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国外城市休闲研究:特征\比较与启示

时间:2022-09-18 06:13:00

近10年国外城市休闲研究:特征\比较与启示

[摘要]休闲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尺。城市的进步伴随着休闲的发展。基于Elsevier ScienceDirect数据库,对2000~2010年与城市休闲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外城市休闲研究多采用理论综述、问卷调查、模型设计与定量评价、GIS数据分析、视频跟踪描述、案例比较说明等方法;研究内容包括城市休闲理论、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城市休闲主体、城市休闲客体和城市休闲管理与保障等5大研究模块;基于地理学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占研究论文总量的25%,主要包括对城市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海滨等休闲空间的规划、开发,休闲项目评价管理等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城市休闲定位、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方向选择、城市休闲主体研究等方面存在研究内容的差异。城市休闲产业建设、自然与人文休闲空间规划及环境可持续问题、休闲旅游等是现阶段城市休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城市休闲;休闲空间;启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9-0066-08

一、背景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最大贡献是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充裕的休闲时间。在相对充裕的经济条件下,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休闲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更是衡量城市社会文明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尺。

城市的进步伴随着休闲的发展。城市休闲是城市生活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不仅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而且也会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中外城市提出“打造休闲城市”的口号,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正如火如荼。近年来对城市休闲的研究也明显呈现出成果数量递增、研究焦点集聚的趋势。

二、研究概况

1899年凡勃伦(Vablen)《有闲阶级论》被认为是最早关于休闲概念的论述,标志着现代休闲学研究的正式开始。休闲及游憩活动开始被认为是健康和优质生活的必需,但直到20世纪中期,国外学者才开始对休闲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早期国外休闲研究主体刊物包括《休闲研究学刊》(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休闲科学》(Leisuresciences)、《休闲研究》(Leisure Studies)、《公园及游乐管理》(Journal of Park and RecreationAdministration)、《医学休憩》(Therapeutic Recreation)等。目前对城市休闲研究的刊物已扩展到包括《景观与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Planning)、《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和《城市林地与城市绿化》(Urban Forestry&Urban Greening)等在内的多学科近几十种刊物。

本文基于Elsevier Science Direct数据库,对2000~2010年与城市休闲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精选,城市休闲相关问题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论文共132篇。总结检索文献特征,可以发现,目前学者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多采用理论综述、问卷调查、模型设计与定量评价、GIS数据处理与分析、视频跟踪描述、案例比较说明等方法,内容包括城市休闲理论、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城市休闲主体、城市休闲客体和城市休闲保障等5大研究模块(见图1)。比较集中的研究区域有中国香港、台湾、上海、广州,美国华盛顿、芝加哥,南非开普敦、布隆方丹、德班等城市,同时也包括英国、新西兰、瑞典、澳大利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由于休闲主体、客体的复杂性,对城市休闲空间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征,研究成果的内容、来源或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多基于社会心理学、地理学、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体育学、生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的不同视角,其中,基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论文占30%,基于地理学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占25%,地理学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关注城市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海滨等休闲空间规划等内容。

三、国外城市休闲研究内容

(一)城市休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是城市休闲的价值所在。1970年由世界休闲组织颁布的《休闲》指出,所有的人都拥有参与符合其所在社会的规范和价值标准的休闲活动的基本人权,政府有义务承认并保证其公民的休闲权利;在保证生活质量方面,休闲同健康、教育一样同等重要,政府应当确保公民得到丰富多彩的高质量的休闲与娱乐机会。

休闲行为、游憩活动、公共空间利用等对城市居民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的潜在影响。国外休闲研究主要包括时间分配、初始动机及相应行为、休闲费用的影响、城市公园使用、环境、交通、公共休闲政策和管理实践等。

威廉姆斯、霍尔、哈洛(Williams,Prentice-Hall&Harlow)探讨了城市中旅游和娱乐休闲之间的关系,并认为休闲、旅游娱乐休闲之间的关系功能相近。城市购物中心已成为融合休闲、康乐和旅游等活动为一体的新的消费场所。

卡伦(Karen)基于GIS数据,结合影响游客的物质、社会和管理因子指标,通过ArcGIS自动生成了新西兰“游憩机会谱图”,将新西兰户外游憩地分为城市、荒郊、偏远地区和原始地带4个等级。

在欧洲国家,城市林地和绿地通常被公众认为是最主要的临近住宅的自然休闲地,随着人们户外休闲需求和亲近自然愿望的增加,私人林地物业免费对公众开放的社会功能也提上日程。朱丽叶(Juliette)制定框架,评估私人愿意接受补偿值范围(WTA),以接纳大众休闲活动,免费提供休闲设施。凯瑟尔(Cathal)评估并分析了爱尔兰科尔港的基础概况、休闲者态度、对已有的管理模型与休闲设施的感知、不同休闲者之间的交流、休闲设施的空间分布等问题。

(二)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研究

国外城市休闲研究者的多学科背景说明城市休闲价值具有多重性。

1.景观与生态价值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通过改善空气质量、提供休憩机会、提高审美价值等方式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城市游憩空间的需求随着其空间生活成本的增加而增加。尼拉姆(Neelam)通过二阶段特征模型,评估了弗吉尼亚州的罗阿诺克市城市休憩公园面积的景观价值和需求,结果表明,城市休憩公园的临近性和范围对其属性特征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而其特征价值却与其范围呈现负相关性。其福利评价认为以20%的比例增加当前城市绿化面积,将使城市居民每年产生160美元的消费盈余。这一结果对城市游憩空间的 保护和管理具有指导性。

2.经济价值

罗斯(Ross)基于城市经济理论,对绩效工资传统模型进行了拓展,验证了通勤时间长短、休闲时间、劳动损溢等之间的相关性,说明了休闲是人们逃避工作压力的一种主观愿望。

3.激励与保健价值

费兰逊(Fransson)对108114名从业的瑞典人进行调查,发现休闲对男性从业者延缓早期死亡、减少疾病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休闲舒适的自然环境是健康的重要资源。利萨(Lisa)对开普敦的中学生群体的研究表明,学校休闲活动的贫乏,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从而导致学生辍学行为增加。

对老年人来说,休闲活动能使他们不断地参与社会活动,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但不同的休闲活动对老年人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差异性不仅取决于其个性特征,也取决于生活环境,研究表明,城市、地区和乡村的老年人休闲活动选择的特征相互差异较明显,而生活在经济落后地区域内的老年人休闲活动贫乏,可选择的方式比较有限。

(三)城市休闲主体研究

空间与空间主体属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城市休闲建设的目的是满足主体的休闲需求。休闲需求是指人们对在休闲时间里所参与的使自己身心得到放松、愉悦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包括对在家庭里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对在户外的休闲活动的需求和对离开自己居住地一定时间与距离的旅游休闲活动的需求。休闲需求引导休闲供给产生,是休闲空间建设的原始推动力。

1.休闲主体行为特征研究

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类,游憩是其本性,也只有在享受身心时,才能显现本性的原真性。随着人们工作条件的日新月异,现今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不断发生改变。

哈比卜(Habib)对德黑兰大学学生休闲活动的研究表明,学生平均休闲时间为3.6小时,休闲活动包括看电视、听音乐、与朋友聊天、看书、健身、用电脑等。塞尔蒙(salmon)指出,男性参与闲暇时间的休闲受其职业现状、种类影响,具体参与过程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状况、婚姻状况、吸烟嗜好等相关。比塞尔(Visser)研究了南非布隆方丹城市休闲中男性同性恋者休闲空间建设的争议、影响因素和休闲主体的特征、需求。

城市公园是户外休闲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公园作为自然景观对休闲主体的吸引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其植被密度,人口统计变量和态度偏好变量分析表明,适中的植被密度的受欢迎程度最高,对中度植被密度偏爱的人群随着其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居住在公寓的住户对植被的偏好低于独居一隅的居民。中年、受过良好教育、喜好野生的生态保护者对植被密度的要求高于其他人群。城市公园建设应因人而异,植被密度设置应多样化。艾维(Avi)基于依附理论,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调查社区休闲度假者对休闲活动的期望、满意度,认为休闲者对休闲活动的积极的期望和预期,与后期休闲活动效果强烈相关。

2.休闲主体动机研究

文森特(Vincent)对406份问卷的SPSS统计结果表明,“享受假期”是日本来香港游客休闲度假的主要动机,同时,“寻求乐趣”、“旅游吸引物与气候”、“大都会体验”、“异地探险”和“实现梦想”是5个重要动机。布雷特(Brett)分析了环境质量伦理观和环境溢出效应利用之间的关系,使用模型对实用主义伦理观与道德伦理观两种观点的人的环境态度进行分析,并最终进行了实证研究。

3.休闲主体需求研究

休闲是一项复杂的人类需求,是人们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完成愉悦经历的过程。个体休闲体验与个体异质性关系密切,包括个人兴趣、技能和资源能力。维多利亚(Victoria)通过自我评估的形式,使用个体人口统计变量和家庭社会经济变量,对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地区居民的休闲满意度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闲暇时间是产生休闲行为的重要变量,社会变量比经济变量更能影响休闲满意度。而休闲需求与居住位置相关,休闲意愿和兴趣越强,选择的居所越靠近休闲地,对其他商品的需求越低,包括住房。

玛利亚(Maria)对瑞典357名拥有8~1l岁孩子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回归分析,发现儿童休闲活动受父母对儿童参与时接送行为及态度、交通环境、设施质量等环境因素影响。同时儿童休闲行为与其性格特征、年龄、成熟度、父母信任与要求等因素有相关性。温迪(Wendy)以珠海为例,通过成本一效益分析,研究了城市绿地的休闲价值,并通过随机选择85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发现65.7%的居民经常使用城市公共绿地空间,20~30岁的居民利用绿地空间相对较少,家庭收入和使用成本影响个人对公共空间成本分摊的意愿。比尔吉奇(Bilgic)研究了美国居民钓鱼和狩猎休闲中费用支出问题,认为个体特征影响其钓鱼和狩猎休闲活动支出,在活动选择上,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钓鱼活动而不喜欢狩猎,退休人群比在职人员更愿意选择钓鱼休闲。

(四)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研究

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是城市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休闲设施建设,以城市居民、旅游者休闲需求的满足为动力,以构筑休闲环境为内容,以城市政府城市建设职能的确定为保障,以实现人性的回归为最终目的的城市文化功能完善的过程。

1.城市休闲空间建设总体特征研究

类型多样的公共休闲空间特色各异,空间的位置、设计、开发与管理等通常与更深层次的风俗、文化态度、社会意识相关。

近年来,旅游与游憩的土地利用受社会人口变动、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收入的增加、科技发展、交通条件改善以及政策与管理系统的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室内游憩与户外休闲的不同,使得其内容和区位也有所不同,从而影响了其用地特征,对此可从空间和时间两维度来研究。

2.城市公园、绿地、森林、海滨等休闲空间开发研究

城市公园等是很多国家城市居民旅游休闲的空间场所。很多城市大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城市公园等空间,面对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消遣趋势、社区重建、城市财政投入、管理和维持不善、保护过度等因素影响,出现功能衰退、被周边社区忽略的后果,但其仍然有重要的休闲价值,可以考虑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但需赋予新的内涵,包括通过促进社区发展、环境可持续和文化认可等战略,重建过程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与配合。

人类对绿地和林荫道的亲近性超越地理空间与文化特征的限制。绿地空间的再造和临近居住对城市居民具有普遍的吸引力。保罗(Paul)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和使用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认为绿地位置、设施、管理、路径使用者等信息的获取有利于绿地实现其休闲、社会和环境功能,并基于相关利益者视角,对美国150英里的芝加哥河沿线绿地休闲带进行研究,提出人类维度的6大绿地休闲相互依存的重要因子:清洁、自然、审美、安全、可达性、开发的可行性。吉姆和亚历克斯(Jim&Alex)也对广州、香港等城市绿地空间的休闲、市容美化以及综合 功能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调查了广州市居民的城市绿地生态补偿意愿。

城市与乡村森林的休闲功能差异明显。城市森林是缓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压力、休闲放松的重要屏障地带。休闲者组成、日常利用强度、活动类型分析是了解城市森林功能的重要途径。阿尔伯格(Arnberger)以奥地利维也纳两处城市森林的休闲使用进行比较,通过一年内对现场的全程视频监控,通过对短期数据和长期数据的综合分析,并结合访谈等方式,总结了步行休闲、骑自行车休闲、遛狗休闲、慢跑运动休闲4类使用者,并对其何时使用、活动类型等进行了具体分析。

海滨是有着重要的休闲文化和休闲意象的休闲空间场所。罗伯特(Robert)分析了1900~2000年间南非港口城市德班海滨休闲空间建设和休闲主体的阶段性特征。

伯瓦(Ebba)以瑞典南部的一湖区为案例地,从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基于人、社会、生物环境三大要素,研究了其从工业用地、棕地、城市近郊户外休闲用地的变化过程。

3.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管理与评价研究

城市居民的近郊和周边区域休闲游已成为目前城市休闲市场的重要空间导向,国内旅游需求的增长、政策导向下的旅游供给和交通网络是环城游憩带形成的三大主导要素。

克里斯克依(Kliskey)结合休闲者的态度,通过休闲地带适宜指数(RTSI)绘制休闲地带可持续状态图,在基于休闲者态度的基础上,为休闲活动的资源保护提供了一项有效的空间方法。

尼古拉斯(Nicholas)分析了南加州公共休闲项目的空间分布,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休闲项目远离正式公园,城市居民中家庭收入低、支出水平低、少数民族人口、住房面积受限制者是城市休闲项目受益的弱势群体。因此,建议城市规划者和公共健康倡导者应加强低收入的非白人群体的休闲项目研究。

在休闲空间建设中,休闲项目的质量评价值得关注,荷兰学者将休闲项目质量分为效用质量和感知质量,并选择环境因子、可达性因子、水质因子和噪音因子作为重要的质量评价指标,以此判断休闲项目的适宜性,并作为政府规划、开发、管理的重要依据。

吉梅兹(Jim6nez)针对海滩休闲空间的特征,利用视频图像跟踪资料,从海滩优化利用和海滩安全度两方面进行评价,同时结合每一评价变量,提出海滩状态指标(CSIs),为海滩休闲空间规划与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玛丽安(Marianne)认为评价新的森林休闲地的价值,需要考虑一系列的因素,包括了解休闲者随时间变化的喜好特征、休闲行为的变化轨迹以及对休闲地规模、位置和其他属性判断的复杂性。肯尼思(Kenneth)通过非市场价值评估法和GIS,对南加州森林休闲价值与空间位置进行了结合评估。

(五)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休闲设施建设和功能完善是推动城市休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城市休闲空间借助休闲设施,使居民和游客获得更好的休闲体验,保障、促进和提升休闲需求和休闲质量。休闲设施建设是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安琪(Angel)通过对西班牙纳达尔地区(Mallorean)大型的住户户外休闲活动调查,对居户休闲水平和模式的详细状况作了全面调查,包括野炊、狩猎、散步、野营、探险、动植物参观体验等,在数据收集中利用GIS,说明了休闲设施的环境特征(野餐地点、露营区、停车场、步道标志等)和环境属性(林木组成、土地利用、景观质量、知名度、景区斑块等)。

交通方式和道路基础设施是国家公园及其相关区域休闲的重要要素,杰弗里(Jeffrey)研究了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主要景观道――大洋道,并对驾车旅行者进行调查,得出道路基础设施对旅行者体验的重要作用,并确定评价景观道路质量的指标包括车辆拥挤度、景观、旅行的自由与方便程度等,认为全面规划与管理道路等休闲基础设施质量对国家公园及相关区域极其重要。

道路交通要考虑的主要是减少机动车延迟,而非想方设法减少交通流量、增加其他可替代的交通方式等,交通工程师和社区管理者应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改变运输设计,使其更加有利于积极的休闲生活。

杨昕使用美国西部6个小城市的网上调查数据,分析了自行车的交通工具和休闲方式功能,其中,个人因素、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等影响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或休闲方式,以及其在行使其中任何功能时所行驶的路程长短。

(六)城市休闲管理与制度保障研究

在欧洲的森林和土地使用政策中,户外休闲从20世纪开始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议程,其中,国家森林政策框架中社会和文化维度的治理措施是户外休闲活动开发的重要指导和参考。相关欧洲文件包括:(1)关于欧洲森林保护的部长会议报告,以及相关的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指标;(2)欧共体条件1257/1999和1783/2003,其中,包括一项旨在提高森林经济、生态或社会价值的条例;(3)欧盟森林行动计划。

1955~1963年,美国设立的户外游憩资源委员会曾经为游憩资源合法化付出很多努力,包括为使休闲价值最大化,户外游憩资源委员会曾提出根据现存的资源实际和地理条件的关系,设立相应的管理目标的分级管理条例。

西格丽德(Sigrid)研究了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当地居民和来自区内区外的游客的评价模型,评价对象为所有区域的休闲和旅游活动,包括主体、客体和交通中介对象;评价过程中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包括综合分析和价值评价两大阶段,评价内容为当前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过程及未来发展问题等。

安德烈亚斯(Andreas)探讨了欧洲民航制度对休闲旅游业的影响,并分析了民航制度和自由化的原因,建议对不同的客源国与目的地国,民航政策应有针对性。

四、国内外城市休闲研究比较与启示

(一)国内外城市休闲研究比较

1.我国城市休闲及其研究概况

我国自1995年5月起,实行了双休日制度。后分别又在1999年、2007年对春节、“五一”、“十一”3个长假作了规定和调整,现阶段,城市居民全年有1/3的时间在闲暇中度过。2007年,休闲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也对娱乐业范畴进行了界定,休闲成为很多城市形象定位的时尚语素。

2009年,总理在当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的着力点,加快发展旅游休闲消费,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休闲承载了更特殊的含义。自杭州提出打造“休闲之都”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完善其经济功能的同时,开始关注休闲文化及其空间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学者开始涉足闲暇研究,其中,于光远于1983年最早提出休闲学研究。世纪之交,旅游学界介入休闲研究。肖洪根对旅游与休闲的关系进行了辨析,比较了厦门、泉州两案例 地旅游者、当地居民的休闲生活方式。马惠娣研究了城市休闲对城市居民和城市经济的重要性。

2.研究内容比较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休闲的研究多从城市休闲主体需求、城市休闲空间建设、城市休闲保障等角度开展,但在具体研究中却体现了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见图2)。

(1)城市休闲定位方面

国外学者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将休闲活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生理需求,从医学角度进行休闲与身心健康相关性的研究。本文对近10年相关文献的检索结果表明,国外城市休闲价值与影响研究中,70%的文献论述其保健价值。而国内研究普遍认为,休闲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交的需求、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选择。这与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差距有一定关系,可自由支配时间和收入制约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使休闲成为居民生活的奢侈行为。

(2)城市休闲环境建设问题

环境是休闲活动发生的空间基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影响着休闲活动的开展。国外城市休闲空间建设研究大多提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与营造,包括建设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城郊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国内学者在此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城市休闲的人文环境建设问题,如游乐、餐饮、购物、健身等方面休闲设施与休闲项目的建设。中国人的休闲文化和休闲理念以动静的和谐为主要特征,在休闲生活中强调群体性的意识,并以此作为舒适生活的一种标志。中国人在休闲时喜欢群体性的热闹氛围。即使是寻找静态的生活和休闲空间,也往往依托于群体性的基础之上。

(3)城市休闲主体研究方面

国外休闲主体的研究涉及从人类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城市弱势主体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如城市女性、同性恋者、儿童、老年人休闲动机、需求特征研究等。国内休闲主体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城市居民和旅游者中普遍人群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等,对特殊人群的休闲问题关注相对较少。

(二)启示

1.休闲旅游以特定的景观与服务项目为内容,使参与者获得丰富的休闲体验。我国近年来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占88.9%,农村居民以“休闲”为目的的过夜旅游占78.75%。休闲旅游已成为城市休闲方式的重要选择。

2.基于休闲学综合性、跨学科的特征,城市休闲的研究需要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所累积的知识作为研究的基础或出发点。

3.国内外城市休闲的研究各有相同或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城市休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发展体系,城市休闲的发展与城市人口、收入、文化背景、消费理念、投资决策等层面因素密切相关,由此国内外城市休闲的研究开展的视角也各不相同。

4.随着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增加,如何休闲、怎样休闲正逐渐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休闲产业的建设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心,对休闲产业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的健康融合的研究应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

上一篇:本斯贝格 古堡复生 下一篇:布里克百变小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