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的娃已经懂得“乐于助人”了

时间:2022-09-18 09:24:11

五岁时,爸妈吵架,两人一人拉我一只胳膊。爸爸说:你问孩子想跟着谁?我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发现妈妈眼里有泪光,于是说:我跟妈妈吧。妈妈立刻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抱起我,拖着行李甩门而去。门甩上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爸爸该有点难过吧?转而又安慰自己:爸爸比较坚强,妈妈更需要我。

还是小时候,妈妈为我做了可口的饭菜,或者织了一顶漂亮的帽子,或者任何一件她觉得特别令自己自豪的事情,总会特别兴奋地问我:开不开心?惊不惊喜?!其实有时我也不是那么兴奋,可是看着妈妈闪闪发亮的眼睛,我也会像她一样把眼睛笑成月牙儿,告诉她:特别喜欢!然后看到妈妈的喜悦因为我的回答持续那么长久,我也跟着很开心。

长大后学心理学,听到大部分说法是:小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换位思考,也很难替别人着想,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大人培养的……我当然非常同意一个观点:不要求小孩子有太高的觉悟,比如强迫小孩子“孔融让梨”就是对孩子的物权不够尊重。但我也有疑惑,那些美好的品质真的都是大人教出来的吗?真的都是社会化的产物而与生命本身没有关系吗?果真如此,我真是一朵奇葩了……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讲述了这样一个实验,给18个月大的孩子两种食物,生西兰花和小鱼饼干,毫无疑问,孩子们都喜欢吃饼干。接着,实验者对着孩子分别吃这两种食物,一种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一种表现出很难吃的样子,然后向孩子索要食物。结果令实验者震惊,15个月的孩子只会给对方饼干,因为他们还不懂得换位思考,只会给出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是18个月的孩子却不同了,他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给出对方喜欢的那种食物!实验的结论是:15个月大的孩子还不懂得别人的需要,但是18个月大的孩子已经能知道别人的需要和自己不同,并且能给予别人帮助了。

这个实验结果让我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被美国各大媒体争抢报道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孩艾莲娜只有6岁,不幸得了脑癌,瘫痪,失语,每天接受病痛的折磨。但每当母亲进入她的房间,她转向妈妈时会给出一个大大的微笑。病逝后,家人在家中很多地方都找到了她悄悄留下的小字条。每一张都以“妈妈、爸爸和妹妹,我爱你们”作为开头……这些字条让遭受丧女之痛的父母得到了温暖和安慰……

一个孩子,要成长为一个善良、乐观、替他人着想的成年人,一定是需要父母给出一个安全、温暖、有爱的环境,一定需要父母给出一个榜样:懂得替他人着想,乐于分享,乐于助人等等等等。但是我更相信,每个孩子对家人本真的爱,都超乎我们大人的想象。

如今,我也做了妈妈,孩子的聪慧、敏感、力量,常常令我惊奇,我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不论他/她到底是有多小。因此,我更相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用敬畏和感恩之心去面对,去珍惜。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 下一篇:潜入孩子的思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