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演唱在声乐教学中的可行性

时间:2022-09-18 06:36:21

跨界演唱在声乐教学中的可行性

摘 要:现在社会的艺术类院校,更多的是注重三大唱法的教学,跨界演唱的教学是少之又少。社会大众对跨界演唱的喜爱和欢迎却是大大超过传统唱法,所以跨界演唱在艺术类院校中的教学是迫切和必不可少的。这也使得传统的声乐教学必须去重视和开拓跨界演唱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成长。

关键词:跨界演唱;教学;理论依据;教学模式;人才

现今乐坛上,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美声、民族、通俗三大唱法之外,更为潮流和民众津津乐道的是跨界演唱。对于跨界唱法的定义,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指唱法跨界,指的是歌唱者既能唱美声又能唱通俗流行等等,同时具有不相上下两种歌唱的能力。例如中国音乐学院的吴碧霞老师,兼修美声与民族两种唱法,能唱地道的民歌小曲,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湖北民歌《哪里有闲空回娘家》、山西民歌《一铺滩滩杨柳树》等等,同时也擅长古典美声作品,如《威尼斯狂欢节》《纸醉金迷》等等。另一种是指唱跨界的歌曲,指的是以自身已有的专业唱法演绎跨界的歌曲。例如上海音乐学院的廖昌永老师,用美声的发声方法演绎通俗歌曲《天边》。

在一般艺术学校的声乐教学中,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民歌、美声或是通俗演唱的教学,学生自进校后就师从某一位声乐教师,系统进行声乐学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从最基本的发声练习开始,根据学生的嗓音特点来区分是何种唱法,有目的地进行曲目练习,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学习和巩固学生的某一唱法的技能技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专长于某一唱法,有所建树。而跨界演唱,无论是唱法的跨界还是曲目的跨界,都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唱法,它要求演唱者能根据曲目的不同、自身声音条件的不同、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的不同,全新、融会贯通、但又不尽相同地去演绎一首歌曲。这是对歌曲的重新理解和定位,是一种求新和创新的理念。就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在听众的耳朵里,最为经典的,肯定是美声版本的《我爱你中国》,譬如郑咏版本的。但是谭晶版本的《我爱你中国》也独具特色,十分吸引人。谭晶在歌曲的演唱中独到地运用了通俗和原生态相结合的歌唱方法,使人耳目一新。那么,不论是传统的三大唱法还是潮流的跨界演唱,都是有相通相连之处的,它们的歌唱基本点还是相同的,简单地说就是同样讲究气息、声音、位置和共鸣腔体。

现在的艺术类院校,更多的是注重三大唱法的教学,跨界演唱的教学是少之又少。而社会大众对跨界演唱的喜爱和欢迎却是大大超过传统唱法,这就不得不使传统的声乐教学去重视和开拓跨界演唱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那么,在艺术类院校进行跨界演唱的教学是否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是完全可以进行并且是有理论依据的。首先,跨界演唱,终究其源,还是一个唱的能力的问题。而在声乐教学上,基础部分是不分美声、民族还是通俗的。也就是说,不论是跨界演唱还是传统的三大唱法,发声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同样讲究气息的连贯和扎实、同样讲究声音的位置和吐字、同样讲究共鸣腔体的灵活运用。其次,音乐类院校,声乐教师的配备比较全面,有美声教师、民族教师、通俗教师,传统的声乐教学是一对一的。而在跨界演唱的教学过程中,一位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专业教师,可以打破常规,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和学习领悟能力为之配备多名声乐教师,辅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本校2008流行音乐班的学生陈雅楠,进校以来一直都是跟随通俗教师学习声乐,在进入到三年级时声乐学习遇到了瓶颈,高音区过于“紧”,歌唱时太“捏”,打不开,导致在演唱曲目上十分受限制。为此,她的主课老师联系了教授美声的老师,进行了一学年的美声教学,通过这样的互换课堂,真实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大大改变了学生的歌唱能力,使之在通俗演唱的技能技巧上有了突破,提高了歌唱水平。在毕业音乐会上,该名同学不仅演唱了大量风格迥异的中外流行曲目,甚至还高水平地演唱了地道的江南民歌《太湖美》及央视青歌赛美声曲目《我的深情为你守候》。再次,音乐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对跨界演唱的深度学习和提高。基本上每所音乐类院校都开设了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之类的基础课程。除此以外,音乐类院校还设有音乐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形体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眼界。尤其是音乐欣赏和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设置,能够让学生大量接触各类风格不同的音乐,极大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感知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跨界演唱时多种音乐元素的结合与再现。

跨界演唱不是简单易学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在跨界演唱的初期教学上,应该根据学生本来的声音条件进行系统的发声基础教学。在过渡到第二阶段的曲目练习时,有针对性地树立学生的歌唱意识和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逐步解决学生发声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技巧。在曲目教学上,可以有意识地加入不同风格和唱法的曲目,有阶段性地进行歌曲风格归类练习。例如本校2008声乐班的薛存己同学,是以美声专业考进来的,进校之后也一直都是以美声为主专业进行学习的,在校期间还获得过全国“孔雀杯”声乐比赛美声组银奖的好成绩。但同时,他还跟随老师进行了通俗演唱的学习,毕业音乐会上与陈雅楠成功合作了《剧院魅影》一歌。毕业后在专业院团,他的跨界演唱能力得到了领导和听众们的赞肯。此外,本校2007影视表演班的顾天宇同学,也是这样。刚进学校时,因为表演专业开设声乐课,她接触到了声乐课程,开始民族唱法的学习。之后,因为歌唱能力的拓宽,开始接触美声唱法,毕业前她已拿到了德国大学的邀请函。由于她本身有影视表演的学习经历,所以舞台表现力较强,现在德国艺术院校进行音乐剧的深造。这都是我校跨界演唱教学的成功范例之一。

综上所述,跨界演唱教学,在现如今的各大音乐院校是完全可行也是十分合适的。社会潮流所趋,市场需要,听众喜闻乐见,同时,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今后的工作就业能力,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可见,开展跨界演唱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江苏省戏剧学校)

上一篇:简迅音标及其与phonics的结合实践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化学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