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 一生弈棋 心求“中和”

时间:2022-09-18 06:46:04

“围棋的最终目标不是胜负,而是调和。”——吴清源

围棋是中国发明的,近数百年来盛于日本。但在两千年的中日围棋史上,恐怕没有第二位棋士足与吴清源先生并肩。吴清源十二岁即露头角,十三岁在国内无敌,十五岁至日本,二十岁创围棋新布局法。在日本的期间,尽败日本高手,被誉为古今一人。这不但由于他的天才,更由于他将这种以胜负为唯一目标的竞技项目,提高到了极高的人生境界,吴清源先生在围棋艺术中提出了“调和”的理论,主张在棋局中取得平衡,包含了深厚的儒家哲学和精湛的道家思想,后期他的弈棋不再以胜负为标准,而是寻求在每一局中有所创造,在艺术上有新的开拓。

初露头角

1914年吴清源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一个盐商家庭,后随父母投奔外公而迁居北京。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开始接触围棋,其父在日本留学期间痴迷围棋,大致有业余三段的棋力,归国时带回大量难得的日本棋书。吴清源对围棋有过人的天赋,对棋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又由于小时患病,不能进行激烈运动,在父亲的鼓励下,进而逐渐养成了长时间特别投入研究的习惯,提高非常快。吴清源除了学习父亲带回来的日本书籍,又吸收了我国古棋的独有精华。十五岁东渡日本深入学习围棋,尽败日本高手,在围棋界享有至高无上的盛誉。

吴清源初露头角的故事非常有趣。他的父亲在北洋军阀段棋瑞手下当“部员”闲职,家境很穷,仗着“围棋”有几度散手,常常和别人赌赛,就像香港某些职业象棋手一样,每局赌一两个银元。有一次他的父亲和一个胖子下棋,赌注是五块银元。在三十年前,这赌注是很高的了。吴清源的父亲不知是心理紧张还是实力本来就不如人,总之未至中局,就给别人占尽上风。他眉头一皱,借入厕为名,躲到厕所去松一口气,并想下一着的挽救的方法。吴清源的父亲上厕所去了许久还不回来,那胖子等得不耐烦了,对旁观者嘲骂吴清源的父亲借故遁逃。这时吴清源忽然在旁边冷冷他说道:“我替父亲下几步好不好?”吴清源那时只是十二岁的小孩子,还未和人正式对过局,那胖子大笑道:“你输了你爸爸会认输吗?”吴清源道:“怎见得是我会输呢?等我输了你再说不迟,我没钱就脱衣服给你。”那胖子本来就好胜。见这个小孩子毫不把他放在眼内,不禁大怒,就和他续下去。

吴清源像小孩子玩石子似的,随手将棋子丢落棋盘,简直不假思索,不过一二十手就扭转大局,转败为胜。那胖子不服气,再和他下一局,赌注十元,结果又输。事后他父亲问他:“我又没教你下棋,你几时学会的?怎么这样大胆?”吴清源道:“我天天看你下棋,不学也会啦!我是看准能赢才动手的呀!”

自此以后,吴清源“围棋神童”之名大著,段棋瑞知道了。特别叫人找他去下棋。段棋瑞的棋力很高,他自夸是“七段”,大约可相当于日本的四段。第一局吴清源不敢赢他,可是段棋瑞已看出他的实力,对他说:“你不要害怕,你能赢我我才高兴。”果然以后再下,就都是吴清源赢了。吴清源给段棋瑞赏识后,家庭景况好了许多,父亲也升了官,他更可以安心下棋了。一九二六年,日本的井上孝平五段(日本围棋等级共分九段,至五段已算高段)到中国游历,在北京的青芸阁茶楼与吴清源对局,吴清源“打黑手”(下围棋持黑子的先下,打黑手等于象棋中的被让先)胜。继之而来的是六段岩本熏(现在是八段),让吴清源二子,吴又胜。还有桥本宇太郎(当时是四段,现在是九段)和吴清源下过几局,互有输赢,那时吴清源才13岁。

东渡日本 对弈名人

日本以前棋段的评定非常严格,除了实力还要讲资历,等闲不能“入段”。吴清源能与高段互有胜负,传至日本,令日本棋手大吃一惊!当时日本的八段“准名人”(九段又称“名人”),现在的名誉九段濑越宪作看了吴清源的棋谱,认为他有少年秀策的棋才,决定让吴清源来日本,遂向吴发出邀请函。吴清源即拜濑越宪作为师,当时年仅15岁。

吴清源到了日本,当时日本棋院的总裁大仓喜七郎答应每月资助清源二百日元,两年为期。两年以后,清源能否在日本站住脚,也就是说,能不能得到日本棋院承认他具有作一个棋士的资格,就要看自己的棋力能否长足进步。

日本棋院根据考试棋成绩给他“三段格”,他到日本不久,就和当时唯一的“九段”本因坊秀哉连下三盘。照棋院的规则,入院之前必须经过考试,三段与九段对局是“二三二”,即第一盘让二子,第二盘让三子,第三盘让二子,吴清源连胜三局。接着他与日本棋院从三段至六段的少壮棋士下过十局,都是下平手,十局下来,吴清源九胜一负,震动日本棋院。

第二年,他首次参加日本棋坛的“大手合”(即公开赛),以全胜晋升为四段。至19岁又再升为五段。到20岁时,吴清源通过深入研究,基于稍损局部以图大局的想法创了围棋新布局法,打破了以前“金角银边石肚子”的观念。(以前下棋最重视的是占角,其次是占边,腹地最不受重视,故有“金角银边石肚子”之称。)被日本棋坛称为“鬼才”。

1933年春季比赛中吴清源得第二名,秋季比赛中与木谷实并列第一。同年,读卖新闻社发起优秀选手选拔赛,清源在选拔赛中连胜劲敌木谷实和桥本宇太郎,取得与名人秀哉决最后胜负的权利。在这局棋中,清源当然执黑先行。他起手使用了“三三、星、天元”的布局。第一子下在右上角“三、三”的位置。这在秀哉的棋派来说,叫做“鬼门”,是禁忌的走法。第二步黑子下在左下角星位。第三步下在天元。这一创新的走法轰动了日本棋界。但是,本因坊秀哉本人知道清源的实力,没有轻敌。清源几次下子使秀哉难以应付,他只得多次宣告暂停,回家与他的弟子们共同研究如何应付。因此,这局棋延长到次年1月29日才结束,下了三个月。在这期间,清源同时要参加秋季比赛和新闻社主办的比赛等十一局棋。结果秀哉以两目取胜。据说,他之所以取胜,是因为他的弟子前田陈尔帮他出了一好招,即第160那一子。许多人认为,秀哉屡次提出暂停,回去和弟子们研究,把一局棋延长三个月,未免不公正。从此,日本棋院规定以后每局比赛必须当天结束,不得拖延。赛后,民意调查中显示,吴清源在日本的知名度仅次于天皇。

1938年本因坊秀哉宣告引退,在引退前和木谷实下了一盘叫作引退战的棋。结果木谷实胜了。按理,木谷实应当是本因坊秀哉告退以后棋界第一人了。但是,人们认为还有吴清源在。究竟谁是第一人,还得清源和木谷实决一雌雄。于是,读卖新闻社发起木谷实与清源十盘决胜战。1939年10月,吴清源与木谷实的“镰仓十番棋”开始。到第六局时,吴以五胜一负把木谷实降为“先相先”手合。至1941年,吴最终以六胜四负战胜木谷实七段。

1942年年底,吴清源与藤泽库之助十番棋开始。按规定对局为藤泽常先。至1944年,吴清源与藤泽库之助的十番棋结束。吴清源四胜六负,手合不变。1946年,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的十番棋开始。至1947年,吴清源和桥本宇太郎的十番棋弈至第八局,吴以六胜二败的成绩将桥本降为先相先手合。1948年,吴清源与桥本宇太郎(八段)十番棋结束,吴六胜三负一和。1948年1月,吴清源与坂田荣男(先相先)三番棋举行,吴三连胜。1948年7月,吴清源与岩本熏本因坊的十番棋开始,至11月吴以五胜一负将岩本降为先相先手合。至1949年,吴清源与岩本熏十番棋结束。吴清源七胜二败一和。

“中和”精神

围棋在古代被称为手谈,弈棋的双方,以平淡的落子交流对棋道、对人生的理解。围棋的好,在于它的简单和包容。小小纹枰,方寸之地,布局、征战、防守都在上面进行,有伐而失,有因弃而获,人生的大智慧,都在这里。一个人多研究研究围棋是有好处的,可以多些大局观,少些冲动和戾气。这就是吴清源先生所强调的“中的”精神的根本,也是他近年来研究“21世纪六合之棋”的成果。这位棋坛宗师把围棋理论和中国古典哲学智慧相结合,其高深的境界和造诣,让人不能不十分钦佩。

吴清源对日本围棋影响深远,到晚期,围棋成为追求精神境界的东西,“中”的精神,早把胜负抛在了脑后。吴清源说,我的理想是“中和”。所谓“中”,在阴阳思想中,既不是阴也不是阳,应该是无形的东西。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围棋的目标也应该是中和。只有发挥出棋盘上所有棋子的效率那一手才是最佳的一手。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这就是“六合之棋”。

佛家禅宗教人修为当持“平常心”。吴老先生在奕艺中也教人持“平常心”。到了这境界,奕棋非但不是小道,而是心灵修为的大道了。吴老先生爱读“易经”、“中庸”,他的奕艺,有哲学思想和悟道作背景,所以是一代的大宗师,而不仅仅是二十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时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吴老先生说,围棋其实是对《易经》的解说,是古人探索和解释宇宙规律与自然法则的一种方式。围棋之道在于自然和谐,就像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一样,顺天应时;而下棋和从事任何事业,都得“练心”,将“心”修练得没有丝毫杂质,自然可以拥有一种大智慧。而人在拥有一种才能的同时,也就被赋予了一种使命,就是为社会和他人做出应有的贡献。吴清源老先生说:“我的使命就是把围棋文化推广大到全世界。”

究竟何为“中”?吴清源对此有一个很有趣的分解:“中”这个字,是中央有一根棒子穿出的形状,棒子将其分割为两部分,表示阴和阳。阴阳之调和,即“中和”。而吴老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历程也当作是“追求中和的人生”。正是由于这种长期不解的棋盘上的殊死搏斗,才造就了吴清源先生在棋盘上、人生上的打修为。

吴清源在棋上,在人生中有如此的境界,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与一生对中国文化的钻研有关。正如吴老自己所言:“要达到‘中’的境界并非易事,这需要精神上的修养。”吴老至今仍坚持每天研究《易经》。

吴老先生在围棋上的“中和”精神对世界围棋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围棋是竞技,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要达到“中和”的精神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

历程评述:

吴清源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奕棋。大概“神”在创造他的时候,就把他的跟围棋捆绑在一起的了。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棋即人生,人生即棋。道,既可悟出人生之道。吴清源的棋道要旨是“完美的和谐”,正是这种淡泊名利、纯粹求道的围棋精神,使他远远超越了一个争胜负的棋士,而体现出一种极其充盈丰沛的人格。正是这种永远创新的自由精神,使吴清源虽然远离赛场多年,但他的围棋思想却长期指导着现代围棋,并将更长久地影响世界棋坛的未来发展。

上一篇:钱包鼓了,农民笑了 下一篇:一块小展板 村民“说事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