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12:53:53

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简介:林春茂,河北经贸大学 2013级法硕(法学)。

摘要: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是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为损害后维护公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对于惩罚犯罪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新修订的《刑法诉讼法》以及新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审判机关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附带民事诉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是民事实体法与刑事诉讼法的结合。在我国当前的刑事法律框架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最主要的特征依然是附属性,这与此项制度的设计初衷是相悖的,但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在附带民事诉讼上,当事人将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

关键词:附带民事诉讼;公民利益;附属性;自主选择权

引言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民结合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也是在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的损害后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途径,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中,对于此项制度在诉讼程序的适用以及其他方面均作了更加细化的规定,更加体现了附带民事诉讼在我国法律制度中的重要性。本文主要论述了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的受案范围、制度独立性等问题,同时对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和国家补偿制度等作了重要阐述,并就上述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一、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概述

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害的被害人或人民检察院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遭受的物质损失的赔偿而进行的诉讼活动。①

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正确处理案件。被告人的行为既触犯了刑律,又给被害人或者国家、集体财产造成了损失,应当既追究刑事责任,又追究民事赔偿责任。从而保护公民和国家、集体的财产。由于两种法律责任同出一源,所以,合并进行有利于查清事实,落实责任,使案件得到正确处理。

二、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亟待健全与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神损害赔偿的缺失:在我国当前的法律框架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附带民事诉讼是否应当将精神损害赔偿包括在民事赔偿范围内,而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损失。 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详细的研究,可以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做了严格规定,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此项法规的规定却是过于苛刻的,因为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是不予支持的。

2.缺乏独立性:在法律教学和研究中,我们更加强调附带民事诉讼的依附性和从属性,主要原因是:附带民事诉讼的提起是基于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民事诉讼。物极必反,当我们在实践中过于强调民事诉讼部分的依附性时,这对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利益是非常不利的,同样的,也就会忽略了附带民事诉讼作为民事诉讼,其本身所应有的程序价值。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刑事部分和民事部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关系,是可以分开审理,将基于同一犯罪事实所产生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合二为一,与法律宗旨是相悖的。从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立与程序价值上来看,其自身的独立性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其依附于刑事诉讼。②

三、健全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若干建言

通过以上对整个诉讼制度的阐释和分析,其所存在的一些制度缺陷已经表露无遗。为了让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发挥其本应有的作用,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笔者提出一些个人建议,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采用的是立法非限定主义。在法律角度上,刑罚是国家公权力对犯罪行为的一种制裁,然而精神损害赔偿却是私法对侵害个人利益的调整。两者法律性质不一样,不应也不能相互代替。通过对刑事案件的审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刑事法律排除受害人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请求的话,必将严重损害被害人的合法利益,同样也不利于更好地惩罚犯罪。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立法目的上讲,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在遭受侵害后,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是合情合理的,其请求应得到支持,当然可以加以限制。从整个法律体系发展的趋势上来看,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二)确立国家补偿制度:我国当前的附带民事诉讼采用的是交纳诉讼费用的制度,也就是说并未建立国家补偿制度。一般来说,世界各国大部分是通过建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来弥补被害人的经济赔偿。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若受害人在受到被告人的损害后不能得到有效地补偿,甚至不能保证基本生活,或许就会通过私力救济来维护自身权益,这样就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因此,在我国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在被告人无力赔偿或被告人被判处死刑又无财产可以执行的情况下,由国家对被害人进行救济,保证被害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真正做到维护社会正义。③

(三)独立性问题:随着法律研究的深入,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民事部分的独立性问题也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不可否认,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包括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范围比较广泛,但在被害人看来并非如此,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在自身利益遭受损害后能否迅速得到补偿。在我国附带民事诉讼中,损害赔偿请求的提出是依附于刑事诉讼的,因此,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当这两种诉讼制度产生竞合时,我们不应该更加强调民事诉讼的附属地位,从保障人权的角度来说,树立附带民事诉讼的独立地位已迫在眉睫,从而赋予当事人选择诉讼程序的权利。发生在1994年的辛普森案可以说是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虽然最后辛普森无罪获释,但是,在接下来的民事裁判中,他依然付出了数千万美元的代价。这对于树立附带民事诉讼独立地位的重要性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结语

一种法律制度在设计上存在缺陷,必然会导致某种社会价值失去平衡,最终牺牲的是社会公正,因此有必要对这种制度加以完善。经过对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基于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实现既打击犯罪又保障被害人权益的双重目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实质正义。(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光中.我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邵世星,刘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疑难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4]林智远.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研究[J]. 福建法学,2009,2.

[5]郑鲁宁,何乃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政法论坛,2003,04.

[6]廖中洪.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J].现代法学,2005, 27(1).

[7]康玉梅.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8]曹海雷.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求索,2011,4.

注解:

①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15-217.

②郑鲁宁,何乃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政法论坛,2003,04.

③陈光中.我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上一篇:论宋代的知识产权制度 下一篇: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