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将军彼得雷乌斯

时间:2022-10-16 06:10:49

前驻阿富汗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原本计划在阿富汗度过整个夏季,为美军撤离阿富汗做准备,但他突然接到奥巴马的新任命,接替帕内塔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9月6日,结束长达37年的行伍生涯后,彼得雷乌斯在白宫宣誓就任。自此,彼得雷乌斯正式从军界转入情报界。

在就职仪式上,美国副总统拜登开玩笑说,任命之所以赶在“9・11”事件十周年之前5天进行,说明美国急需彼得雷乌斯上马,所以要“争分夺秒”。

博士将军

彼得雷乌斯本是荷兰的寒门子弟,二战后其父母从荷兰移居美国。在美国读书期间,除了成绩好,他也没什么突出之处。不过他多才多艺,拥有不错的语言天赋。在同学眼中,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善于在最糟糕的境地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因素”。彼得雷乌斯多年后说他父亲是一个“内心固执、脾气暴躁的荷兰老船长”,他教育自己任何时候都“绝不认输”。但凡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他就会瞪着眼睛大声咆哮:“结果,小子,结果!”这话一直鞭策着彼得雷乌斯不断前进。

1970年彼得雷乌斯考入西点军校,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1974年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彼得雷乌斯娶了一名上司的女儿,之后开始平步青云。时任第24步兵师师长的高尔文将军任命他为自己的副官,后建议他重返校园攻读研究生学位。“提高你的见识,扩大你的视野,超越M-60机关枪的最大有效射程。”这一建议改变了彼得雷乌斯的一生。

在军事方面,彼得雷乌斯是来自前线的最高将领,战功不俗。他是目前为止在伊拉克驻守时间最长的美军军官。伊战初期,他担任美军第101空降师师长,在当时一片混乱的伊拉克局势中开辟了难得的局势缓和地带。101师班师回国后,他留下来白手起家,参与建设当地的军队和警察武装,而他最擅长的是对付非常规武装。2006年年底,他参与起草了《美军反暴乱手册》,从情报搜集、战术策略、军队领导、后备物资甚至当地语言、文化等软实力各方面予以讲解,使这本手册成为目前美军在伊拉克的指导原则。此外,他还擅长鼓舞士气,本人也颇具人格魅力。54岁时他仍可一分钟做75个俯卧撑,人称“钢丝卷”。

与其他将军相比,彼得雷乌斯更多了一层缜密的思考,在部队中属于“大学者”级别的将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先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和国际关系博士学位。他在博士论文《美国军事与越战教训――对后越南时代军事影响和军队部署的研究》中,以学者和军人兼具的身份反思越战,见解新颖。

重启秘密战

中央情报局是一个文武兼备的特殊部门,一方面需要像军队一样参与具体行动,另一方面还需要像决策者一样参与情报分析。过去20多年里,它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一系列胜利,但在战略上却接连遭受挫折和打击。例如,对于来自“基地”的威胁,如果它能获得有足够分量的情报,就可以有效阻止“9・11”事件的发生;如果它承认并无确切证据证明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布什政府就不会发动入侵伊拉克战争。

作为美国前中央司令部司令和前驻阿富汗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早就成为美国秘密战的核心人物。在军队里,他是少有的几个特别强调深入了解驻军所在地社会特情的指挥官之一。早在撰写博士论文时,他就指出:“我们不愿花时间去了解对方的特情,包括与我们对抗的社会、我们支持的政府以及我们的敌人。”

2008年担任中央司令部司令时,彼得雷乌斯对美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情报工作十分不满,他说服中央情报局负责人提升了整个地区的情报收集能力,并在中央司令部建立一个特别部门,对获得的情报做独立分析。

对于自己的新工作,彼得雷乌斯明白,它不同于先前的地面战争强调的是意志和毅力,而是利用新技术追踪和刺杀与美国作对的“坏蛋”,他将更多地与国家秘密行动司打交道。

身份的焦虑

在一些政界人士看来,彼得雷乌斯此次的身份转变并非仅仅脱下军装,而是从情报“消费者”变为提供者。前中央情报局官员里德尔说,去年就任驻阿美军最高指挥官后,彼得雷乌斯对中央情报局缺乏对阿富汗的了解感到失望,“他可能会……带来改变”。但是彼得雷乌斯职业生涯始于西点军校,如今执掌中央情报局的他必须适应不同于军队的氛围。

在政治方面,这位将军在国会的表现似乎也有些让人失望。9页的文字报告、14页的图示表格和6个半小时的听证会,一共说了3句话:伊拉克的政治和解进程“令人失望”;但美军增兵计划的目标已大体实现,伊安全状况出现好转迹象;因此建议“逐步和部分减少兵力”,到明年7月中旬,将驻伊美军从目前的16.8万减至13万,即恢复到年初增兵前的水平。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这份报告不能真实反映伊战形势,也不会影响布什的伊战决策。其实,彼得雷乌斯让人不满之处还不只这些。美国《外交》杂志称他为“政治将军”,认为他帮助布什宣传政治纲领,并指出,如果这是彼得雷乌斯的主观意愿,他则在滥用军事专业主义,追逐党派利益。毕竟,他跟政治走得太近,成为了“布什的政治工具”。

这一次,彼得雷乌斯是否又会成为奥巴马的政治工具呢?

(摘自《看世界》)

上一篇:走向“汽车社会”我们准备好了吗? 下一篇:打败自己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