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北农业保护性耕作之探索

时间:2022-09-18 08:24:53

皖西北农业保护性耕作之探索

一、所处地理环境

1.阜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华东平原腹地,地处淮北平原南部

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雨热同期。年平均气温14.8℃,极端最高气温40.3℃,极端最低气温-23.3℃,≥10℃活动积温4831℃,无霜期212d,年日照2351h,年降雨量823mm,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丰富。

2.全区土壤80%为砂礓黑土,20%为潮土

砂礓黑土土壤容重大、质地粘重、易板结、理化性状差、遇水膨胀、遇旱收缩、将砂礓翻上来则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前些年,我区采用小拖耕作,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形成土壤坚实度高,密度大,孔隙度低,透水性差,大大减弱了耕作层和心土层之间水肥的疏通,使农作物根系难以伸展。由此普遍存在着“小雨小淹、大雨大涝、无雨干旱”的现象,这种易涝易旱、缺少肥力的耕地生产环境,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是制约我区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历史现状和问题?

1.我区虽然是粮食生产大区,但大部分可耕地现仍属中低产田,多年来,由于不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方法,致使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加之,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机械化装备水平落后、农业推广经费短缺,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应用转化为生产力,造成我区农业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加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够强,而农机技术是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采用合理的农机装备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状态,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可以有力的抗灾,保证农业的增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保护性耕作可以实现节本增效,采取机械联合收获与人工分段收获相比支出节约50%成本;采用小麦精少量播种技术每亩可节约种子5kg,还能增加产量。农业机械的运用使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降低,大量劳动力可以转向非农产业;农业机械的应用显著降低劳动强度,可大大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因此,实施保护性耕作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行业发展产业政策的要求。由于近年来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普及应用,重型机器大型轮胎对土壤的碾压严重,造成犁底层以下土壤板结、土质坚硬(700以上拖拉机进行旋耕作业在动力上也是一种浪费),小麦根系不能有效吸收犁底层以下的营养和水分,遇到干旱天气时,作业层以上由于土壤疏松,水分被大量蒸发,作物因缺水枯死不足为奇。那么遇到降水特别集中,例如暴雨天气,土肥流失也较为严重。因为旋耕后表土疏松,犁底层浅,雨水不能通过犁底层向下渗透,土壤容水量变小,大量的雨水在土壤表面形成径流,造成土肥流失。即使旋耕后对土壤镇压,只是压实土壤表面,没有打破犁底层,干旱或雨水集中也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农机具存在的问题:一是小型拖拉机占83.2%以上,以户为拥有单位,自用为主,马力低,效率不高。二是由于缺乏大中型机具,先进的农机化生产技术如深松、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无法大面积推广实施。三是农机化广大的服务市场尚未开发。四是一部分农民看到了大型机具的发展前景,由于资金短缺,无力购买造成推广滞后,无法满足现代大农业生产需求。我区社会化服务体系较为健全,全区有农机作业服务队26个。他们实行机械化一条龙服务,但存在着机具老化,大中型机具较少,作业效率低的问题,不适应建设保护性耕作项目建设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和有利条件

1.发展思路

考虑到配置大、中型机械,需较多资金投入,农民的购买力有限,为适应现代大农业的需要,采取中央、地方筹措资金购置大、中型机具,通过运用浅松技术、秸秆覆盖、免(少)耕施肥播种技术,化肥深施技术,激发保护性耕作为核心要素的生产潜能,增强粮食生产的技术集成与应用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2.有利条件

各级政府支持力度大,同意补贴资金购置大、中型机具。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意识的进步,迫切要求农业生产中一些强体力劳动生产的环节用机械来代替。农民要求使用浅松技术、化肥深施技术,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高,加上国家政府对“农业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国家支持推广的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依法给予补贴”的政策。对一些农机大户采取?规范化作业,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保护性耕作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确保了项目的落实。

四、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

1.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一次变革,保护性耕作建设项目主要利用农机对土壤浅松,秸秆覆盖,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培肥地力、化肥深施、超低量化控等,运用免播施肥播种机复式作业,减少进土作业次数,免耕少耕,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保护较为有利。以小麦、玉米作物生产环节实施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为标准,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目的;以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机械浅松、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等机械化作业为方式。

2.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打破犁底层,使天然降雨储存在土壤中,形成地下水库,对水土流失环境保护比较有利,化肥深施,减少化肥的施用量,也可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还田秸秆,减少秸秆焚烧的污染和危害。加强培训,提高机手技能,保持机具良好状态,杜绝超标排放,减少污染。

3.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少免耕播种外,还要求采用机械化作业,保持高产稳产,节约资源,少用除草剂。

4.推广机具的选型和配套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机具为载体,以机械化技术配套体系为前提,离开了机械化的支持,保护性耕作技术将无法实现。

因此,机具的选型和配套是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点。一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动力条件,选择性能优良、适配性好的机型。二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农艺要求。三是考虑通过性和防堵清草能力。四是要看机具的制造材料和装配工艺是否过关。主要有深松机、免耕施肥播种机、大型拖拉机等。

总之发展皖西北农业保护性耕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政府扶持,农民自愿;强化合作,共同促进;突出创新,建立机制。?要不断推进保护性耕作社会化服务,培育、扶持、发展一批保护性耕作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及专业合作组织,探索保护性耕作市场化运行机制,提高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上一篇:基于变频器和PLC的恒压供水系统技术改造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课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