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面具”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18 03:35:17

“傩面具”设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美术教学;傩面具;民间艺术;艺术造型;

制作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9―0072―01

傩面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通过夸张、变形及虚构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装饰符号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民间神话中的神灵、鬼怪及传说中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设计与制作傩面具,其目的是通过对傩面具这一古老民间艺术形式的学习和了解,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傩面具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造型特色,引发学生对民间艺术进行深入探索的兴趣,使其更好地领会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写意”精神。

一、多角度地认识傩艺术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课件及欣赏与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傩艺术的熏陶,让学生感受我国傩艺术的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制作热情,为设计与制作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分析傩面具的造型类别

从艺术造型上看,傩面具主要涉及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三大类。傩面具中的正神多慈眉善目、宽脸长耳且面带微笑,如同生活中的寻常老翁、老妪和少男少女,而非高高在上坐享人间香火的神。如,三国人物中的关羽、张飞与曹操等。傩面具中的凶神是指勇武、凶悍、威猛及狂傲的神,在傩舞戏中他们担负镇妖逐鬼、驱疫祛邪之职,其整体形象咄咄逼人,面具线条粗犷、奔放。雕刻时,傩面具艺人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大胆的夸张,把他们刻画成头上长角、口吐獠牙、横眉竖眼、眼珠凸鼓及满脸煞气的形象,将凶神恶煞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黑脸神、绿脸神与蓝脸神等。可从面具颜色上区分人物的角色特点,红脸代表刚正、忠贞,黑脸代表凶猛、威武等。傩面具中的世俗人物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类。正面人物面具造型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个性。其表现手法多为写实,很少有夸张和其他方面的装饰。如,老翁老妪及少男少女的造型。丑角一般为五官夸张、幽默风趣的喜剧造型。

三、傩面具的制作过程

1.画出草图。在对不同造型的傩面具进行深入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结合图片资料,引导他们从傩面具的类型和角色特点入手,先画出具有不同人物性格特点的草图,而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定稿。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设计更为合理,并能基本符合角色特点的要求。

2.确定材料。传统傩面具的制作材料多为杨木和柳木,杨木质轻、不易开裂,柳木民间认为可以辟邪。其制作工艺偏重写实,同时便于赋予夸张色彩,但学校不具备这些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就地取材,利用硬纸板、泡沫塑料、卡纸、彩色纸、布料、废报纸、竹筐、石膏板、糨糊、乳胶及万能胶等作为制作傩面具的材料。

3.制作立体脸壳。这是制作傩面具的首道工序,通常可运用以下两种方法:其一是以废旧报纸做材料,将废旧报纸一层层表糊在立体的实物(如,花瓶、瓷盆、马勺等)上,必须要糊出一定的厚度,这样做出来的脸壳不易破损。糊好后放在阴凉处,待风干后取下来,然后从中间切分成两半。至此,凸凹的立体脸壳的初步造型就制作完成。其二是选用一定厚度的硬纸板,直接在纸板上剪出脸壳来。这样制作脸壳既简单又节省时间,只是做出的脸壳不太结实、容易损坏。

4.剪刻、粘贴五官。先根据人物的不同造型在脸壳上画出五官并用黑笔标出,然后进行剪刻与粘贴。若需要完全立体的部位,还需单独制作出来粘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如,鼻子、耳朵、胡须、眉毛等),最后粘贴上头饰(如,帽子、发鬓等)。

5.涂色绘彩。为了进一步突出傩面具的艺术造型特点和便于佩戴表演,还要对粘有五官、胡须、眉毛、帽子与发鬓等的脸壳进行装饰上色。一般选用丙烯颜料或油画颜料进行涂色,这样涂出的颜色有光泽感且不容易掉色。涂色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傩面具色彩简单和谐而又变化统一的规律,着重以平涂及勾线的手法表现不同造型。

完成上述步骤后,再将眼睛的眼球镂空,然后装上松紧带,以便表演时佩戴。至此,一个完整的傩面具就制作完成了。其造型显得生动有趣、惟妙惟肖。

上一篇:高中生物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类型归纳 下一篇:对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