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小将》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时间:2022-09-18 06:27:22

《大兵小将》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摘 要] 电影海报通过文字、图像、字体、色彩等多种模态来表达意义,具有多模态性。运用Kress&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通过从语言学角度来解读电影海报《大兵小将》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能更好地理解电影海报是如何通过图像、文字、色彩、布局等共同实现意义构建,达到传达电影信息和吸引观众注意的宣传目的。

[关键词] 多模态语篇;电影海报;《大兵小将》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文字信息,更多的是以声音、图片、视频等为中心的信息形式。语篇分析也由语言文字语篇,即单模态语篇,转向以图画、色彩、布局等为特征的多模态语篇。近年来,多模态语篇分析作为一个热点话题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重视。Kress&Van Leeuwen(1996)以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视觉语法理论,为解读图像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电影海报是传达电影信息和吸引观众注意的重要宣传形式,它集文字、图像、色彩和精心布局于一体,是典型的多模态语篇。本文尝试用Kress&Van Leeuwen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从语言学角度解读2010年贺岁片《大兵小将》的宣传海报。

一、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

Halliday(1994)的系统功能语法将语言看做社会符号,认为语言是一个由语义层,词汇语法层,语音层构成的符号系统,提出了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各种经历的表达。人际功能是指语言具有表达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功能。语篇功能指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胡壮麟等,1989)

Kress&Van Leeuwen认为图像也是社会符号,社会符号学理论同样适用于对图像的分析。他们把语法延伸到了视觉层面,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规定了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也决定了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陈述”。(李战子,2003)Kress&Van Leeuwen参照了Halliday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纯理功能理论,提出了图像分析的理论框架,即“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他们把多模态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不是把图片当做对语言文字的示例,从而把语言研究和图像研究结合了起来。

二、《大兵小将》海报的多模态语篇分析

影片讲述的是战国后期,各国统治者为霸权角逐,卫国军队被梁国伏击,两败俱伤,卫国只剩下卫国将军,梁国剩下装死的大兵。卫将受伤,大兵趁机抓住他,一心想把他带回梁国领功,换来五亩良田,过太平日子。而卫将认为战争可以统一国家,只有统一才能带来和平。两人在路上遇到各种危机,为求逃脱险境,最终成为患难知己。当他们终于抵达梁国时,大兵却放了卫将。但大兵登上国土时,却发现梁国已败给秦国,因不愿归降被乱箭射死。

(一)再现意义

根据图像的特点Kress&Van Leeuwen(1996)区分了两种再现模式: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在叙事再现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来体现的。使图像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李战子,2003)如果图像中的参与者被矢量连接起来,他们就被再现为对相互做某件事,可以分为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概念再现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属性、类别和特征等来体现的,区分了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等。

《大兵小将》的电影海报主要展示了两个参与者,一个是成龙饰演的梁国士兵,一个是王力宏饰演的卫国将军。海报中大兵蹲在地上仰视将军,将军手握宝剑双臂交叉站在大兵后面。大兵仰视的目光构成了一个矢量,是反应过程,传达了两者身份地位的悬殊。大兵嘴角露出一丝笑意,表现出大兵得意和毫不在乎的态度。而将军表情严肃,目光坚定,这一矢量与士兵的表情构成的矢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将军是军队高层指挥官,骄傲自负,士兵则处在基层。从海报中可以看出大兵胡子拉碴,这一矢量表明他在年龄上大于将军,从生活阅历层面进行了“兵与将”“大与小”的比较,通过两者在年龄、兵龄、经验等方面的差异,透露出影片中的“大”兵,是一种生活阅历和人生经验上的“大”,而“小”将则指一种年轻气盛的自负和缺乏人生历练的浅薄。

在这幅海报中士兵和将军手中的剑上沾满了血迹,是一个象征过程,剑和血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战争是影片《大兵小将》的背景,也是剧情发展的依托。士兵胸前插着一支箭,但士兵并无痛苦之情,这是他在战场上装死的招数之一,即用折叠弹簧箭佯装被射死。这象征着士兵“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生死观,展示了一个以逃脱战场为荣的大兵形象。

(二)互动意义

图像和观看者之间可以产生互动关系,并且提示观看者对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包括人)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实现互动意义时,Kress&Van Leeuwen(1996)提出了应遵循三个原则: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

1. 接触

Kress&Van Leeuwen(1996)将图像分为“索取”类和“提供”类。“索取”类图像指图像中的参与者目光指向观看者,从而与观看者建立起一种想象中的人际关系。“提供”类图像指图像的参与者与观看者没有目光接触,向观看者提供信息。

海报中的两位主角中,士兵与观看者之间没有目光接触,不存在想象中的人际关系,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士兵的表情透露出他的乐观豁达,两个主角表情和姿势的对比向观看者提供了影片中两者个性迥异的信息。而将军表情严肃,与观看者有目光接触,从而与观看者建立了想象中的人际关系。其坚定的目光展示了他以“大人物”自居,视国家荣誉和个人尊严高于一切的个性,并向观看者寻求注意和认可,增加了海报与观看者的沟通和互动,起到了海报的宣传作用。

2. 社会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之间应保持的距离。Kress&Van Leeuwen(1996)认为图像的框架尺寸也会反映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亲疏关系。如特写表示亲近距离,镜头中整个人表示社会近距离,镜头中整个人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则表示社会远距离,若至少有四至五个人的距离则为公共距离。

在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主角的整个人像,并且他们周围有空间环绕,采用了社会远距离的设计,这表明参与者与观众之间是疏远的社会关系,并非是亲近的私人关系,这符合事实本身。在两位主角身后是金戈铁马的战场,是采用了更远的距离设计:公共距离。这反映了虽然影片讲的是古代战争的故事,但战争本身并不是重点,只是故事发展的背景,影片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的影射,而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研究。

3. 态度

在图像中态度是通过“视角”来体现的,表达对图像中的参与者所持的主客观态度。如果观看者以仰视的角度看图像中参与者,表示参与者相对于观看者来说处于强势地位,平视角度则表明观看者和参与者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俯视则体现观看者享有权势。(Kress&Van Leeuwen,1996)

海报中的两个主角都是从平视角度来设计的,体现了观看者和参与者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这种正面角度的水平视角体现了海报设计者的主观态度――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融入其中的感觉,从而拉近影片与观看者的距离。

海报中的文字也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观态度。片名旁写着“成龙作品”,而对比《非诚勿扰》宣传海报上的“冯小刚作品”可以看出,冯小刚作为导演的地位和威望极高,是影片的一大卖点。在影片《大兵小将》中,导演是不出名的年轻人丁晟,演员成龙却在国内国际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成龙作品” 已经成为动作喜剧的大品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就是影片好看的保障。海报的这种设计使观看者能够感受到大明星的存在,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三)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是和系统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相对应的,包括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图中的位置来实现的。显著性指通过元素被放置在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亮度等,引起观看者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取景指的是组织手段,体现元素间的连接或切断。

在海报的文字中,电影的片名信息价值和显著性最强,所以片名字体很大,被放置在“成龙作品”的左边,体现了设计者将影片故事暗示为已知信息,“成龙作品”置于右边以新信息形式得到了强调。由于海报的潜在观看者是中国人,所以英文片名BIG SOLDIER的字体较小,字母L上面有一个很小的英文单词LITTLE,字号明显小于BIG,在视觉上凸显了“大兵”与“小将”两个人物之间的对比。电影片名下面是演员阵容、导演等信息,其信息价值比图像和片名略低,字体较小,显著性较弱。

从图像来看,图像本身不是杂乱无章堆砌而成的形式,而是有结构有组织的整体。两位主角在海报靠右的位置,占据了二分之一篇幅,色彩浓重,信息值和显著性很强,起到了吸引观众目光和迅速传递影片信息的作用。战场作为背景色彩饱和度和亮度较差,显著性较低,体现了影片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却不是故事的重点。与战场相对的是作为背景的油菜花,两者之间形成分割线,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将军好攻善战,誓死捍卫“卫旗”, 他一心想着的大事是“踏平诸侯,统一天下”。可对大兵而言,活着、回家、种田,传宗接代才是大事,他一路都在盘算着用卫将换来的五亩地如何分配,如种豆、种油菜花等。正是受这种“活捉敌将,奖良田五亩,终身免除兵役”的美好前景的驱动,大兵才不放弃把卫将带回梁国,这才引发了整个故事。

三、结 语

电影海报由图像、文字、色彩、字体等多种符号共同作用生成,具有多模态性,每种模态都有不同的意义表达方式。通过对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分析,可以看出这幅海报文字简洁,图像生动,文字和图像对意义的构建共同起作用,既展示了影片的主题,又激发了观众的兴趣,设计十分巧妙。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An l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 Kress G,T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3]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1).

[4]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5]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05).

[6]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6).

[作者简介] 范杰(1979― ),女,山东德州人,硕士,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及外语教学。

上一篇:谈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与繁荣 下一篇:动画短片中的创意思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