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奏响学生反思的旋律

时间:2022-09-18 08:15:39

让语文课堂奏响学生反思的旋律

古代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思能让学生获取知识和真理及丰富内心的感受,它是学生学会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认识自己、认识内心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思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多创造一些反思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为语文课堂奏响学生反思的旋律。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重预习,作记录——扣开反思大门

预习是求知过程的良好开端。作为高年级的老师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查往往在课上轻描淡写,浮于表面,无法真正面向全体。倘若教给学生预习反思的方法,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每次预习时,我都精心设计了一份“自我预习反思记录表”,反思内容围绕“生字”、“词语”、“课文主要内容”、“感动(或喜欢)的语句”、“质疑”五大块进行。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主动预习,然后让学生认真填好这份表格,再安排好师生互动交流时间。下面是我班钟建雯同学填写的预习反思记录表:

自我预习反思记录表

姓名:钟建雯

由此可见,重视引导学生预习反思便于教师了解学情,调整教学预案;孩子们通过反思,理清了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所得,在交流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成果、阅读期待与阅读质疑等,调整好自己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为下一次的自主学习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抓课题,巧质疑——创设反思情境

课题是教学或学习内容的浓缩和高度的概括。教师可以利用课题进行“反思性”学习,让学生抓住课堂的“眼”,创设反思情境,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

例如: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抓住课文题眼,问:“作者认为谁是他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怀特森先生”。接着,我故意设疑问:“错了吧?其实怀特森先生连个一般老师都算不上,不信,你读读这句话——“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然后,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再把课题(我最好的老师)和这句话(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连起来读一读,进而引导学生质疑:读后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吗?话音刚落,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有的学生说这两句话自相矛盾,好像不是在评价同一个老师;有的学生说这里作者对怀特森先生的看法不符合题目意思;……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问:“为什么对怀特森先生前后的看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孩子们面面相觑,他的问题激起大家进一步的思考与反思。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情境,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兴趣。

三、用比较,巧提问——拨动反思琴弦

学习本身就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多出现一些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比较,如“哪句话写得好?好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孩子们在一种问题情境中展开思考和探索。下面是我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引导学生感悟句子时的两次设计:

【设计一】:

(媒体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请同学们把句子齐读一遍。(生读)

师:读完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英法联军太野蛮了!

生2:英法联军就是强盗,实在让人生气!

生3:侵略者犯下了滔天罪行!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把句子齐读一遍。

【设计二】:(媒体出示句子)

⑴他们把园内能拿走的东西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破坏、毁掉。

⑵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师:请女同学读第一个句子,男同学读第二个句子。(男女生读)

师:读完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多了三个词语。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请问多了哪三个词语?

生:我发现第二个句子多了“凡是”、“统统”、“任意”三个词语。

师:比一比,你们觉得哪个句子写得好?

生:第二个句子写得好。

师: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里?

生1: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更具体,从“凡是”、“统统”、“任意”三个词语中,我体会到了英法联军就是强盗,太野蛮了!

生2:第二个句子加了三个词语写得更生动,我体会到了英法联军犯下了滔天罪行,实在让人气愤不已!

生3:我觉得“凡是”、“统统”、“任意”三个词语用得非常准确,值得学习!

生4:从三个词语中,我还体会到了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说得非常棒,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把句子齐读一遍。

两种设计方案都是引导学生感悟句子。第一次的设计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直接引导学生感悟句子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行径,虽然学生各自发表了看法,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情绪,理解起来较于肤浅,不够深入;相对而言,第二次的设计教师引发学生通过两个句子的比较,抓住“凡是”、“统统”、“任意”三个词语引导学生展开反思: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里?从而深深地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不难看出,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了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学完每篇课文之后进行反思,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课后感悟,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便于针对性的加强训练,查漏补缺。由于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学生更关注自己上课听讲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上一篇: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