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之桥:磁山文化遗址旅游规划

时间:2022-09-18 01:30:23

时空之桥:磁山文化遗址旅游规划

历史文化遗址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与人为记录性质的历史资料相比,它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这使它成为历史研究的关键性佐证,也是向公众展示历史、进行历史知识普及的重要材料。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们的忽视下,开始慢慢丢失。很多地方因此在不断加强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于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关键是要唤起人们对它的关注。因此,在历史文化地区进行保护性规划建设的时候,设计师有必要让人们了解历史文化遗址,要把实现今人与古人通过心灵的交流放在关键的位置上。本文将要介绍的磁山文化遗址规划设计就是对如何帮助人们读懂古人的思想进行的一种尝试性的解答。

概况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脚下的河北省武安地区,距离武安市大约8km,到今天已有7000年的历史。该遗址出土了一些标本和大量器物,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陶盂及支架,石磨盘及磨棒、粟、胡桃和家鸡骨,为人类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证据。目前,该遗址仍有很大的发掘余地,许多相关问题尚未解决,可能有很多文物尚未被挖掘出来。该地区虽然也进行了一些保护性建设,但仍然缺乏相应的场所气氛,遗址内建筑比较简陋,不能体现磁山文化特点。为此,磁山政府启动了一项规划保护开发项目,既有助于唤起人们对磁山文化的关注,又能够有效地将其转化为旅游景观,以形成磁山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项目将该区域分成三部分 西南部的遗址保护区,东南部的文化广场区和东北部的休闲度假区。当地政府打算在文化广场区建造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磁山文化:在休闲度假区建造度假旅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给整个区域注入活力。作者不久前有幸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工作,并针对当地目前尚存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解答。

设计分析

设计核心:文物包含了直接可见的形象与隐藏于其背后的不可见的含义。在考古研究中,考古人员需要通过对挖掘出的文物或遗迹的物理特性的分析,深入研究这些物理特性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特性,从而将其蕴含的真正意义逐步向人们揭示。考古人员在作为古人和今人之间的媒介的目的上与设计师是类似的。考古与这种环境下的设计是相通的,因此,我们的设计也应该包含可见的与不可见的部分。可见的部分给人感官上的满足,不可见的部分促使人们感受与思考。可见的部分作为建筑体现磁山遗迹的内涵,不可见的部分作为场所烘托了历史文化的气氛。

1.可见的“实”与不可见的“虚”

(1)思想来源:在当地出土的文物中,最能代表这种思想的是陶盂及支架。所谓陶盂及支架,俗称三足鼎,由三个鸟形陶像制成的支架和一个陶盂组成,其形象很像后来的鼎,一般认为是用来盛放祭品的。在这个三足鼎中,陶盂和支架是可见的,是文物展示给世人的实体部分。在这些实体的背后,隐含着实体之间的虚空部分。而这些虚空的部分才是其真正的功用和意义所在。诚如老子所言:“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陶盂的功能是其内部盛放祭品的空间,支架的功能也在于其间放置柴草的空间。事实上,陶盂的外表是由其盛放祭品的空间需要形成的,没有任何雕饰,真实反映内部的空间;支架的布局也是由其相互之间空间的功能需要生成的,没有任何遮掩,真实反映功能。这种“实”真实反映“虚”的过程,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2)建筑设计: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设计中。我们将其分成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仿佛许多大石块堆叠而成。这些大石块看似复杂且相互冲突,实际上却蕴含了外在形式与内部使用空间的和谐。因为每一个石块都包含了一个真实的功能空间,外表的形式是由这些功能空间生成的。可以说,这些建筑物的外表抛弃了各种装饰性手法,却忠实地反映了内部空间的结构组织,使人们毫无误导地透过建筑的形式感受到其内部空间组织。这种“真实”正是这个建筑的灵魂所在。

2.可见的空间与不可见的空间关系

(1)思想来源:三足鼎的陶盂中存在一个盛放祭品的空间,陶盂与三个支架又共同组成了柴草空间。这两个空间是可见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要经过分析才能得知。柴草空间相对于祭品空间而言是外空间,但对于真正的外空间而言又是内空间。于是,这里形成了一个既属于外部空间又属于内部空间的空间,即之间空间(space-Between)。在这种之间空间的过渡下,围绕着三足鼎形成了一个由不同层次的内外空间组成的、空间之间相互套叠的空间群。这样一来,三足鼎不再是简单的物体,而形成了一个由不同类型的空间组成的微缩宇宙。

(2)建筑设计: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度假旅馆的设计中。我们将其分成四个部分入口的接待和办公空间,两排普通客房楼和一排临湖的贵宾客房楼。这四个建筑的形式依然是如大石头的堆叠,石头的外表之下是许多功能空间。这些建筑之间通过由玻璃屋顶覆盖的半室外空间连接。这种半室外空间就像陶盂与支架组成的空间,过渡了石头外表下的内空间和建筑之外的外空间,形成了空间的交叉、碰撞与融合。这些不同的空间在其各自所处的级别中,既是内部空间的外空间,又是外部空间的内空间,构成了犬牙交错的空间群。这种空间群使建筑不再只是一个单体,而是形成了一个微缩宇宙。所谓:“一身一世界,一花一佛陀”。

3.可见的“三维”与不可见的“第四维”

(1)思想来源依照现代物理学的思想,低维度空间在运动后会形成高一级的维度的空间。也就是说,三维空间运动会生成四维的空间。三足鼎正是暗示了这种运动过程。三个鸟形支架共同支撑了三维的祭祀空间,在静止的时候即为可见的。而按照古人的想法,当鸟背负着祭品向上飞起的时候,空间产生了运动。这个运动所产生的轨迹就成为了空间运动的轴线。而当将这根运动的轴线补充到运动的三维空间之后,一个四维的空间就产生了。这根轴线就是第四个维度,在静止的时候是不可见的,但是当三足鼎按照它的功能运动起来的时候,这个维度就变得非常清楚了。

(2)建筑设计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博物馆的设计中。前面已经提到,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部的空间都完全被打破,没有普通意义上的“层”,空间的分割也是依靠石块表面之下的空间的标高不同而不是依靠硬性的墙体。这使得博物馆空间内部形成了非常不稳定的空间,而且由于没有墙体和通层楼板的限制,空间在平面和高度两个方向都是完全贯通的。于是,在博物馆的内部,形成了高速运动的不稳定空间。这种空间的不稳定性的直接效果就是使空间动了起来。不是空间本身在运动,而是高度不稳定的空间促使人们在移动。当我们按照相对论的观点,以参观者作为参照系的时候,空间也就开始运动了。这样一来,运动的三维空间产生了第四个维度,反映在建筑中即为在不同的三维坐标点问来回穿梭的人的流线的反

向。这个反向的流线就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运动轴线。由于内部空间在平面和高度两个方向都完全贯通,因此这个轴线真正充满了已有的三个维度,成为真正的第四个维度。如此一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一个简单的四维空间。

4.可见的“现在”与不可见的“过去与未来”

(1)思想来源:磁山出土的所有文物,无一例外都是现在可以看到的。反过来,现在可以见到的也只有这些文物的实体。这些实体与我们日常见到的一般实体的根本不同不在材质上,也不在形状上,而是在其所蕴含的精神上。这种精神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却已经在文物身上附着了数千年。在古印度,存在这样一种观点世界是由无数个循环周期组成的,每一个周期都被分为四个名为Yuga的时间单位,而今天的世界正处于这个周期的结尾Kali Yuga。这个时期,人们追求物质胜过追求精神,世界毁灭进入下一个周期以后,精神又会占据主导。我们借鉴这种观点的一部分,将文物赋予这样的一个周期。当文物产生的时候,人们对它精神方面的理解胜于物质方面,而今天的我们正好相反。那么,随着对文物的深入研究,我们将来是否也可以使其精神方面成为文物的主导呢?这意味着,随着精神意义被揭示,文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如果这些真的发生,我们就通过文物可见的“现在”,揭示了其不可见的“过去与未来”。

(2)建筑设计:这种设计思想被用来进行建筑的形式与空间设计。建筑采取了“石块”的外形,代表了沉重的物质而沉重的外表之下,却蕴含了轻的精神,即内部几乎完全通透的空间。通透的空间在赋予外表之前就作为关键存在,在人们将来进入建筑之后,仍然会感受到它的主导作用。现在,只是这种“石块”的外形遮盖了这种灵魂式的空间,就像实体的文物掩盖了其蕴含的精神一样。这种掩盖是现在存在的,但也是可以被揭开的。沉重的外形与轻的空间对参观者所形成的反差,告诉他们外形之下蕴含了空间,是建筑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在有外皮之前可以被看到,之后可以被感知到。

5.可见的“现代”与不可见的“传统”

(1)思想来源: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人类历史学中所谓的“现代”,我们就是所谓的“现代人”。就像历史书的书写方式应该是现代读者能看懂的一样,要诠释磁山文化,也要用现代人所易于接受的现代建筑语言,即现代的形式。然而,我们要诠释的是代表了距我们数千年前的时代的文化遗址,所要表达的内容一定应该是古代的建筑精神,即传统的内涵。用可见的形式表达不可见的内涵,是向人们展示遗址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2)建筑设计:在规划度假区时,我们设计了一个“之”字形的长桥,作为旅馆区与人工湖南岸人口处的连接纽带。在形式上,这个桥的设计采用了现代较前卫的手法,而桥的折形原理则体现了传统的中国园林风格。旅馆内的许多客房没有侧窗,而是利用建筑物外形叠错的空隙开设天窗,使旅客从中享受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这种天窗是开设在极具现代思想的建筑上的,形式上也是比较新颖的,但是这种天窗正是中国古代天井的魅力的延伸。

结语

我们对如何诠释文化遗址进行了一种尝试,通过“可见”向“不可见”的转化,把历史文化遗迹地区的建筑物设计成一部以参观者为“读者”,由古人“讲述”和设计师“笔录”的图书。游人们不仅能够通过视觉来解读其中的意义,而且能够通过聆听和心灵感悟,了解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故事,古人的思想。这正是我们真正了解历史的方法,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项目负责人:Paolo Vincenzo Genovese(中文名:罗杰威),刘从红

项目成员:安平,梁伟仪,李菲,张卫澜,张备

作者:梁伟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Paolo Vincenzo Genovese(中文名,罗杰威),意大利人,哲学博士意大利米兰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教授。

收稿日期:2007年3月

上一篇:住区的城市反哺:宁波市鄞州区人才公寓的城市设... 下一篇:微妙突变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