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时间:2022-09-18 07:13:4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信息反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训练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设计的问题要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使问题具有效能性的同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一、提问要富有情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亚洲“小巨人”姚明也说过:“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跟着兴趣走。”可见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因此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在课堂提问中适当以趣激之,让兴趣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始终跟着兴趣走,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巧布疑阵,诱发兴趣:第一段,抓住课文中更羸对魏王说的“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这句话,提出问题:“更羸不用箭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吗?”使学生带着疑问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当读到“射下了!射下了!”和“大雁直掉下来”时,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更赢不用箭,竟使大雁”直往下来“呢?这是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个个都想探个究竟,想了解时怎么回事,也都想说个明白了。

二、提问要有层次性

著名教育家指出:“教师要善于最有效地使学生牢固树立学习信心的心理倾向。”因此,在问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应答能力有一个准确的估计。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小步子的铺设性问题,搭“桥”铺“路”,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起跳。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第二段鲁迅先生和作者谈《水浒传》时曾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一个重点句,含义较深,如果要求学生直接讲出其中的内涵,必然会导致冷场或“卡壳。针对这一点,教师设计了一下四个小问题:1、设问:对于《水浒传》的内容,作者闹不清,鲁迅却记得牢,仅仅是因为记性好坏么?2、反问:是鲁迅在作者目前夸耀自己读书认真吗?3、追问:仅仅是风趣的批评吗?批评的目的是什么?4、深问:鲁迅先生是不是只关心作者一个人?通过:“设问、反问、追问、深问”,环环相扣,为解决问题铺设了台阶。坡度较小,学生沿阶而上,逐渐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深刻地理解了鲁迅先生这句话的内蕴,并受到了鼓励,达到了教学、教重的双重目的。

三、巧用变序提问

长期按某种顺序设计提问,会形成对学生思维的临时性抑制。为此,要适当地改变顺序,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承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回答提问。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最后一节,不是顺问:“最后一节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而是问:“有人认为,最后一节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上一节重复,建议删去,你的看法是什么?”这里不是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而是问不这样写会怎样?这种问法提供了材料对比,扩大了信息反差,构成了矛盾情境,便于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四、提问要曲中求解

教学中,通常是按照常规思路正面直接发问,这样问题明确,问点显露,但缺少变化,难以启动思维。而曲问则是旁敲侧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含蓄生动,富有情趣,有思考余地。在教学中,恰当的辅以曲问,可以提高答问效果。如在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时,采用直问:“蔺相如是怎样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这说明了什么?”问后学生有的复述故事情节,有的在读课文,进行生硬的人物评价。改用曲问:“蔺相如是真的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吓唬秦王的,为什么?”实质上是让学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智胜秦王的。由于改变了问法,这其中包含着许多诱答的因素,有的认为蔺相如真撞柱子;有的则认为是假的,是做样子吓唬秦王的。这时可以相机诱导学生反复读书,深入思考,发表自己意见。最后看法终于一致:蔺相如既非一定要真撞,又非仅仅做样子吓唬秦王,而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惜玉而妥协则不撞;如果秦王一意孤行,硬抱宝玉,则人玉具毁。这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提问要有重难点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要围绕教学内容,体现重点、难点,注意实效。即从教材实际出发,或从自己所任教的学生实际出发,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切忌面面俱到,什么都问。就语文课说,对寓意较深,内涵丰富的课文及有关段落章节词句的分析或表达曲折结构复杂的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把握其内容实质,避免浮光掠影或浅尝辄止;而对于文字障碍不多或结构不十分复杂的课文,课堂上提问则应立足于帮助学生理清结构,疏通文路,提纲挈领,启发学生通过自学得其文章精要。有经验的教师对于课堂提问,一般的也总是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提出问题。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提得浅易,使他们能够回答,得到学习和锻炼;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则提得难些,促使他们深入思索并以此启发其他同学发挥引路作用。正如宋代思想家王安石所说:“问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要使“问之切”,就必须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让问题切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丰富多彩的,提问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严格的说,无所谓“定式”,也不存在如机器生产那样刻板的程式。但就其问题的系统性连贯性而言,却很值得教师们通过自己辛勤耕耘,总结出切合教与学实际的、有效的提问方法。

上一篇:兴趣引领初中物理学习 下一篇:吃饺子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