’和‘管得好’的目标是一致的: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对于平常的教学,占用大部分时间的还是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能力方面的教育。

回到刚才的问题,既然两者的目标一致,那为什么成效却不尽相同呢?我觉得:狭义的‘教得好’侧重于让出于能力基准线以上的同学能实现旧有知识的巩固和新生知识的突破及构建新旧知识系统的有机统一,是一堂“酣畅淋漓”的课。然而,基准线以下的学生往往会跟不上大部队而掉队,由于‘酣畅淋漓的课堂”不会停下来等待落伍者,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两极分化:“大部队能够大踏步前进,而散兵游勇只有被湮灭的命运”。这显然有违高中普及性教育的初衷,即使你让大部分都取得了了不起的进步,但却让小部分人失去了前进的门径,普及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二字,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其实就是一个“木桶理论”,杜绝“短板”及发挥长处才是教育的提升,前者显然更为重要。

而“管得好”着重点在“管”字,管理的主要对象一般都是后进生,其中,如何让后进生激发他的学习动力成为管理的首要任务。动力来源我分析认为有这么几方面:人生激励、人格激励、感情责任激励,这些激励内化为学习动力所产生的效果,将不会比激发求知欲所产生的效果差。

当然,“教”与“管”,我们不应将它们分开看,既然都有优点且又不相悖,为什么不两者同时施为呢。能教得好,又能管得好,这个理念才是素质教育的教育人员应该具备的,若能做到,魏书生也不过如此吧!

最近读了《高校课堂的九大范式》,特地在高一3、4、6班试验了一下,有点初步的体验,对与不对,本人不能断言,权当是分享吧。

我的做法是:1、设计好学案;2、课前下发学案进行预习,同时讲明学生在课堂上应怎样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及分配每组的任务板块;3、课堂上以目标引导大方向,细节由各组展示,没任务的学生充当点评组。老师的任务是:开头引导目标大方向、过程中在容易出错和关键性的地方以及难点处做适当的简短点拨,最后总结,让学生所学知识有个归宿。

中途出现的问题:1、学生不会表达,吱吱唔唔说不上来。结果时间上就紧张了。2、学生不积极,不思考的仍然不思考。3、展示的同学紧张过度,而没展示的就没事可做。4、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解决方案:1.学生不会表达,我早就有所意料,所以之前我就叮嘱学生,课堂是叫你按学案问题把答案边写边讲,要让下面同学明白。所以第一节课后学生都知道课堂需要干什么了。结果还发现一个现象,进行到第二节课时发现:3班和4班口语表现最好,但错漏多点,而6班口语表达不清,却都对了。这其实反映了很多理科成绩好的同学表达能力确实不行,而很多不努力学习的同学往往喜欢说话,口语表达能力要强一点。所以若我们能实现这种尝试,将让偏理生加强表达,‘偏文生’加强深度思维,缩小学生内在的文理裂痕,我想这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今天是第三节,上完后,学生已经慢慢适应了,绝大多数人都在思考怎么把一个问题理解透彻,并会尝试自己用语言说服自己,而这种学习就是一种真正的将知识内化的“学而习之”。还有一个现象是:6班学生马上就适应了这种模式,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而4班3班的缺陷---理性思维薄弱,改善缓慢。这似乎反映了:当人在学习的年龄阶段,理科生学文科上手速度,比文科生学理上手速度更快!当然,也可能跟文理思维无关,而取决于学生个体的智力高低,因为一般理性思维好的学生智力通常要高点。这是个人体会,请大家帮忙斟酌。还有,以上偏文偏理的说法只是就物理的整体成绩而言,各班都有理科好的,只是整体相对而言。

2. 对于后进生的不积极思考,这是上了课才发现的。课前也有这方面的考虑,所以给了一点诱饵:期末考试有30分控制在我手里,这30分就是你们平时的参与分。结果3、4两个班很积极,而6班只在说的当时有点效果,后来课堂发现积极性还是不高。不得已,又抛出一个诱饵:据说高考在改革,以后高考分数由高考成绩、会考成绩、平时学分学习情况三部分组成,所以高考也包含了平时的综合表现,不以最后考试成绩论英雄。这样后,6班才有了积极性。这种差异的原因,目前有待于调查。

3. 展示的同学紧张,在初期是必然的。往后一定会越来越好,所以,一开始我从不重要的、内容少点的课节选为第一堂课,这样时间会比较充裕。而不展示的同学没事可做,这点课前预料的不够充分。知道会有这个情况,却没有想好该怎么处理。后来,还是要求下面的学生都是纠察组,纠正展示组的问题,以加分为奖励,同时利用展示组准备的间歇时间,我在下面巡视,一边指证检查预习学案,一边督促他们认真审查展示组的同学的预习成果,才让大家都参与到其中。

4. 教学任务没完成。一直到第三节还没有充分完成教学任务。但其实,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要完成预设任务,如果在你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进度仍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掌握能力为基准,掌握到哪算哪,不能强行讲完,“硬塞还不如不塞”。当然,如果因为老师课堂控制不力,使得课堂不够紧张紧凑,导致过于轻松甚至闲散,而致使任务没完成,这个就必须加强课堂的时间管理,不能让学生懈怠,要紧中有松,紧凑让学生保持思维的连贯性,轻松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分析难点总结重点。而这,对老师的要求就高了。我个人只是刚刚开始,很多时候上完了,都没有那种思维的“酣畅淋漓”的感觉,这点还有待于加强。

以上都是不成熟的看法,有什么不当之处,敬请谅解,能屈尊指导下鄙人的话更将感激不尽。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三类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 下一篇:从国外教师入职培训看我国的初任教师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