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新时期青年教师如何走“名师”之路

时间:2022-09-18 07:45:17

摭谈新时期青年教师如何走“名师”之路

【摘 要】名师之华,采之有道。在名师愈来愈被崇拜和模仿的今天,青年教师如何借力名师资源快速成长自己呢?本文聚焦课堂,寻找名师成长规律,追其根,溯其源,从仿课堂、仿积累、仿风骨三方面重点阐述如何通过仿其表,效其形,学其智,得其神,由外而内,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 键 词】学名师;仿课堂;仿积累;仿风骨;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65-03

随着第二轮课改的深入,各种名目的示范观摩活动层出不穷,名师课堂那精湛的教学技艺、灵动的教学机智、高质的课堂效果常让人叹为观止。于是乎,名师效仿热又开始掀起,名师的一笑一颦都牵动听课者的心,名师的特色招式成为青年教师效仿的重点。

教有道,仿亦有道。名师课堂简单非不简单,不简单亦非简单。名师的造就非简单复制就可,它需要用心、得法,不仅仿其表,效其形,更要学其智,得其神,如此才能于提升自我的台阶上拾级而上。

一、仿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所有名师,皆从课堂起步,从课堂历炬,从课堂成长。名师的示范课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提供了感性的借鉴,有很大的示范和启示作用,激活了探索、反思、变革的动力,所以学名师,从课堂开始。

1. 仿思路。名师课堂,常让人惊叹不已,特别是在构思上,在教材处理上,常让人感觉出奇不意,却又恰到好处。有些课例的设计,我们不妨“取之”效仿。如,高段主题知识构建课型,我们可以借鉴窦桂梅老师的《火烧圆明园》、《秋天的怀念》,于课始、课中、课后适时地穿插课外信息,进行主题拓展阅读,以提升课堂容量,增加课堂信息摄入量,提高课堂的温度、广度和深度。如,作文教学,我们可以模仿于永正大师的生活摄入思路,从所看、所闻、所想入手,让作文教学淋浴生活的阳光,自然而恬淡。《伯牙绝弦》是一篇深得教坛才俊青睐的公开课、赛课文本,相关的教学设计层出不穷,但各有特色,各有秋千,作为首次上此课的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择取相应思路设计尝试实践。

其实一个设计就是一种教学理念,学设计、仿思路的过程就是多元理念汲取的过程。

2. 仿细节。细节最见功力。教学某一环节的设计,某一细处的引导,最见老师课堂驾驭能力。名师课堂中,两块内容是最让人高山仰止的,一是读的步步为营,二是情的激发共鸣。而这两点恰恰是通过教师的课堂即席评价引导而使之惊魅和妥贴的。诸如,老师黔驴技穷关于读的指导,可以借鉴支玉恒老师的《第一场雪》关于“雪后美景”朗读指导的教学片断,他的“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与“刚才那位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雪地边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化要求于幽默的点拨,让人深思。以读引思,以读悟法,以读学写成为他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而他的何处点拨,何时点拨,怎样点拨更是值得大家学习效仿。如,在情感激发上倍感无耐者,可以多看看窦桂梅、雷华英、王崧舟在引学生入境入情中的教学片断,寻找这细节设计背后的导读之法、教学理念、师者底蕴。

静心而思,细节深处,细细琢磨,不难发现,皆不外乎四个字: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内心所思所需,指导悟法、学法。

3. 仿处理。教学有预设,但更有生成,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最能考验一位教师的教学机智,引学艺术。“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许多名家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灵动巧妙,值得一妨。如,全国优秀教师肖彩莲的《点的轨迹》教学中的“蟑螂事件”处理,把原来的课堂思路打断者生成为课堂教学资源,请学生关注螳螂的跳动路线,使“轨迹”的概念深入生心,此举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再如,特级教师俞国娣《鞋》的教学中“学生摔地上”事件的处理,让学生不仅理解了教材中“温暖”的本义,还用行动向学生诠释了“温暖”的引申义,使脱离预设的“事故”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老师的教学智慧无不让人动容。此类胜举、智举,在名师课堂,屡见不鲜,于资源的巧用中再现师者的教学机智、课堂驾驭能力。

二、仿积累

善上若水,厚积薄发。透过开满鲜花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名师课堂之所以“好看好听”,非纯技术活,前后还有个人文化底蕴在支撑,人生修炼在打底。名师之所以成名,非一朝一夕,乃至千日所学,十年所积。高密度、高强度的学习历炼是他们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因而,仿各师必得仿积累。

1. 仿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名师是读书读出来的。翻阅了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所著书籍,对书热爱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因为阅读,所以成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郑金洲如是说。“书,是最高档的美容品,最有效的营养剂。读书,让你的骨子里有了‘钙中钙’,精神容颜,注入了最鲜活的、抗衰老的生命元素”,“挤”、“抢”,甚至“挣”时间读书著称的窦桂梅老师这样谈读书,她认为“有书就有时间”,她时常把书放在背包里,随时随地展卷,随时随地记录,会前会后,点滴闲暇,来往车上皆可以进行阅读。“阅读,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以诗意课堂闻名的王崧舟老师把自己的读书境界归结为三句话:为己读书,天天读书,随性读书。在他专业发展“孤独沉潜”的五年,他读了大量的书,与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亲密接触,让书在心中发酵、酝酿,融入到生命中的每一根血管,每一个细胞。书是师者必须品,为师者当读书。新时期的师者,更应该从书中汲取大量知识营养,学名师,把读书当成呼吸般自然,当成空气般重要。

2. 仿勤奋。不劳者无米可炊,不勤者一事无成。但凡是稍有名气的师者,他的人生字典中都有一个“勤”字,勤读、勤记、勤学、勤试、勤思、勤省、勤写、勤进。李卫东利用“非典”期间闭门读陈鼓应编著的《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赣榆名师李震花了12年的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里练“抄功”;江苏省特级教师蔡明曾是“函授专业户”,工作函授一肩挑,于勤作的同时勤学;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赖正清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晚上六点必到办公室勤读不止、笔耕不辍;特级教师余映潮曾做数以千计的读书卡片,并在功成名就之时仍将他的“不遗余力地完成本职工作、永不停止地积累、坚持进行极为艰苦的写作”等以八个方面为主内容的“苦做”精神进行到底;贾志敏、于永正、张化万、窦桂梅、孙建锋、孙双金、支玉恒、薛法根、赵志祥……无论是教坛泰斗,还是师界明星,工作之勤实,学习之勤奋,笔头之勤耕,皆是有口皆碑,师者皆知。这勤字不仅是一种教者的工作状态,更折射出师者的人性魅力,故当师者,从勤开始;仿名师,从勤字仿起。

3. 仿磨砺。要成大事者,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没有长期、扎实的实践,没有千锤百炼的磨砺,哪有灵动高效的名师课堂?王崧舟五年的“孤独沉潜,苦心鼓志,读书—实践—思考—总结—写作”;于永正常年的笔不离身,随时记下瞬间思维的习惯;窦桂梅屡屡请老师、专家诊课,把每一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孙双金首次公开课前的由教师组成的四十几名“学生”微格式试课、评课;薛法根初涉“素描作文教学”领域前对贾志敏老师的每一堂作文课的模仿,揣摩贾老师点拨、评价、激励的语言艺术;管建刚近10年作文教学实验中的“四处采蜜、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以及出版近500期的学生作文诉之《评价周报》……这一切皆阐明一个事实:长期的实践是名师成长的基础,名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长期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故,学名师,从家常课的实践开始,从扎实的磨砺开始,从学会孤独开始,从耐得寂寞开始。

三、仿风骨

名师最打动人者,发展至高处,那就是“师者风格”的养成。对教育的热爱,昂扬的正气,清傲的品格是他们的标识。他们以厚重的学养和儒雅的风骨,营造着“开放、包容、和谐”的精神家园,然后“诗意地栖居”。仿名师,不能忘仿其风骨。

1. 书生气质。名师与一般教师最不同的就是浑身上下散发出的书儒气——温暖、纯净、深刻、儒雅,谈吐有度,举止有节,博学多闻。那是百书所养而成,千日所学而致。窦桂梅那张扬的课堂气场,洋溢着“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芦蒿人”的豪情;吉春亚,静静的一站,就是温婉娟秀,口吐芳华,曼妙如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诗意语文”著称的王崧舟,谈笑间,“教困”灰飞烟灭,有的是云卷云舒,有的是诗情画意;年愈花甲的于永正童心未泯,幽默诙谐后的大智慧常让学生一不小心爱上作文;周一贯大师,愈老弥坚,他的出口成章、妙语如珠让人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百书的浸润,百学的汲取,成就书生气质,教坛风景。人的容颜无法改变,但人的气质可以后天形成。为师者,得养成师者气质,博学,举止有礼,有节,有度,行为世范。

2. 教学风格。名师的课堂发展路径一般经历“有效课堂——特色课堂——风格课堂”三个阶段。他们倡导博学众采,但决不盲目模仿,而是推崇弘扬个性。他们虽也学名家设计名家的课堂,但注重的是学名家的成长过程,名家的精神气儿。他们于学与思的结合中关注自身教学思想的生成,教学风格的形成。窦桂梅言: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她的“主题建构”教学,贾志敏的“语感课堂”,于永正的“趣味课堂”,王崧舟的“诗意课堂”,薛法根的“简约课堂”,吉春亚的“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等,皆如一条条个体性鲜明的彩带,在教育的蓝天中自由飞舞,共炫出斑斓的色彩。试想,如果他们之前的学仅止于形的肤浅,只局限于“跟风”、“流行秀”,他们的课堂还有自己的味道么?故,仿名师,不仅要仿其形,更要仿其学之所学,于众师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吸收,且个性消化,产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课堂标识。

3. 大爱无疆。上善若水,大爱无疆。心中无爱,不为师也。师者,不仅有爱,更要会爱、善爱。仿名师,从善爱学生开始,用更高质的课堂、更完美的人格温润学生,影响学习,培养学生。特级教师李镇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特级教师吴正宪“我一下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孙双金的“好教师首先要爱学生,真心实意爱学生,发自内心爱学生,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窦桂梅“给75个孩子写‘心灵对白’,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用六年里发生的小故事进行叙说”之举,且用六年时间帮助学生积累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背诵300多首诗词……正因为他们内心积存着对学生至深至真的爱,对教育至纯至善的情,所以他们甘于“苦”,乐于“学”,醉于“研”,善于“创”,用自己的博大、智慧去丰满课堂的质度、效度,用最深最纯的爱去甘饴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明天。

名师成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既有坚韧不拔之志,又有出类拔萃之才,更要有铮铮风骨、奉献情怀。新时期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可以从仿名师起步,追其根,溯其源,由形到神,由外而内,循序渐进,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唤醒自己蜇伏的激情、潜力、才情,高蹈于现代教育的舞台。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妨从仿开始。

上一篇: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教育本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