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汽车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时间:2022-09-18 04:12:20

走向“汽车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中国正在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汽车社会”,根据国际机构研究,国民收入每增加1%,机动车拥有量就会增加1.02%―1.95%,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2000美元时,小汽车拥有量增长进入高峰期。目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北京、深圳、广州等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急剧上升,中国已开始进入大众汽车消费时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题研究结果显示,按保守估计,2005年中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356万辆,2010年将达到5669万辆,2020年达到1.3103亿辆。可以预计,在未来5―10年里,中国将逐步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

对“汽车社会”准备不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它的大量使用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汽车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由于汽车产品的特殊性,大众汽车消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汽车产业本身。人们的生产和出行方式、居住选择、城市和乡村结构、生活方式、休闲方式、消费结构、商业模式也将随之改变,进而影响到就业结构、社会关系、沟通方式、生活节奏,以及知识结构、文化习俗等,并将逐步形成中国的“汽车文化”。厂家卖车赚了钱,售后服务赚了钱,修车的赚了钱,生产零部件的赚了钱,出口的赚了钱,消费者也享受了汽车带来的快乐和方便。但是它污染了环境,却要全社会来承担;能源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属于全社会的,现在却被有车阶层大量消耗;车多了,交通事故日益上升,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不幸。这说明,汽车是社会进步的工具和标志,但它也存在负面影响。汽车给我们带来方便和快乐的时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快乐是少数有车人,而这些问题却要全社会来承受。这就是汽车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如果政府能早些意识到,通过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把负面的影响抑制到最低,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就可以更多地享受汽车文明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对未来10年、20年汽车大量进入社会所面临的形势有所觉醒和准备。如果对“汽车社会”的到来我们准备不足或引导不当,就必然会带来资源、环境和社会等方面的灾难性后果。

首先,来自能源问题的挑战。2000年,我国机动车消耗的石油为6560万吨,约占全国石油总消费的1/3。据预测,2010年和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分别为1.38亿吨和2.56亿吨,为当年全国石油总需求的43%和57%。由于国内的石油储藏量和开采量有限,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这种能源的对外高依存度将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

其次,来自环境问题的挑战。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汽车污染物排放总量也日趋上升。2000年一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3000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也达到了380万吨。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市区,机动车排放已经成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第一大污染源。据预测,2005年,我国机动车尾气排放在城市大气污染中的分担率将达到79%左右。

第三,来自交通问题的挑战。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更为突出,北京的一些主要道路的汽车拥堵状况日益严重,由交通高峰时向非交通高峰期延展,由主要交通干线向非干线发展,交通事故也居高不下。

政府应关注的重点应从汽车产业转移到汽车社会

以上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担忧。有不少人开始呼吁在城市里限制私人轿车的发展,但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发展中的轿车工业带来负面影响。汽车社会是个全局性问题,汽车产业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所涉及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汽车投资和生产层面的问题。政府关注的重点必须从汽车产业转移到汽车社会,从未来汽车社会的角度关注汽车产业,从汽车产业的发展看待汽车工业。必须加强对汽车社会的关注和研究,要认真研究和吸取世界先进国家进入汽车社会的经验教训。从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认真关注汽车技术,特别是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进展以及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把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交给社会中介,我们的汽车社会才有可能健康发展。

但今天,我们的政府有些地方还是有“越位”的现象,如“汽车产业政策”中规定,谁能进入轿车生产行业,谁不能进入;进入轿车生产,必须投入多少钱,保证多大的生产规模等。其实这些事情完全是企业和市场的事情,政府只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对轿车的安全、环保、节能的要求。产品合乎要求就允许它进入市场,不合乎要求,就不准进入市场。这样企业要投资,要进入轿车生产,它自己就会分析、思考。投资人算经济账比我们要精明得多。另外,规定最低生产规模30万辆也是不可取的。生产规模是一个动态的指标,生产多少要看市场的需求情况,我们怎么能够人为地去设定一个生产数量作为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呢?不要忘了,上海“桑塔纳”起步的时候,它的产量只有2万辆,它是以后才逐步扩大产能的。“富康”项目开始时,国家批准投资124亿,15万辆规模。这么大的投资要多久才能把它赚回来?当时我们提出按15万辆设计,生产起步是3.75万辆,这样有利于企业滚动发展。但上级主管部门就是不同意。生产是企业的事情,生产多少,企业有自己的计划。我们有些企业直到现在也没有达到30万辆,是否就要它停下来呢?游戏规则对所有的人应该是平等的。

再如汽车消费政策。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鼓励私人消费的同时,对排量低、重量轻、省油、环保的车应给以相应的优惠,反之则多收等等。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在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政府应该尽早考虑实行燃油税政策。现在我们的轿车价格比国外高,燃油价格却比国外低,我们的油价只有欧美的30%左右。这就造成消费者购车时,考虑的都是一次性投资,因为油价低,买车后,油钱可以忽略不计,只要买得起,就买好车,而好车、大车都是油老虎。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车展,国际上著名的好车如“奔驰”、“宝马”都开始在中国生产了,世界上顶尖的车,如“劳斯来斯”、“凯迪拉克”、“宾利”等,在国内的销量竟然高于欧、美,这和我国普遍的经济水平相符吗?这种局面让人忧心忡忡。我们的经济还不够发达,即使发达了,也不能这么做。欧洲经济该够发达了吧,但他们那里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都是小型轿车。所以我们有些地方政府限制小型车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不利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也不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政府对此局面要加以控制,比较科学的办法就是实行燃油税改革。你有钱买大排量的车,消耗了大量宝贵的能源,你就要对社会承担更多的义务,以此来鼓励发展节约能源的小排量的车。这叫用价格杠杆和政策杠杆来引导正确的消费。

汽车社会的建设,政府负有重大责任。现在政府的眼睛盯在汽车生产上,企业盯在汽车生产上,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在汽车生产上。汽车生产只是汽车产业链上的一环,汽车产业的链条是很长的,从技术研发、投资、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到汽车金融、保险、道路交通管理、环保和新的服务领域的开拓,再扩展到汽车的上游产品如钢铁、橡胶、电子等等,这个产业链扩展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我们只是把眼睛盯在生产这一个环节上,就必然会忽视其他的方面,而且,随着竞争的日益充分,制造业的升值是有限的。服务业的升值将明显地加快,现在汽车修理成本快速上升就说明了问题。我去考察奔驰公司,奔驰公司有33万员工,其中29万在制造部门,但制造部门创造的利润只占全公司总利润的20%。其余4万就是围绕汽车的金融、保险、销售、售后等服务部门,但他们创造了80%的利润。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都不发达的时候,利润主要由制造业创造,随着竞争逐渐激烈,利润的创造就逐渐转化。所以,我们只把眼睛盯在汽车制造上是不利于汽车社会建设的。这些年,我们的投资比例过大,而第三产业则呈下降趋势,去年比前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这样是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中央也很关注这个问题,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到,要把投资比例降下来。也就是说,在社会上,增值最高的部分不在制造业。如果我们自己的服务业不尽快地发展上去,外资的服务业就会很快进来,现在外资银行、保险、大型商贸公司差不多都登陆中国了,和汽车相关的汽车专利、汽车设计、汽车金融、汽车保险、加油站、维修公司也在逐步进来,将来造成一种结果:中国人撅着屁股干活,外国人轻轻松松赚钱。这恐怕是我们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上一篇:以办案质量为核心规范执法行为 下一篇:文武将军彼得雷乌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