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体制改革: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2-09-18 07:57:22

【前言】质检体制改革: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棉花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以棉花为原料的棉纺织品质量的提高,新体制棉花以其加工质量高、棉花一致性好、异性纤维含量少、逐包检验且结果准确、可为纺织配棉提供质量参考等优势,越来越多的棉纺织企业愿意使用新体制棉花,使用公证检验结果来指导配棉,大大提高了纱...

质检体制改革:棉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棉花检验体制,由采用世界先进的大容量棉纤维快速测试仪对棉花进行物理指标及内在质量的检测替代了传统的手扯尺量、感官检验的检验方式,从而拉开了中国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大幕。

改革之初,通过发改委、农发行、纤检机构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大力宣传,使各棉花加工企业逐步认识到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是提高棉花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拓宽棉花流通的最终出路,加之国家相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技改贴息贷款、收购贷款优先、免费提供公证检验、购买新体制棉花给予进口配额等鼓励奖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通过技术改造,整合了棉花资源,促进了棉花质检体制改革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加快了棉花加工企业从数量型向资源型、质量型转变,使本辖区内参与技术改造的企业占棉花企业总数的91%,参与仪器化检验的企业数占棉花加工企业总数的91%,检验所覆盖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00%。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已走过6个年头,作为实施检验的主体――各地纤维检验机构,其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及配套设备设施就成为关系到改革进程的关键。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广大棉农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棉花种植面积不断增长,随之而来的棉花产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我所2004年检验0.34万吨,2005年检验2.33万吨,2006年检验12.42万吨,2007年检验24.93万吨,2008年检验40.29万吨,2009年检验34.84万吨,为适应这种检验递增的趋势,我所经过两次搬迁、两次改扩建以及2009年的新建,实验室最终形成一定规模(配备HVI 26台,实验室面积4000平方米、综合办公检测楼5200平方米、库房1200平方米),与国家的规划相匹配。因此,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保证全面落实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巩固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成果,提高仪器化检验工作质量,保证检验质量和工作的有效性。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对棉花的生产、加工、检验、贸易流通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使加工、检验分离,实行由第三方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公证检验,这就要求棉花加工企业在收购中就必须要做好对籽棉的检验、分级分垛堆放、分级分垛加工,从源头把好籽棉收购关。企业通过技术更新改造,加工设备配备完备、齐全,加工工艺科学合理,有效地提高了加工能力,缩短了公证检验时间,克服了检验的重复性,确保了检验结果公平、公正,检验结果的数据实行信息化管理,便于棉花购销双方通过全国棉花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棉花的质量信息,有利于交易双方进行贸易结算和质量监督部门掌握棉花质量状况,保证棉花质量,减少棉花质量纠纷。

改革也完善了棉花市场体系,促进了棉花交易方式的转变,拓宽了棉花交易的渠道。棉花流通由过去单一以现货交易为主,逐步向现货交易电子撮合、期货交易、国家储备等多种形式转变,有效地稳定了棉花市场,保护了棉农的利益,减少了因市场原因对棉花产业的影响。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在本地的棉花交易中,无论是棉花加工企业、流通环节的销售者还是用棉企业,对仪器化公证检验的结果、证书认可程度很高,仪器化公检的棉花已成为很多商家购买的首选。

棉花质量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以棉花为原料的棉纺织品质量的提高,新体制棉花以其加工质量高、棉花一致性好、异性纤维含量少、逐包检验且结果准确、可为纺织配棉提供质量参考等优势,越来越多的棉纺织企业愿意使用新体制棉花,使用公证检验结果来指导配棉,大大提高了纱线的棉纺织品的质量。

经过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不断积极探索,棉花产业发展和检验技术机构发展互利互赢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

(作者单位:巴州纤维检验所)

上一篇:服装质量投诉为何高居不下 下一篇:浅析棉花颜色级图数据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