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例胃肠术后胃瘫综合症诊治体会

时间:2022-09-18 02:04:41

68例胃肠术后胃瘫综合症诊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446-01

【摘要】:目的 探讨胃肠术后胃瘫综合症发生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年至2011年行胃肠术后发生胃瘫综合症的6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胃瘫综合临床表现为胃肠术后出现胃潴留,同时胃引流量大于800ml/d,并持续时间超过10d,可有或无腹痛、排气、排便。消化道造影可见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68例病人均予保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胃肠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重要价值,消化道造影有重要意义,排除存在机械性梗阻后采取保守治疗效果满意,不要盲目手术。

【关键词】:胃肠术;胃瘫综合症;诊治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alysis syndrome,PGS)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发生于胃肠术后,是一种功能性的非机械梗阻。PGS是正常胃调控机能异常,而不是胃功能的衰竭。是胃肠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多发生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其发病率为0.3%-10% ,及时准确诊治手术后胃瘫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0年6月-2011年12月行胃肠术的病人中,共发生胃瘫综合症者68例,病人年龄26-79岁,平均52.5岁。其中男51例,女17例;全部病人中47例因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6例因恶性肿瘤行胃癌根治术,6例因重症胆管炎行胆总管探查术,9例因结石性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术。68例病例均符合胃瘫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发生在术后6-15d。有56例发生在术后3d拔出胃管后,或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时,12例在术后3周发生。均感到上腹部饱胀感、钝痛、返酸、嗳气、继而呕吐,为溢出性,呕吐物多数带有食物的胃液和胆汁,且有酸臭味,有时为咖啡色,无停止排气、排便。胃引流量大于800ml/d,并持续时间超过10d。腹部查体:上腹部饱满,以左上腹明显,未扪及胃肠型及包块,大多数肠鸣音减弱,仅有19例出现胃振水音阳性。63例行口服稀钡或76% 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见造影剂长时间潴留于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小量造影剂呈线状或点状缓慢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而吻合口未见明显梗阻和狭窄。51例行胃镜检查见胃无蠕动波,胃内有大量胃液潴留,胃镜能通过吻合口。

1.3 诊断标准

1.3.1 胃肠减压引流量大于600-800ml/d且持续时间超过10d;

1.3.2 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

1.3.3 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1.3.4 排除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结缔组织疾病等引起的胃瘫;

1.3.5 未应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1.3.6 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68例均行保守治疗,包括严格禁食及持续胃肠减压,用2%-3%的高渗温盐水洗胃;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给予全肠外营养(TNP)或肠内营养(EN)治疗;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1次/d;34例应用胃复安20mg肌注,2次/d,5例3d后临床症状消失,胃动力恢复,5例5d后恢复,余24例效果均不佳;16例应用吗丁啉10-20mg口服,次/6h,4例4d后恢复,余12例效果不佳;52例应用红霉素250mg,溶于100ml 5%葡萄糖液中,5ml/min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其中36例为先应用胃复安或吗丁啉无效后再给予红霉素,16例为直接应用,有明显效果。本组病例均于术后18-45(平均25.3d)通过保守治疗恢复胃动力,其中2周内恢复12例,3周内22例,4周内22例,超过4周者12例;无再次手术者,半年随访无复发。

3 讨论

3.3.1 发病因素及机制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发病原因可能有手术操作因素、神经因素、基础病因素、精神因素、饮食结构改变。长期应用抑制胃肠蠕动药物、腹腔感染、手术方式、吻合技术、营养状况、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等引起胃肠道麻痹。手术切除范围越广,胃肠道重建越复杂,术后发生胃瘫的可能性越大。手术破坏了胃的完整性,切除了胃窦和幽门部分等蠕动起搏点,造成胃动力减弱或改变。不适当的胃道重建影响胃肠道蠕动的协调性,甚至造成胃肠道逆蠕动。另外,精神因素,术后强烈的应激反应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兴奋性受到抑制,导致胃排空延迟。总之,上述因素在大量胃手术中都存在,所以PGS很难用一种因素解释,但只要一种或多种因素干扰胃及空肠的正常运动,即可发生PGS。

3.3.2 心理治疗 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适当应用镇静剂,可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迷走神经得到缓解,减轻或消除神经对胃蠕动的抑制,达到治疗效果。

3.3.3 一般治疗 ①严格禁食、胃肠减压;②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必要时采用全肠外营养(TPN)治疗4或空肠置营养管、空肠造瘘、行EN治疗;③纠正贫血、低蛋白、补充足够的热量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纠正负氮平衡。

3.3.4 药物治疗 胃肠道动力药物:①甲氧氯普胺:是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能提高静止状态的胃肠括约肌张力,促进胃肠道蠕动;②多潘立酮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增强胃蠕动;③西沙必利是全胃肠动力药,能增强胃、小肠、结肠的推动性运动,加强胃排空和胃肠协调运动;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是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可能是胃动素受体激动剂,能促进胃排空,无刺激胃分泌作用,能快速纠正紊乱的胃电解质和减轻胃潴留;⑤糖皮质激素:短期应用有利于减轻胃黏膜及吻合口水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3.3.5 胃镜治疗 胃镜不仅可诊断胃瘫,且对胃瘫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举必须在术后数周应用,早期应用胃镜刺激并不奏效。

3.3.6 手术治疗 胃瘫患者一般不宜急于手术治疗,除非诊断不明确,疑有机械性梗阻或是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胃无力症患者,方可考虑手术。

3.3.7 胃电起搏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一种治疗PGS的新方法。但疗效尚不肯定。

本研究发现,通过综合性的非手术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引起PGS的确切病因虽尚不明了,但通过各种治疗手段解决可能引起PGS的潜在病因,并通过多种方式刺激胃动力恢复是非手术治疗治愈该病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秦新裕.雷勇.胃肠动力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2,22:27-28.

[2] 严春中.董长河.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00,2:375.18

上一篇:试论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下一篇:不朽的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