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档案真实性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18 02:01:52

电子档案真实性管理研究

摘 要: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的数字化特性,导致对电子档案真实性的认定与管理举措与传统档案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电子档案真实性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技术、制度、人员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以解决电子档案真实性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电子档案;真实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社会的电子信息化程度不断加强,在档案管理领域,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对电子文件的档案化管理,成为档案管理领域一个新的课题。其中,对电子档案真实性的管理,由于电子文件自身特性的原因,面临着诸多挑战。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对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管理方面,我们仍然做的不够,在技术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面仍有很多疏漏和错误之处,亟待解决。

1 电子档案真实性要求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电子档案真实性要求

具体说来,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是指和“原始性”是高度重叠的概念,指的是经过电子化处理的文件,仍在内容、形式、背景等组成元素方面与“原始状态”保持一致,或可分辨“原始状态”。即不论电子文件是由业务部门管理,还是由档案人员管理,它自身的文件内容和相应的元数据、背景信息都要与刚办结时的情况完全一致(管理时形成的新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除外),内容上没有被非法修改,形式上也没有发生改变2。

真实性是保证电子文件行政有效性和法律证据性的基础,具体要求:

(1)可靠地保证电子文件自最终形成时起,其内容、结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保持完整,未被更改;

(2)当电子文件的归档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格式相同或不相同时,保证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

(3)保证记录电子文件形成、处理、归档过程中的各类凭证信息真实、可靠。这是指要保证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真实;

(4)对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归档实行有效监控,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这是指档案部门要对电子文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

(5)能够识别电子文件的发送、接收的人员和时间。这是指系统中要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自动启动的电子文件操作日志,从电子文件生成时就开始对其进行严密监管,实时记录电子文件的操作人员、时间、设备、项目、内容等。

1.2 电子档案真实性存在的问题

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是档案的根本属性和根本要求,但目前实践中,电子档案真实性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电子档案的数字化特征,存在易被篡改、误改甚至伪造,而且可以做到不留痕迹。出现这种问题,有可能是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误操作,也有可能是由于软硬件故障,甚至有可能是病毒、木马的恶意攻击。电子档案的数字化特征及其带来的问题,是传统档案不存在的3。

(2)电子文件与载体相分离,造成了档案物理信息与内容信息的相分离。一方面电子档案的数字化传递,必然导致载体变化,而传统档案将载体信息仍看作内容信息的一部分,无疑将造成档案真实性的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软硬件技术的进步,过去的软硬件平台在未来容易消失,不利于档案的长久保存4。

(3)电子档案的数据衍生性特征,使得每一次电子文件的存储、阅览、传递都会产生相应的数据信息。从档案管理的角度,衍生信息同样属于电子档案的一部分,而这部分信息一方面会造成电子档案数据量不断增加,加大数据存储压力;另一方面,这部分信息同样存在易失真、易遗失的问题。

2 电子档案真实性管理举措

2.1 技术举措

针对电子档案这一新兴的档案管理对象,解决其在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在软件、硬件、技术管理等方面实现创新。

(1)加密技术。加密的目的是让非法用户无法读懂信息,合法用户则需要在密钥的指示和控制下通过算法将密文还原为明文,经过加密的电子文件一般应解密后保存。

(2)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旨在确认用户的身份,包括口令认证、智能卡认证、USBKEY认证、生物认证等。

(3)权限控制技术。合理定义各类用户、各类文件的访问权限。可保证合法用户访问便利,防止非法用户的恶意访问,防止未经授权就对信息采取存取、收集、利用、公布、删除、修改和销毁等操。

(4)长期可存取技术。长期可存取技术即保障电子文件长期可读性技术,包括转换为开放格式、迁移、采用多种格式阅读软件等。

(5)备份。备份是保障信息安全最重要的辅助措施,可为受损或崩溃的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有效的恢复手段。

(6)物理隔离。物理隔离是将不同网络相分离,目的在于隔断非法用户的访问链路。

(7)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一种逻辑装置,通常处于机构内网与外网之间,通过监测、限制、更改跨越防火墙的数据流,来限制外网用户对内部网络的访问,从而实现对网络的安全保护。

(8)入侵检测技术。检测监控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是否出现被入侵或滥用的征兆,及时阻断发生在内部的非法访问,是对防火墙技术的有效补充5。

2.2 制度举措

严密的管理比技术更重要,有利于保证电子文件在形成和保管过程中不失去真实性。为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必要在制度上对电子文件从产生、传递、保管到最后处置进行严密的控制,对于保存与电子文件相关的复制件、原件等作出相应的规定。总之,电子文件保证其真实性,不仅是靠技术的发展,更要靠制度的完善和法律的健全。三者要形成体系和合力,成为保证电子文件真实性的坚强外壳。

创新电子档案真实性管理制度体系:

(1)电子文件的法定程序和手续的真实性保证:审定、批办、归档等办理过程控制和相关手续的流程管理。

(2)开发应用电子签章技术,用于电子文件的批改、签发、办理、署名等。开发应用电子水印技术,防错乱、非法删改,保证电子文件信息的原始性。功能实现区段为:电子文件审定签发―归档时完成真实性鉴定,如保存控制措施严密,可在鉴定后消除水印。

(3)开发应用责任者(操作者)接力管理技术,保证对电子文件的处理过程不出现失控或中断。其中实现按时间连续登记责任者(操作者),并可按法定处理流程自动核对人员的正误和处理暂时中断时,对电子文件进行临时封闭,保证控制过程在时间上的连续性。

(4)建立以电子文件为记录单元的日志信息,作为电子文件的档案,且隐秘保存(有权限的人方可打开)、不可删除,留待真实性鉴定时调用,或有其他需要时查考。

2.3 人员举措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电子档案这一新生事物,对于档案管理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加强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电子档案管理原则、电子档案软硬件技术、电子档案操作流程、安全及保密要求;二是应建立电子档案处理流程追责制度,明确每个环节分工,明晰具体人员职责;三是应建立电子档案管理部门,由专门人才负责电子档案管理相关事宜,保证管理质量。

3 结语

电子档案的真实性管理,一方面关系着档案管理工作能否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关系着更好的发挥档案作用、实现档案价值。在追求电子档案真实性保证的过程中,全面、准确地从技术、制度、人员三方面入手,将档案管理真实化的要求融入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心中,融入整个档案管理流程中,以保证档案真正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岳全华,陈东宝.永久保存真实的电子文件策略研究[J].四川档案,2012(2)

[2]刘立.实施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J].档案学研究,2013(2)

[3]唐伟.试论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文件真实可靠性[J].兰台世界,2005(7)

[4]杨柳.对电子文件真实性问题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0)

[5]蒙怡.浅析电子文件的真是可靠性管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5)

上一篇: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下一篇:浅谈国有企业效能监察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