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黄河技干摇篮

时间:2022-09-18 04:17:10

第二章 黄河技干摇篮

重建与新生

1950年9月学校的重建,可以说是一次新生。从时代环境来说,它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新中国举办的学校。从主办单位来说,学校的主办单位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是行业主管单位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这使学校有了鲜明的行业背景,这是以前学校建校20年来从未有过的。从而使学校摆脱了以前在“厅立”“省立”“国立”之间转换、最终由于行业背景过弱不免归于消亡的局限,使学校与新中国受到高度重视的水利事业紧密联系起来。与此相应,在这一历史时期,与《水专之歌》中“大业一肩担”观念遥相承继,学生的国家观念空前增强。据过来人讲,当时学校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号“进了黄校的门,就是国家的人”。在这种观念的激励下,许多优秀毕业生在祖国水利建设的第一线舍身忘我地奋斗,涌现出像“人间天河”红旗渠的设计者、献身者吴祖太烈士那样的人物。廖春保老师《黄河水院赋》“观高山而标杆插云天,何等豪迈;测江河而波涛裂峭壁,几多胆量”之句,形象地刻画出新生的黄河水专毕业生在水利战线奋斗的动人场景。

面向治黄需要

从学校的服务面向来分析,新生的黄河水专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国家水利事业、面向人民治黄事业的急切需要。首任校长王化云同志就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他1952年曾陪同视察黄河,嘱咐:“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53年2月15日、1954年冬、1955年6月22日,主席又三次接见王化云,听取关于治理黄河情况的汇报。

身负的重托、全身心投入领导人民治黄事业的王化云校长,决心用抗大精神办学,把学校打造成培养水利人才、献身人民治黄事业的学校。在他的主导下,学校与人民治黄事业日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最后融为一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的教师与治黄战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水融,他们走下治黄专业技术岗位登上讲台,或走下讲台而奔赴治黄技术岗位。而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是与治黄需要紧密相连。学生中有普招生、有调干生;有常规学制毕业生,也有缩减学制、提前毕业的学生,一切以治黄需要为旨归;班级中有全日制普通班,有半工半读试点班,也有薄弱技术环节技术干部训练班,一切服从人民治黄事业的需要。特别是在1958年黄河发生22300立方米每秒特大洪水的关键时刻,学校600余名师生奔赴黑岗口迎战洪水,坚守大堤七天七夜,为最终战胜洪水作出了贡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校毕业生以其突出的三大特点(一能吃苦;二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三技术水平及动手能力强)享誉全国水利行业。其毕业生活跃在大江南北,而“黄校”也成为一个叫得响的职业教育品牌。尤其是在黄河流域,“黄校”毕业生绝大多数都成为专业技术骨干,有些还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因此赢得了“人民治黄事业的黄埔军校”的美誉。

教学四认真

回顾“老黄校”的历史遗存,在教学方面,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四认真”传统。翻阅有关资料,教学“四认真”产生于1962年。当年3月,学校组织学习《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即《高教六十条》),根据水电部要求,制定了1962~1963学年度工作计划,经广泛讨论,将过去“从教学实际出发,严格教学要求,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训练,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归纳为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的教学“四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认真辅导、认真批改作业。以后常年坚持,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严格的制度。如,每次课前,都要求教师认真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了解学情,准备好教案、讲稿。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填写教学日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课题与主要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和教学重点、难点,合理布置作业。每次课后,都要在合适的时间到班上进行辅导。然后认真批改作业。在进行期中教学检查时,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的教案、讲稿、批改后的作业拿出来展示,由教务部门进行评比。这种具体的形式在1998年之前一直坚持。那时候,在每一个教学日的晚上,当校园里华灯初上、学生开始上晚自习的时候,任课教师都要到班上进行具体辅导,学生近距离提问,教师近距离回答,师生之间近距离交谈,彼此进一步增进了解,这种形式与严谨的课堂教学互补,使课堂效果更加明显。学校由此形成了良好的教风。

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过去的班级教室形式不复存在了,手写的讲稿也大多变成了多媒体课件,但是学校当年的教学“四认真”传统并没有丢失,而是在以新的形式传承着。

上一篇:机构 15期 下一篇:第一章 风雨职教路