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补液盐合中药灌肠治疗疱疹性口腔炎72例

时间:2022-09-18 04:33:38

口服补液盐合中药灌肠治疗疱疹性口腔炎72例

关键词 口服补液盐 中药灌肠 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婴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溃疡[1],全身症状或轻或重,治疗上无特效药物。我们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口服补液盐与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口腔炎72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我科2006年1月到2008年12月期间收治患儿共136例,其中男79例,女57例;年龄8个月~3岁,平均年龄2岁;病程1~3天。诊断标准按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疱疹性口腔炎诊断标准[2],全部患儿均有发热、流涎,其中淋巴结肿大58例,中医辨病辨证为口疮,风热乘脾型。根据单双号原则,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72例,对照组64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用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与中药银翘散加减治疗。口服补液盐稀释1~2倍后,每天服用250~500ml,间隔服用开水至少同等量以上,同时使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芦根各10g,桔梗4g,牛蒡子6g,生甘草3g,竹叶5g,水煎,取药汁40~50ml保留灌肠,2次/天。3~5天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用利巴韦林10~15mg/天,静脉滴注。3~5天为1个疗程。

两组患者都同时使用桂林西瓜霜喷剂和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退热处理。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显效:病程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口腔粘膜疱疹、溃疡减少;有效:病程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口腔粘膜疱疹、溃疡减少;无效:病程4天以上体温仍异常,溃疡新生成。

3.2 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两组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 体会

疱疹性口腔炎是由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患儿常表现为发热、流涎多等。因为唾液多为酸性,其中含有腐蚀性的消化酶,损伤口腔粘膜。又加上患儿发热,反复使用退热药物,使患儿出汗及蒸发的水份增多,常处于半脱水状态,血液粘稠度增高,影响机体散热及免疫功能的发挥。我们针对以上特点,采用口服补液盐适当稀释补充体液,改善机体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稀释后又可以避免引起高钠血症。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外感风热邪气所致,由于风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发热较重,风热乘脾导致流口水增多,热蕴脾经引起口腔生疮。治疗当用疏风清热为主,方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因小儿难以喂食,我们用汤药进行保留灌肠,通过直肠吸收,起到治疗作用。直肠给药后药物不通过肝脏,可防止或减少药物在肝脏的代谢,减轻药物对肝脏的毒副作用,生物利用度高,尤其适用于难以口服的小儿。笔者认为,口服补液盐及银翘散加减保留灌肠治疗疱疹性口腔炎,总体疗效满意,患儿无需静脉输液,减少了痛苦,方便实用,无明显副作用,且价格低廉,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5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3.

[2]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83.

收稿日期 2009-09-15

上一篇:杭州药材紫花地丁及其相近种分类鉴定研究 下一篇: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