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化研究述评

时间:2022-09-18 10:00:07

科学与文化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036-03

摘要:国内外及历史上的科学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科学的文化研究;科学文化学研究;科学与人文。西方科学文化研究的问题又可精分为三大方面:1)科学知识的内容与其文化情景的统一性问题;2)实在论反实在论二者关系调和问题;3)科学认识论与政治学的内在一致性问题。人类文化经历了四个时期,而人文与科学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关键词:科学文化科学人文

讨论科学与文化不外乎从三个视角:科学的文化研究,在文化背景下去反思科学或者是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文化,从而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领域;科学文化学研究,科学的文化意义及科学本身如何体现人类的文化本性;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研究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一、科学、文化概念

什么是科学?广义的科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三大领域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三大层面的总和。而狭义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即人类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以逻辑和实证为工具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体系,其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主体性是其主要特征。以下探讨的科学多指狭义的科学。

什么是文化?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精神财富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由人创造为人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文化学研究中,文化的定义很多,曾有人作过统计:自1871——1951年80年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条之多。本文所指的文化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其语境不同意义也略有不同。①文化的分类也是多维度的:从现象和本质上可分为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表层文化是指表现于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的现实的感性文化现象相当于物质文化。这些表层文化内在所孕育的深层的本质性的、隐藏在人们表面生活背后的深层精神理念诸如哲学观念和宗教观念等这些被称为深层文化。不能把两者绝对分开和对立起来,它们都是人的一种动态的现实的生存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是以文化的方式存在的,从人的生存方式中不难看出其中所体现的表层和深层文化;从历史的维度上可分为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对当代和传统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东西方也有各自的习惯划分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人文地理维度上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可分为四块: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为主的儒家文化圈;以印度为核心的南亚国家为主的佛教思想文化圈;以西亚为核心的伊斯兰文化圈;以澳洲、美洲、欧洲为主的基督教文化圈。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范围内又可分为许多地方性的亚文化圈,比如中国的中原文化、秦陇文化、闽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和齐鲁文化等。

二、科学的文化研究

科学的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严格意义上它属于一种思潮和研究方向而不能算作一个领域。它的萌芽状态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主要表现在历史研究领域探讨西方文化如何促使西方近代科学兴起,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近代科学等问题。比如,冯友兰先生撰写的《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以及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与人生》是这方面的代表。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著作当属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他的这篇博士论文开启了当代科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被称为科学文化研究的开斧力作。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默顿命题即两个假说:1)新教(尤其是清教)伦理精神的潜功能促进了科学的兴起;2)经济、军事和技术的需要促进了科学的发展。默顿认为英格兰在十七世纪出现科技革命的重要原因是新教的改革废除了本来繁琐的仪式,强调个体的劳动、勤俭,强调了个人对自然的探索是对上帝的证明。清教的这种全新的价值体系暗合了当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本主义精神,由此为资本主义和大工业时代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同时,默顿明确揭示了科学发展不纯粹是自己的发展,它与社会具有莫大的关系,在这一方面库恩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在1962年的《科学的革命》中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科学观,即把科学看作一定的科学共同体按照一套共有的“范式”所进行的专业活动,并描绘了一种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相互交替的科学发展模式。他系统论述了科学作为一种人的社会活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这个侧面,把科学从认识论范畴扩大到社会历史范畴,从而补充了科学哲学中传统逻辑主义的不足。库恩不仅强调对科学发展的外史研究,更强调文化意义的研究,将科学社会学发展到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即用社会文化的过程来描述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与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包括科学范式的转变、科学共同体成员观念思维方式在内都要受到文化的影响。

于是,在后库恩时代,顺理成章地出现了科学的文化研究(culture study of science简称CSS)。科学的文化研究开始强调在科学诞生、知识产生过程中要求凸显出处于弱势或边缘文化群体的文化立场。也有人将这种思路纳入到后现代主义的范围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体现在劳斯的《参与科学:如何从哲学上理解其实践》中,劳斯强调科学的产生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产生而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

与库恩持相似观点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华勒斯坦,他在《开放的社会中心》中大致表述如下思想:(1)强调性别研究以及各种非欧洲中心主义的研究对处于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系统研究有重要意义;(2)强调地方性的情景化历史分析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3)参照其他价值观来评价科学技术的成就,不论科学还是文化都要突破男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文化的多元性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现代化是欧洲中心主义的、西方的现代化或者说就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抹杀了文化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西方科学文化研究的问题可分为三大方面:(1)寻求科学知识的内容与其文化情景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因为科学知识内容本身也有文化因素);(2)科学文化内容如何面对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研究。实在论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强调人们用理性可以把握事物背后的实在、本质,科学大多是在实在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它更多体现了科学主义的精神。而反实在论强调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只能研究表面的、不能确定、值得怀疑的并且不能用理性把握的现象,于是就面临着如何调和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关系的问题;(3)如何认识和寻找科学认识论与政治学的内在一致性。科学知识(认识)发展到现在与国家政治的介入有莫大的关系,特别是二战以来科学的研究已经与个人的意义无太大关联,政治已介入到科学研究中,科学的军事、政治、经济意义在此也体现出来。

三、科学文化学——科学的文化学意义研究

科学的文化学意义是把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因为科学本身是从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是大文化中的一部分。人类历史可分为四个大的文化阶段:(1)自然文化阶段:原始时期对自然界的崇拜所产生的文化。当时的人类直接的感性理解和崇拜自然界,将不能解释的神秘力量人格化(“天命”思想),这个时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时期,不论从生产方式还是思想观念都是围绕着对自然的崇拜而进行的。(2)人文文化阶段:自我意识的苏醒,开始认识到外界的自然力量并不能完全左右人,人能左右自身,从蒙昧时代进入到了文明阶段,大致相当于封建社会时期。这个时期虽然也有天命思想,但更多的是对人的重视。中世纪也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黑暗时代,它奠定了一套知识传授系统场所和模式,(教会,教会学校)这个系统有利于科学本身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世纪是西方文明模式的滥觞。(3)科学文化阶段:到了文艺复兴以后理性分析的精神渗透到人类的各个方面,使这个时期的文化有典型的科学主义特征。人们用科学的东西研究一切,如霍布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伦理学,还有胡塞尔的逻辑演绎结构在哲学理论中的应用等等。(4)生态文化阶段:生态文化是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的文化,人们在追求知识研究人文的过程中要追求人的理性精神,这是一种更高的扬弃,它反映人类文化发展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并汲取自然文化中天人一体的整体文化观念的过程;同时也批评人文文化中的超人崇拜的信仰文化,并吸取了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因素,批判了科学主义中伪科学对人性、对人的精神的扭曲因素,吸取了科学主义中理性、怀疑、分析、创新等因素。因此,生态文化是到现在为止比较适应后现代时期的文化。

上一篇:基于企业人才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下一篇:浅析高校图书馆加强自主学习服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