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体系集中管理策略

时间:2022-09-19 12:00:42

质检体系集中管理策略

一、质检体制改革背景

2006年3月,公司拉开了质检系统专业化集中管理的序幕。至9月底,质检系统一阶段专业化集中基本完成。原炼化部、化工部、塑料部和化工所的质检部门在化工所组建成立了上海石化质检中心。中心下设三科一办(即:质检科、技术科、设备科和综合办)及五个分析站。2010年4~6月,公司进行了质检系统二阶段专业化集中,将腈纶部、涤纶部的质检部门和热电部和水务公司的部分质检业务划归质检中心,新增二个分析站。至此,公司质检系统专业化集中工作初步完成。通过两个阶段的专业化集中管理,一是加强了检验分析的管理力量和技术力量;二是检验分析资源集中后,统一了内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通过业务流程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改革平稳过渡,并基本满足了公司生产经营的需求。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质检中心的业务关系不够顺畅,与公司及二级单位的工作交流和协调能力不强;二是人员流失较多,分析技术的开发能力有一定的下降;三是相对于质检分析在公司生产经营链中所承担的任务,其自身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持续改进的能力和后劲不足。因此,对于原质检中心的管理体制和模式有待作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二、质检体制改革主要内容及开展的工作

根据中国石化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工作会议的精神,为强化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构建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生产技术相互支撑、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质量工作,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公司于2010年12月29日下发了《关于组建成立质量管理中心的通知》(上海石化企〔2010〕28号)。2011年1月27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质管中心)成立。1.组织的构建将公司质量管理职能从生产部划出,质量检验业务从化工所划出,合并组建成立质管中心。质管中心为公司直管单位,行使质量管理职能,对各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管,同时承担全公司的质量检验业务。质管中心下设五科二办(即:质量管理科、检验技术科、安全环保科、设备科、人力资源科、行政办和党群办)及六个分析站。2.职责的明确(1)质量管理:负责建立和完善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检验和产品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负责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生产许可证和质量事故等归口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质量攻关和QC小组等质量改进活动;负责公司产品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上报等工作。(2)质量检验:负责全公司原辅料、中间品、成品和水质等检验分析及信息传递,并出具产品合格证;组织制订公司质量检验计划;负责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确保检验的正确性和及时性;配合做好产品质量抽检、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等工作。

三、质检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

1.确保平稳组建质管中心1月底宣布成立,2月初按照“原拆原建”的原则,完成中层干部的聘任工作,2月底完成各部门人员的调配,3月份正式独立起薪……至此,质管中心组建的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并且,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下,达到了公司“三个确保”的工作要求,即:确保各项组建工作推进的平稳、确保各项检验分析运行的平稳、确保组建期间职工思想情绪的稳定。

2.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结合公司人才成长通道建设,全面推进三支队伍的建设,并通过规范职位设置、规范班组设置等措施,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有效提升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通过2011年度的两次干部聘任,中心有4名1980年代本科毕业生走上基层领导岗位;三是专题分析职工队伍的总体情况,成立了提升员工技能课题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培养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育目标、途径和方法,着力提升职工队伍综合素质。

3.规范管理制度

一是按照公司对质管中心的职责定位,对下属职能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梳理,明确了职责界面,使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之间形成监督、支撑的良好局面;二是成立了规范主流分析仪器和分析试剂的选型两个调研课题组,从减少系统误差、提高性价比等角度展开调查和研究,为改变以往不同单位对分析试剂、分析仪器选择差异过大现象,形成中心相对统一的设备和试剂配置打下基础;三是建立了公司层面质量工作例会制度,协调、指导和部署公司质量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工作,不断提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四是制订了委外检验的相关规定,对部分委外分析项目、频率和单位进行审核;五是会同公司设动部完成了对分析仪器运保商考核约束条款的制定,规范运保人工成本和备品备件费用的比例,强化考核的严格度和刚性度;六是会同公司人力资源部对中心班组设置和轮休式常日班运行模式进行调研和规范,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打下基础。

4.加强资源整合

为配合六期工程的建成投产,质管中心积极推进优化整合工作,成立了配合六期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条件准备、人员准备、生产准备三个小组,分别由中心班子成员牵头开展相关工作。目前,条件准备小组结合六期工程相关项目的分析需求,结合质管中心实际,正在加快开展工作,形成了《上海石化质量管理中心实验室整合总体方案设想》。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上海石化炼油改造工程分析测试配套实验室整合改造项目建议书》;人员准备小组结合六期工程项目分析项目新增数量,按照实验室整合的相关计划,进行定岗定员研究和优化班组设置,从相关分析站选出部分适应六期工程项目分析的操作人员,通过理论和实操培训提升能力,为六期工程项目分析主力站做好人员储备;生产准备组正在抓紧制定扩项和新增的分析方法,在方法评审的基础上抓紧人员的培训。

5.加强质量监督

一是加强公司层面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建设,完成了2011版公司质量管理内控制度的编制,以及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公司层面控制内容的修改工作;二是在绩效考核标准中增加了质量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等考核内容,通过强化制度执行力提高质量监督、检查的有效性;三是加强与权威检测机构的比对工作,针对产品标准变化等情况,组织检验技术人员赴国家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石化有机原料树脂质量监督中心进行了学习和技术交流;四是及时完成了欧Ⅴ柴油组分、航煤组分和工业水互供料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五是制订了公司质量抽检工作流程,完成上级质量抽检的各项迎检工作,根据中石化及国家级抽检部门反馈的抽检报告,2011年上级对上海石化各批次产品质量的抽检合格率为100%。

6.加强科学管理

根据公司前期的要求,质管中心成立后继续积极推进《检验分析标准成本核算办法》的修订完善工作。组织人员分别对1620种分析方法的标准工时和试剂用量进行了核定(其中,520种方法为质检二阶段集中时腈纶、涤纶、热电和水务新增项目),完成了标准工时的修订工作,从而为《检验分析标准成本核算办法》的修订完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质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标准工时在岗位设置、组织优化和人员优化等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7.加强文化建设

中心下属的各个分析站来源于各个生产单位,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围墙。要实现资源整合,首先要打破思想围墙,形成思想、观念、认识上的统一。因此,我们一是对炼油、化工、塑料、纤维等分析岗位进行适当的干部和管理人员交流,搭建各分析站之间的学习沟通的平台,互相借鉴、扬长避短,大力开展对标活动,努力形成“数据准确、检验公正、技术领先、服务优质”的文化氛围;二是围绕集团公司质量日活动要求,会同公司宣传部、工会、团委、新闻中心,启动公司质量文化的研讨,开展质量承诺书的签订,组织有关质量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和质量知识竞赛,提升全员质量意识;三是加强与集团公司分管质量工作的科技开发部、炼油事业部、化工事业部的联系,到北京拜访学习,以期得到他们对上海石化质量工作更大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四是加强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客户的沟通,当出现质量争议或需要检验技术服务时,主动前移,通过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努力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

四、存在的不足

1.管理职责界面有待进一步理顺。由于质管中心组建的时间较短,质量管理新机制尚处于建立初期,质量管理的职责界面仍未完全理顺,质量监管工作与公司对质管中心的希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资源结构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目前,质管中心工作场所依旧十分分散(大小分析场所20处,东起卫二路、西至陈山码头),人员、仪器等各类资源仍未得到充分集中和有效整合,集中和整合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3.职工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质管中心人员状况不尽理想,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操作人员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主要是女职工居多)、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转岗职工居多)、岗位设置和工种配置不尽合理等情况,职工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五、完善化工作方向或措施

1.积极推进一体化体系建设工作。抓住一体化体系建设的契机,进一步理顺质管中心与公司相关职能部室、各二级单位在质量管理、检验分析中的工作界面与职责,并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中予以固化、规范;同时,进一步强化质量管理机构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构建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生产技术相互支撑、相互监督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公司产品质量在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为公司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2.持续创新工作方式。根据质管中心体制结构、人员配置现状,从组织结构、用工、分析仪器、分析业务等方面促进检验分析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单一的业务集中向多角度资源优化集中转变,不断发挥专业化集中管理的优势。同时,利用各分析站相关分析业务合并集中这一契机,学习借鉴镇海炼化、扬子石化对实验室改造的思路和经验,努力提升实验室硬件水准,力求不断适应公司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3.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在对职工队伍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才成长通道”建设的要求,以转岗培训、一岗多能培训和等级工培训为重点,充分挖掘内部的培训资源,积极拓展外部的培训渠道,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提高培训效果。与此同时,将教育培训工作与劳动竞赛、技能竞赛、导师带徒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培训体系的综合效应,积极促进学习型团队建设。

上一篇:鼢鼠防范通知 下一篇:项目欠款清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