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表达”和“交流”

时间:2022-09-18 05:57:35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表达”和“交流”

2 012年圣诞节,海南中学高二(4)班学生、海南省首位获赴美留学AFS奖学金的孙秀爱同学在一封给班主任的邮件中描绘了自己在美国经历的一次期末考试:“美国老师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成立一个‘公司’,拿出自己的策划方案,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公司,然后全班投票选出5个得票最多的方案。如果我的方案当选,那么我就可以担任自己‘公司’的经理,招兵买马,组织一次招聘会。但是很遗憾,我的策划方案得票不在前五名。于是我就必须参加其他人的‘公司’招聘面试,向他们陈述我的优点、特长、经验,接受他们的提问,希望他们聘用我。从方案策划到应聘求职,每一个环节都有同学和老师来给你打分,这种在国内我从未见过的英语期末考试的方式让我觉得既新鲜又好玩!”

这封来信在海南中学英语组引发了老师们的思考: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英语到底应该如何教?

对于受过师范大学外语系系统训练的老师们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回答:既然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但是,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面对高考的压力,老师们有些踌躇了:时间不够怎么办?知识点讲解不透怎么办?解题技巧不熟练怎么办?考试成绩下降怎么办?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国情”。况且,海南中学作为一所面向全省招生的学校,还有自己的“校情”:我们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各地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有不少凭借卷面成绩被录取进来的学生甚至连说普通话都困难,英语更是完全听不懂也不会说。“开展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谈何容易!

2013年年初,我们组的老师们接到了“中国高中六校联盟”将开展学科建设规划展评活动的通知。英语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的课程建设应该如何着力?围绕这几个问题,科组的老师们展开了大讨论。

通过讨论,老师们取得了共识:英语是一门重在“表达和交流”的学科,而高中英语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并最终形成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而变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是达成这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也应是我们学科建设的着力点。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量,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掌握真实的英语技能从而提高成绩,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根据美国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阅读”、“示范”这些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非常低,所以学习内容的保存率都无法超过30%。其中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效果最低,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相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实际运用中学,特别是当“小先生”教别人,学习效果可以成倍提高,学习内容保有率甚至高达90%。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

“知行合一”难在“行”。有了对学科本质的认知,还要有坚决果敢的行动。2013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由我带头,高一英语备课组开始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的变革。

高一英语备课组的老师们在高一新生入学第一周对学生进行了水平摸底考试,然后按成绩高低搭配在班内分组,每5-6人一组,所有课堂内外的活动都以小组方式开展,记录成绩,作为模块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合作学习小组每周开展一次活动成果展示、不定期的小组辩论赛、手抄报比赛、课本剧表演等。这种每周一次的活动成果展示对于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实践机会:小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及PPT的制作,需要有文字说明、图片、视频、音频资料等。每次可以有不止一个同学作报告,但组员必须保证轮流出场,每人都有机会。每次展示分为报告展示、提问互动、评议记录三个环节,全程必须用英语书写和演说。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程序及规则,并根据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增设互动环节,增强现场参与度。而现场每个人的参与表现将作为他们获取学分的重要评价依据。

近一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热情有增无减,并没有出现事先大家所担心的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的现象。从PPT的制作、英文创作到口语运用,每一次都可以看到同学们可喜的进步,特别是一次次活动中学生展现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思想碰撞绽发出的火花,让我们大开眼界。

陈泓至,这个高一(1)班第三小组腼腆、内向的男生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收获的:“我从未在讲台上发过言,更不必说上台讲英语――在来这个班之前,在遇到这个小组之前……高中不过一年,我便经历了许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上台作英语报告,第一次参加英语辩论,第一次用英语表演……这些经历,也许终生难忘。更重要的是我和组员们之间的合作。小组就是一个圈,将组员紧紧连起来,永不分开。”

与陈泓至同在一个小组的邢书玮同学说:“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英语辩论赛,在质辩环节,对方抛给我一个较难的问题。一则可能是紧张,二则可能是我没有形成英语思维,我并未完全听清对方的问题,只能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断断续续作了回答。归根究底,还是平时说得、听得太少,缺乏训练。现在,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之后,大家的口语水平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辩论的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外国学生之间的辩论。”

毕业于农村中学的高一(4)班的曾垂典同学说:“我的英语基础极差。但是,学校的小组活动,让我得到了讲英语、练英语的机会,让我在英语的蓝天中自由飞翔,让我在英语的草原上欢快奔跑,让我在英语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我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我已爱上了英语!”

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学生的另一面:看似腼腆的学生也会展现激情;看似木讷的同学竟颇有内涵……而教师最重要的不是多么“会”上课、讲题,而是擅于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调动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表现的舞台。小组活动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小组合作、分享、互助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自主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最终养成习惯,受益终生。

正是海南中学思想自由、学习自主、行为自觉的教育价值追求所带来的自由民主的校风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了他们不断冲击新目标的向往。我们教师为学生取得的成绩而骄傲、欣慰,能在这样一所历史悠久、思想自由、开放包容的学校里工作是一种幸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回望走过的路,在学科建设的漫漫征途上,我们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一步迈得坚定,迈得踏实。变革已经开始,中国教育的未来也许就在这上下求索中。

上一篇:“规划”引领数学学科发展 下一篇:教研员,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