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角色”

时间:2022-09-18 11:53:28

有时是细菌,有时是精灵

儿子有不爱洗手的坏习惯,这时我就会吹着哨子,扮演成集合的细菌:“报告大王,有什么事情?”“今天发现一个不爱洗手的孩子,我们快点集合,在他洗手之前,进入他的身体。”说完我假装扑向儿子,儿子总是被吓得又是尖叫又是疯笑,快快跑去洗手。

每次他不好好吃饭,阻止营养吸收的“破坏精灵”就会出现,让他知道不好好吃饭的后果是怎样的,久而久之,吃饭就不成问题了。每次玩游戏,他都会乐此不疲,现在,就连以前最爱敷衍的洗手前挽袖子、洗澡后摘毛巾等,都愿意主动完成了。

当一回“代课老师”

上大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问题理解能力的加深,儿子不满足于古灵精怪的小儿科表演了。于是,更加拟人化、场景具体化的角色开始出现。比如儿子从幼儿园回来不开心,我就清清嗓子,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

我:“这位同学,刚刚我讲了什么故事呢?你来重复一遍好吗?”

儿子半天不出声,继续玩弄手中的铅笔。

我:“你应该向你的同桌学习,她多听话呀!”

儿子:“我平时也听老师的话,很少捣乱,老师还夸过我。可今天班上选了两名旗手,却没有我,老师对我不好。”

我:“那你可知道老师为什么不选你?是不是在哪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呢?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点是你不具备的呢?”

儿子:“我觉得小志很优秀,因为他背诵诗歌的声音很响亮,还做了小班长,为小朋友带操呢。是不是我背诵声音响亮一些,也能去当旗手呢?”

我:“是的。”

儿子的热情又上来了。

实际上,类似这样的情景再现,他会提供很多我想知道的细节,无需问他,自然就一清二楚了,同时我也可以给他建议,告诉他怎么处理会更好。

三个妈妈,你选哪个

最近他总让我演示不同妈妈处理同一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比如:上课不认真听课怎么办?我会认真揣摩问题,想象都有哪些作法,然后表演出来——

妈妈A:多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说不清楚就和老师交流,从老师和课堂去了解具体的情况,对症下药。

妈妈B:主要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可以引导他数豆子,不论用什么方法数,只要个数对就行。如果孩子实在不愿意数了,再变换花样。长期坚持下来,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逐渐集中。

妈妈C:多关心交流,但注意方法,不要直接问问题;适当给些奖励,这样孩子就会有动力;家长要抽空陪伴在身边,鼓励他们,或以玩耍时间做条件,让他多听讲或做题,别把孩子憋得在课上玩。

最后他选择妈妈C,原因是有奖励,还能有玩的时间。透过这个过程,我可以立马洞悉儿子的心理变化和想法,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效果不错。

摘自《孩子》

上一篇:中医助宝宝排“三毒” 下一篇:准爸爸莫做7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