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学校前行的魂

时间:2022-09-18 12:22:48

握住学校前行的魂

王建军,河南省新乡市新区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个人,河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科学、先进又符合本校实际的理念支撑,将会是没有灵魂的。为学校的长足发展探寻适宜的教育理念,是一个负责任的校长的重要使命。蕴含本校办学追求和精神气质的教育理念,往往体现了学校领导团队和教职员工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理想的守望及对教育事业的信仰。只有凝炼一个经得起岁月检验的教育理念,并唤起广大师生员工的内心理解、认同与接纳,才能凝聚师生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催生自身办学特色与风格,并积淀厚重的学校文化底蕴。

河南省新乡市新区小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为这所学校寻找精神的活头源水、明晰一个敞亮的教育理念,是王建军校长自建校以来,就魂牵梦萦的情怀。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新区小学最终确立了“生活能力教育”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支柱,以统领教职员工教育思想,并落实到教育生活的具体细节,养成儿童生活能力。“千滔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辛勤的汗水换来丰硕的果实,面对初绽的硕果,王建军校长觉得,老师们得到的不仅是自信,更是鼓励和鞭策。

一所学校与一个梦想

新乡市新区小学,是伴随着新乡城市建设中心东移而建成的。在其周围,高尚社区林立。因此,学校在硬件投资上,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较多青睐。而青睐愈多,关注愈盛,这让王建军校长倍感压力。

一所新建的学校,总是承载着众多的期待与希冀,她该以何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

作为校长,王建军经常在教育现实中沉思,在教育理论中徘徊。面对一个个稚嫩而鲜活的生命,教师们该如何为他们的生命负责、为他们的终极福祉着想?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审视教育现实,大家看到的是满眼的“分数”和“竞赛”,抽象且枯燥的知识从孩子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没有了具体的情境,却主宰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孩子像木偶,在成人以成人世界为尺度创设的背景中,被动地接受着他们并不太明白的知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在无休止的作业、考试以及各种竞争中被消弥流逝。课堂演变成灌输知识的“主战场”,而对生活的启蒙、启迪、启发和引导,却被边缘化为随时可以为语文、数学牺牲掉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成为了学生恐惧和厌恶的地方,这是对原初学校作为“乐园”而诞生的最大讽刺。

对此教育现状,王建军校长陷入了沉思:在重知识轻生活智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有多少孩子掌握生活的常识、了解生活的乐趣、明白生活的追求、懂得生活的意义?回答是令人沮丧的,事实上,在如此教育理念下,不少孩子生活能力退化、交往中自我中心强化,生活道德失落……对此,王校长常感困惑:到底是孩子错了还是教育错了呢?

王校长认为,这样的教育是需要反思、批判和清算的。教育应当以“立人”为己任:让人的精神世界充盈、内在人格完满、道德伦理和谐、价值理想纯粹、行为方式稳健、终极信仰坚定,是教育最本真最本质的使命。学校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应当充满人文关怀、涤荡精神启蒙、彰显伦理美德。“知识”和“分数”也是重要的,但它们只是为人的能力养成提供一个可资衡量的参照系数。人有着完整而灵动的生命,而几个枯燥的数字显然不能素描和刻划出这种生命的灵性,更遑论去拓展生命的内在能力。教育要指向生活,让孩子知道如何应对不同的生活境遇、明了生活对人的性格的基本要求、明白什么是健康而又有意义的生活,这是教育应有的价值指向。

沿着这样的思想轨迹,王建军校长自建校以来就一直有一个梦想:如何用教育的真谛来影响人的生命,让儿童在和煦的教育阳光中健康成长?如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孩子们适应并能逐步超越现实的生活,养成理解生活的智慧?如何用符合人性成长的教育手段,让儿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增长能力?如何让学校成为儿童生活的另一个温馨空间,让他们真正喜爱自己的学校如同喜爱自己的家?

负载着这一梦想,王建军校长引领着教师们进行着辛勤的探索。

生活能力教育的价值引领

2010年,经过五年的积淀、思考、探索和论证,新区小学确定以“生活能力教育”作为支撑学校前行的基本理念和精神力量。

按照王建军校长的预想,“生活能力教育”不仅是作为理念,融入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心灵,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而且也是作为目标,让儿童在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活情境中养成他们明了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提升生活的能力与智慧。

为帮助教师们准确理解“生活能力教育”的实质,王建军校长对相关理论和思考做了必要的阐释和澄清。

“‘生活能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我们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将人从鲜活的生活世界中剥离和封闭,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即生活。脱离生活的意义谈教育是对教育的扭曲,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生活能力的内涵,王校长觉得老师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在他看来,能力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是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前提。只有具备相应的能力,才能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应付自如,在为社会和他人服务中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因此,“生活能力教育”就是以生活为背景,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充盈生活的亲切和情感来培育具有适应生活、超越生活的能力的人。

“‘生活能力教育’应该有多大的范围?不能把所有的能力都当作生活能力,否则教育将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真正实践生活能力教育,王建军校长删繁就简,对其范畴进行了廓清。

新乡地处中原,虽日新月异,但古风犹存,所以,王校长对学生的道德提升能力尤为看重。王校长认为,生活能力教育要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诚待他人;要在人文关怀的教育氛围中让儿童学会关怀和友爱,并养成诚实、谦和、包容、明礼的道德品质;要对人生意义不断思考、对人生价值不断反思、对人生境界不断追求。要让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坚定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假恶丑的愤恨,并养成“以德立人”的道德自觉。

这些年来,新乡新区小学一直坚持评选学生道德标兵,就是为了弘扬正气,立德树人。孩子们在学校倡导的道德风尚中,礼言正行,健康成长,涌现出一个个道德榜样。如五(2)班汤颜菽在家里时,是妈妈得力的小帮手。每次周日写完作业后,她都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妈妈不高兴时,还会幽默地逗她开心一笑。奶奶从老家来到城里后,她就为奶奶洗澡搓背,给她剪手指甲,帮她洗袜子,奶奶每次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交往能力是王建军校长甚为看重的。因为人是交往性存在的动物,孩子们天真无邪,在交往中体现了人性中美好的本真,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就是要让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与人为善、学会以诚待人。

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无疑至为重要。在王校长看来,学习能力范围广阔,其中汉字书写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观察力与注意力、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体育锻炼能力及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是关键。

当前,人类已经步入新的时代,学会生存已经成为时展对学生的新的要求,因此培养生存能力刻不容缓。王校长认为,培养孩子们的生存能力不仅仅是教会他们一些本领、技能,还要让他们学会珍惜生命、珍爱环境、珍视生态文明等,让他们明白生存的依存性。为此,学校在十大标兵地设立了“环保标兵”“勤俭节约标兵”“自主生活标兵”等,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学会生存。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强。动手能力是目前学生能力培养的薄弱环节,而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是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孩子们在动手中才能品尝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同时巩固书本知识,养成发现、创造的习惯和本领。新区小学十大标兵中“创新标兵”“特长标兵”的设置,实际上就是倡导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新区小学,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小发明家郭昱辰,他还只是三年级的小同学,却在平时的生活中非常注重观察事物的细节,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动手去做,经常会有一些很奇怪的想法,并制作一些小制作,比如利用玉米外面的皮做成拖鞋、利用废旧光盘做台灯罩、利用废旧手电筒做新型粉笔和粉笔擦等等,为此,他在新乡市第二十四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师生心理问题日显突出,城市学校尤其严重。因此,王建军校长特别重视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他常和教师们谈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疾病是困扰现代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谅解、学会抵抗挫折、学会接受挑战和批评、学会自我反思以及学会心理的美好与阳光。”

对“生活能力”的理性界定,是新区小学根据自身实际深入思考的结果。

“我们对‘生活能力教育’的范围厘定,是遴选出关切儿童终身发展和终极福祉的基础能力,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被教育现实所误解和漠视的能力。”没有囊括尽可能多的能力项目,是因为王建军校长对学校教育的能力范畴有清醒的认识。

在其心目中,生活能力是一个整体,终归要在儿童完整的生命结构中获得彰显。“生活”是一个广阔的背景,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与生活之间不应被人为阻断,教育始终应站在生活的土壤上并借助生活的力量才能够生根发芽。小学教育是儿童获得生活启蒙和生活智慧的关键时期,洒扫应对、明礼诚信、待人接物等不仅是生活细节和常识,其间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要让儿童适应生活,并同时引领他们一步步超越低阶的生活。教育不能在脱离生活的背景下实现价值预设。

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王建军校长和老师们自觉地践行生活能力教育理念,使学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展开,都以此为基本的价值观和指导思想。实践中,师生们逐渐经历了心理认同、理解与接纳的过程,最终在教育现场中做到了对“生活能力教育”的实践自觉。

现实境遇中的实践追求

“生活能力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不能总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广大教师的体认,才能彰显其基本的价值与力量。”为了让生活能力教育真正产生价值,王校长带领教师们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实现这种理念引领的价值预期。

很自然地,王校长首先引领教师们进行理论学习。“生活能力教育”有着丰富内涵和外延,可以结合学校具体情况阐释出广阔的意义空间。如何将其理性实质用朴素的语言赢得广大教师的心理共鸣与认可?这是问题的关键之处。为此,学校利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理论优势资源,以讲座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理论讲解与学习。在观念层面上,激活了广大教师的思维逻辑,并触动了教师的心灵,引起强烈的反响。

为加深教师们的理解,王校长接着组织教师进行了分组论证。他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划分了若干小组,分别对应上述六个能力范围,以子课题的方式进行了分组讨论与论证。争取在理念内化与具体操作层面上,形成基于理念又简单易行的操作共识。论证之后,他们又将讨论结果进行了交流与辩论,在更广大范围和层面上,形成共识、达成一致。这凝聚了广大教师的智慧,形成了践行“生活能力教育”的正面能量。

当理念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向实践延伸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为此,王建军校长组织创设了支持“生活能力教育”实现的具体情境。

“生活情境与教育情境如何做到圆融统一?这是继观念统一之后的又一个课题。”

王建军校长说,在教师已经适应了抽象的教育情境,并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知识导向的教育教学方式之后,基于生活与能力导向的教育教学方式,多少会遭致某种“惯性力量”的抵制。因此,我们在情境创设上,主要集中在校园情境创设与班级情境创设方面。这让师生置身在可观可感的氛围之中,探索教育的资源,彰显教育的价值。

生活能力教育究竟该如何实施?王建军要求教师在课程意识、教学意识以及管理意识等方面,都能做到自然融合并自觉运用。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过程中,都要将对儿童生活情境的理解融入到课程设计与实施环节之中。尽量规避脱离生活的枯燥无味的说教,让课堂焕发出鲜活生动、朝气蓬勃的生命与生活气息。在作业的布置与检查上,也要尽量让儿童多动脑筋,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卓越想象,培养思维能力。检查作业,尽量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允许异质性声音的存在,允许多元的问题回应模式。

在生活能力教育进行到一定程度后,王校长又引导教师们进行了反思提升。作为一个未经验证的特色理念,“生活能力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摸索中必然要遇到坎坷乃至阻力。对此,王校长说:“尼采说过,坚持一步,就是光明。我们从来没有畏惧各种阻力。在学习与反思已经成基本生活方式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时刻反思并修正自我,从而不断提升理论认识与实践效果。”

未曾预设的效果呈现

“生活能力教育”的实施使学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并不渴望取得立竿见影之效,但初绽的效果,也令王建军校长和老师们无比欣慰,并坚定信念、孜孜以行。

在生活能力教育的实践中,教师们的思想得到陶冶、引领和提升。经过多次的学习、培训、论证与研究,教师们普遍理解并接纳了“生活能力教育”的理念,并充分认识到,脱离生活的背景、背离生活的目的、放弃生活的需要开展教育,不仅是效果可疑的,也是违背规律的。

对于“教育即生活”,新乡市新区小学的广大教师已经对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基于这一认识,教师们在教育教学现场,都能够有意地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将课程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解析,培养儿童生活的情趣、生活的常识、生活的智慧以及生活所需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班主任更是经常借助节假日对学生适时进行生活能力引导,比如“三八节”让学生给妈妈洗一次脚,“母亲节”让学生帮妈妈做一件家务,“父亲节”让学生给父亲写一封感恩的信等。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实现了对“生活能力教育”理念的自觉融入,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对此,王建军校长无疑倍感欣慰,因为他明白,理念只有得到理解、认同和自觉践行,才能彰显其生命力。这于学校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与此同时,学生的精神面貌明显提高。通过课题组的跟踪调研、访谈及家长反映,实施“生活能力教育”三年来,学生的整体生活能力显著提高。一些不懂生活礼仪的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表现得礼让谦恭;不少孩子可以自己做饭、自己洗衣物、自己作息;在自觉完成作业、自觉读好书、自觉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方面,孩子们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现。二年级的孩子,每周基本读书量都在5000―10000字数,不少孩子每周能阅读三四万字,这是十分喜人的变化;孩子们在敬老尊老方面也表现突出,学校开展的“孝心小明星”评比活动,激活并引导了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孝心;孩子们的道德品性和精神面貌迅速改观,生活性的故事引入和价值评判,教化并提升了孩子们的是非善恶判断标准。

更为可贵的是,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蓬勃的朝气。这让王建军校长甚为欣慰。把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融合为一,让学校生活不再压抑、沉重,是王建军校长和老师们共同的期望,从孩子们的行动中,他们感觉到了这种愿望的实现――

四年级学生张诗悦,在奶奶因低血压而昏迷,又和爸爸妈妈联系不上的情况下,紧急拨打了120,并到邻居家请求帮忙,最后成功将奶奶送到医院,及时抢救,表现出了很强的生活应用能力。

五年级学生侯雅楠,有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因小孙女迷失而着急万分的老奶奶,毅然拉着她到最近的警亭,并在寒冷的冬天里与警察叔叔一起,帮助寻找迷路的小女孩,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仔细寻找,终于成功找到了小女孩。这不仅反映出她的生活应急能力,也表现出她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

六年级学生王鹿鸣,有一天在和爸爸回家时,看到一位老奶奶口吐鲜血躺在地上,路人漠然经过,爸爸也急于赶路,小鹿鸣说服爸爸将车停下来,将老奶奶送到了医院。这不仅表现出了孩子强烈的同情心,也是他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他人的重要体现。

这样的事例近几年来在新区小学层出不穷。孩子们日新月异的变化,日益丰厚着年轻的新区小学的内涵。

目前,以“生活能力教育”为研究主题申报的“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已获重点课题立项。这在一个方面反映出“生活能力教育”作为新区小学的特色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新乡市教育系统领导曾多次就新区小学的特色教育理念的论证、确立与实施给予关注和关照。这也让学校倍受鼓舞、信念坚定。

从学校初建,到“生活能力教育”成为支撑学校前行的灵魂,新乡市新区小学完成了从普通新校到名校的转变。古语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王建军校长认为,三年的探索只是新区小学践行特色理念的一个台阶,点滴成绩只是学校健步前行的一个起点。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新乡市新区小学将鼓足勇气、继续探索,争取让“生活能力教育”这一特色理念结出更加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果实。

(作者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副教授,博士。河南新乡,453007)

上一篇:月工业经济稳中趋升 等 下一篇:上海世博会商业管理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